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侯  李佳纯 《现代情报》2009,40(3):169-177
[目的/意义] 为研究中国情境下社交媒体用户隐私设置行为的影响机制,为隐私设置功能的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 本文以微信活跃用户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构建了隐私设置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隐私设置行为主要受到隐私设置意愿和感知控制影响;隐私关注、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隐私设置意愿;感知易用性、信任、交互公平正向影响感知控制;隐私关注和感知易用性都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意义]以Twitter为例,了解社交媒体对数字人文的影响,为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促进数字人文研究、实践、推广和发展提出建议。[方法/过程]利用Python爬取Twitter中有关数字人文的账户数据和博客数据,对数字人文核心用户进行识别和分类;通过博客内容统计,分析用户使用社交媒体的行为和动机;通过博客标签词统计,归纳数字人文相关研究内容。[结果/结论]社交媒体对数字人文的推动性影响表现在社交媒体是数字人文的虚拟学术社区、社交媒体促进数字人文跨学科学术交流、社交媒体是数字人文的推广平台、社交媒体为数字人文研究提供元数据;限制性影响表现在社交媒体平台的混乱无序性、社交媒体使用的平等问题、社交媒体内容的版权问题。  相似文献   

5.
知识供需匹配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协同的关键环节。知识供需匹配是一个动态、循环的匹配过程。针对“校企知识如何实现恰当匹配”这一问题,在简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社交媒体对校企知识供需的支撑作用出发,探索基于社交媒体的校企知识供需模块,设计知识需求模块、知识供给模块、情绪分析模块以及供需互动模块,进而得到基于社交媒体的校企知识供需匹配关键步骤,并列出相关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6.
周文泓 《现代情报》2018,38(1):136-140
[目的/意义]政务社交媒体是国家与社会重要的战略资源,它的有效归档管理,有助于推进开放政府建设。[方法/过程]本文以案例研究与文本分析的方法审查以微博、微信、今日头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服务提供商的信息管理与条款。[结果/结论]通过研究,发现平台政策只提供有限的信息管理支持,对政务用户关注有限且专业性不足,造成政务社交媒体信息容易形成失存、失真、失控的风险。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平台可从如下方面构建对政务社交媒体信息的支持能力:关注与凸显政务类信息的特殊性、从用户视角完善平台政策、融合信息管理专业性要求。  相似文献   

7.
张艳丰  李贺  彭丽徽 《现代情报》2017,37(10):36-41
[目的/意义]针对移动社交媒体倦怠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有利于帮助企业或相关组织更好地持续利用社交媒体工具开展相关的业务及公共服务。[方法/过程]基于"感知-态度-行为"研究范式,结合计划行为理论、隐私计算理论以及心流理论内容,构建移动社交媒体倦怠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结果/结论]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效价"对移动社交媒体态度不存在显著关系;"隐私保护"和"信息过载"对移动社交媒体态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心流体验"对移动社交媒体态度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社交媒体态度"对移动社交媒体倦怠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社会公众主动申请公开信息的需求与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的精准供给的匹配度不足,而当前学界从公众关注视角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公开的关键要素及策略的探讨也较少,难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公开的公众满意度。[方法/过程]文章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事件为例,梳理了关于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公开内容与方式的文献与网页资料,运用问卷调查、KANO模型,从公众需求视角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公开的内容与方式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结论]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公开的公众需求类型划分为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魅力型需求、无差异型需求,并基于满意度系数(SI)—不满意度系数(DSI)象限图,分析各类信息公开内容与方式对公众需求满意度的影响特征,并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公开治理策略,为政府部门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公开质效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旨在探索移动社交媒体中健康信息可信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提升健康信息可信度提供理论借鉴。[方法/过程]借鉴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和Hilligoss提出的整合信息可信度评估框架,基于用户感知视角,结合社会诚信现状引入社会背景维度构建健康信息可信度的研究模型,以微信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健康信息媒介可信度和健康信息内容可信度越高,健康信息总体可信度越高;健康信息源可信度对健康信息总体可信度的影响不大;健康信息接收者的自身特征会影响健康信息源可信度、健康信息内容可信度和健康信息媒介可信度的感知,从而间接影响健康信息总体可信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对健康信息内容可信度感知;社会背景对健康信息接收者自身特征有显著影响,其次是健康信息媒介的可信度和健康信息源的可信度,对健康信息内容的可信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问卷调查从信息接收者、信息发布者、信息传播途径和信息本身4个方面构建了社交媒体中信息可靠性测评的指标体系。根据社交媒体中信息可靠性测评指标的模糊性构建了基于三角模糊数的社交媒体中信息可靠性测评模型,利用模糊一致偏好关系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以微博为例详细阐述了社交媒体中信息可靠性测评的流程。将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有效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社交媒体中信息可靠性判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程贤福 《科研管理》2018,39(3):29-36
为增强大规模定制下产品族设计的适应性能力,基于客户需求分析,对产品的功能要求进行分析并将其分成三类,结合公理设计和通用设计理论,以元模型描述产品的功能结构概念,提出了一种面向可适应性的产品平台功能需求建模与分析方法。将客户对产品的需求转化为产品功能要求,形成功能概念空间,选择相应的结构概念,并将其组合成结构概念空间。然后根据功能-结构映射,建立并重排设计矩阵,通过对功能要求与设计参数对应关系及敏感性分析,确定产品平台各类型设计参数。最后以电力液压盘式制动器实例来阐述产品平台功能需求建模与分析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引发了各领域学者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学应对的思考。文章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以微博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众的信息需求对于危机治理的影响机制。[方法/过程]首先,对新冠肺炎疫情及微博舆情做出阶段划分,进而利用质性分析结合层次聚类法从微博文本数据中抽取公众信息需求并跟踪其演变,最终结合相关理论探索性地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众信息需求模型。[结果/结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众的信息需求主要围绕风险认知、行为规范、情感、行为四个方面,通过社交媒体可以准确追踪公众信息需求并向公众提供所需信息,信息需求的满足最终促使公众自发参与危机治理。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化、我国科技实力迅速腾飞的当下,国家科学形象日益成为国家形象立体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国际社交媒体推特平台上有关中国科学相关议题讨论的分析发现,西方公众目前对于中国科学类相关议题的关注度并不高,讨论由少量的主要科学事件主导,明显受到了西方主流新闻媒体与政治话语力量的引导与掌控,且认知偏向于负面。这种负面形象的“他塑”建构在一定程度上被卷入政治话语与国际关系话语体系中,表征为对中国负面科技新闻的报道及阴谋论的关注。而正面积极的科学形象则更多表征为“去政治化”语境下,对中国突破性科学成果与获得国际科学奖项科学家的赞赏,以及对于中国科幻的格外关注。对此,提升中国国际科学形象需要在重视社交媒体平台这一舆论场域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结果,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对外科技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4.
