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红梅  杨美美 《科技管理研究》2015,35(1):122-126,140
产业关联是分析国民经济各部门内在经济联系规律的重要分析指标,认清不同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对地方经济发展及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相关分析研究方法,计算出河北省现代服务业中6个产业间的相关及偏相关系数,对河北省现代服务业间的经济关联程度进行判断分析,选择确定在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主导型产业。数据结果发现:河北省现代服务业中各产业间经济互动性较强,金融业处于河北省现代服务业的主导地位,批发与零售业经济作用最为薄弱,从而论证相关分析在产业关联研究的可行性,同时为河北省产业优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产业关联是分析国民经济各部门内在经济联系规律的重要分析指标,认清不同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对地方经济发展及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相关分析研究方法,计算出河北省现代服务业中6个产业间的相关及偏相关系数,对河北省现代服务业间的经济关联程度进行判断分析,选择确定在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主导型产业。数据结果发现:河北省现代服务业中各产业间经济互动性较强,金融业处于河北省现代服务业的主导地位,批发与零售业经济作用最为薄弱,从而论证了相关分析在产业关联研究的可行性,同时为河北省产业优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经济中,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越来越紧密地相互融合,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有力支撑。现代服务业对于制造业产业增值、能级提升以及增加制造业竞争力作用凸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冯居易  魏修建 《情报科学》2020,38(5):112-119
【目的/意义】为促进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提升信息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撑能力。【方法/过程】利用2012年、2015年和201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构建信息服务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产出模型,实证研究信息服务业与各部门之间的依存关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结论/结果】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关联范围广泛,与第三产业的直接联系较为紧密,而与第二产业具有较强的间接联系。信息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和推动力均低于各部门平均水平,属于弱辐射力弱制约力的部门。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优化供给结构、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以及加强信息人才培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针对要素导向型、投资导向型和创新导向型3种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建立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模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排序离散多元选择方法建立现代信息服务业区域发展模式识别模型,并对广东省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进行识别。判断出广东省现代信息服务业处于投资和创新混合导向型阶段,提出广东省现代信息服务业向创新性方向优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全国遥遥领先。运用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模型,就上海、浙江和江苏现代服务业的总体水平和产业关联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上海市的现代服务业属于最终需求型产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前向联系超过了部门平均水平,后向联系则低于部门平均水平;而浙江和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相对比较弱,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强。最后就各省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本文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各地区现代服务业的相应对策,强化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拉动作用,并应加强长三角的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7.
牟锐  闵连星 《软科学》2015,(4):38-42
基于2002~2010年的全国数据,通过投入产出法分析了信息产业不同部门的经济效应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在产业关联结构、产业性质和产业波及效果上存在显著差异;信息制造业和工业的关联度更强也更稳定,信息服务业表现出向最终消费型基础产业过渡的趋势,而信息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比重不断下降,出现了过早去工业化问题。对此,基于创新驱动发展理念,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究高技术产业发展对过早去工业化的阻滞作用及其机制。理论析表明,高技术产业发展能够促进制造业升级、提升制造业投资和就业吸引力,阻滞过早去工业化:一方面通过促进制造业规模扩张和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避免劳动力过度流入传统服务业即抑制逆库兹涅茨化;另一方面通过抑制虚拟经济过度发展,防止脱实向虚。进一步利用中国31个省份2004—2021年数据,以工业增加值占比作为去工业化的代理变量、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代表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运用带有倒“U”型曲线的调节效应检验模型,构造转移份额工具变量克服内生性问题,以及替换解释变量为实体经济比重、被解释变量为二三产劳动生产率比值进行验证。实证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发展能够使得工业比重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变化的倒“U”型曲线转折点右移,并使得曲线变得更为平滑;高技术产业发展通过抑制经济脱实向虚和经济结构逆库兹涅茨化阻滞过早去工业化。  相似文献   

9.
一国产业竞争力不仅取决于产业自生能力的提高,还受到产业间深度融合的影响。而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对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分别利用投入产出表和联立方程模型分析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静态和动态产业关联,实证研究表明:从静态层面分析得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制造业的拉动作用高于制造业对它的推动作用,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与之相反;从动态层面分析得出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之间具有显著提升作用,而制造业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推动作用高于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对其的拉动作用,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与之相反。研究发现,静态和动态层面分析一致,基于以上结论,从不同角度对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健康服务产业链是由健康保险、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健康服务部门通过一定的产业关联关系和纵向交易关系构成的产业链,具有比较特殊的环型产业关联结构,且其纵向整合对于推动医疗体制改革和健康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理论,对目前比较典型的健康保险公司主导型、医疗服务主导型和健康管理公司主导型的三种产业链整合模式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基于产业链整合的发展我国健康服务产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刘建准  姜波 《现代情报》2016,36(12):19-23
本文通过对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剖析其中的差异,归纳总结出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相关问题,从信息生态理论视角出发,提出现代信息服务业区域发展集成一体化模式的设计原则并构建框架模型,为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融合模式,从而有利于推动我国和地方现代信息服务业的良性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贯彻落实于物流业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推进物流类行业协会信息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沟通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服务企业和政府服务之功能。本文以安徽省物流类行业协会为例,探究安徽省物流类行业协会信息化发展之动因,深入分析物流类行业协会网站建设之现状,进而提出加快安徽省物流类行业协会信息化建设之对策。  相似文献   

13.
龚花萍  夏琼 《现代情报》2010,30(11):78-81
从现代信息服务业的投入资源、产出价值、基础设施、发展环境角度,构建一套评估现代信息服务业绩效水平的指标体系,基于因子分析法和SPSS13.0数据处理,将江西省与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一些代表省份的现代信息服务业绩效进行比较分析,明确江西省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芯片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中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的产业,是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基础,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本文在分析全球以及我国芯片产业发展概况的基础上,提出全球芯片产业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和产业价值链环节分析入手,进一步论述了移动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媒体信息服务手段在旅游产业增值信息服务融合中的应用价值,并对移动通信技术在旅游产业增值信息服务融合中的应用环节、利益分类、业务策略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对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和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面临的问题,提出基于产业公地的集群式升级路径,构建包括技术创新、资产结构、人才结构、产出结构、绿色发展、两化融合发展等6项准则层指标及20项方案层子指标的产业升级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得出指标权重,最后从产业政策、军民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及全球价值链嵌入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为背景,借鉴由菲德提出的两部门模型来测度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江苏省经济部门分为信息产业与非信息产业两大部门,并以这两部门的生产函数为基础,推导出最终的计量模型,然后根据《江苏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实证了信息产业部门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而揭示江苏省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程度。  相似文献   

18.
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有关键的支撑推动作用,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关键产业。面对未来创新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科技服务业在体制机制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性。在分析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利用1995—2012年中国各省级行政区科技服务业有关数据,通过空间基尼系数等,解析中国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态势,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法考察我国科技服务业存在的区域非均衡性,在计量模型框架下识别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对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业态的科技服务业,分别从横向支撑体系、纵向支撑体系、结构支撑体系以及不同区域发展路径提出推进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