石峰  李彦泽  邵雷 《情报杂志》2023,(6):147-153
[研究目的]提出一种智能数据挖掘分析算法,用于识别域外社交媒体舆论操纵者及其操纵策略,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方法]以北京冬奥会为例,基于国内外主流社交媒体数据,利用本研究提出的社交媒体洞察系统和社媒数据智能挖掘算法,分析域外势力抵制冬奥会的舆论主题策划、实施手段方式,并识别出幕后操纵负面舆论的组织、个人和机器人。[研究结论]操纵者采用“认知战”的手法,利用敏感政治话题,编造负面谣言、制造负面事件、发酵负面舆论,同时利用社媒机器人加速虚假信息传播,先入为主,误导民众认知,煽动民众情绪,操纵国际舆论,给主办方造成严重的国际舆论负面影响。当前相对有效的应对举措是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用户头像是用户在社交媒体上自我呈现的重要标识,研究用户头像变更行为的影响因素,有 助于理解用户在社交媒体自我呈现变更行为特点,为社交媒体用户管理和维护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过程】 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分析1698 条知乎问答数据,以头像更换为例探索性研究社交媒体的用户自我呈现变更行为的 影响因素。【结果/结论】用户头像呈现变更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5 个主范畴:个体特性归因、情感满足归因、社 交归因、尊重归因、媒介归因。其中个体特性和情感满足归因是内部驱动性因素,社交和尊重归因是外部驱动性因 素,媒介归因是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意义]探索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规避行为的动机。[方法/过程]对23位微信用户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访谈数据先后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从中提炼出31个初始概念、13个范畴和4个主范畴,揭示出社交媒体用户的信息规避动机及其与信息规避策略间的关系。[结果/结论]社交媒体用户的信息规避动机包括认知性动机(减轻认知负荷、保持认知聚焦、避免认知失调、避免额外支出)、情绪性动机(避免消极情绪、保持积极心境、避免情绪恶化)和社会性动机(逃避社会支持、回避社会交互、避免社会比较、遵守社会规范)。上述动机既能各自独立驱动社交媒体用户采取忽略信息策略或屏蔽信源策略来规避某些信息,也能彼此联合起来共同驱动社交媒体用户的信息规避行为。[创新/局限]文章的创新点在于利用扎根理论方法系统揭示微信用户的信息规避动机,深化对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规避行为的认识;不足在于样本局限于微信青年用户群体,方法上属于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王存  宋长坡  吴亦文  钱林 《科技风》2023,(7):164-166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越来越深。本文对国内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社交媒体对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塑造和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影响。并提出本科高校可以通过建立信息时代的知识获取环境、引入碎片化知识传授方式和提升课堂吸引力等策略来应对社交媒体对大学生阅读习惯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传统意义上的距离,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交平台"逐渐深入人们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些非主流社交平台也有着不容小觑的市场前景.通过对非主流平台相关案例、资料的整理,总结非主流平台运营模式及问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菜易"小程序为例,对其运营模式进行分析,针对非主流平台前期运营中的市场细分、营销模式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社交媒体中信息的再传播是目前主流传播方式之一,研究情感特征对社交媒体中信息再传播的作用,揭示情感信息影响社交媒体中信息再传播的机制,对于科学引导网络舆论、维持健康网络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基于认知失调理论,引入情感分歧特征进行情感分析,以社交媒体中帖子的转发数与评论数作为信息再传播效果的衡量指标,构建了情感分歧与情感倾向影响信息再传播的理论模型,并使用微博平台上的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论]通过对回归模型结果分析,情感分歧能够显著正向影响社交媒体信息再传播,促进帖子的转发与评论;正面情感倾向性能够显著促进帖子的转发效果,对帖子的评论数影响效果并不显著;帖子内容的情感倾向性能够调节帖子内容中的情感分歧对帖子转发的影响,而评论情感倾向能够调节评论内容中的情感分歧对帖子评论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