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陆泉  闫佳奇  沈雨田  陈静 《情报科学》2023,(5):26-33+41
【目的/意义】探究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行为中用户对于不同替代对象的时间价值感知差异现象,为完善在线健康信息服务提供依据。【方法/过程】基于心理账户理论设计情景实验,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描述性统计和显著性检验揭示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行为中用户时间价值感知差异现象的成因、变化规律及行为影响。【结果/结论】用户为不同替代对象搜寻健康信息时存在时间价值感知差异,这种非理性现象的成因在于人们在心理上将为不同替代对象搜寻信息的时间设置了不同账户(亲人或非亲人账户),亲人账户的时间价值感知程度显著高于非亲人账户;两类账户中的时间价值感知程度均随损失时间增长表现出敏感性递减规律;节省时间的后续分配行为受到账户类别的显著影响。【创新/局限】从时间感知与分配角度研究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行为中的非理性时间决策行为,揭示实际感知与理性认知之间的差异,为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行为领域开展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可帮助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及用户认识健康信息替代搜寻中的非理性行为,引导用户避免非理性时间分配行为,指导平台完善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本文旨在探索我国城市居民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构建概念框架模型,以期为完善现实健康信息服务、提升健康信息使用效率提供理论借鉴,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居民健康水平、助力健康中国的建设。[方法/过程]采用半结构访谈法收集35名城市居民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相关数据,通过扎根理论归纳出影响城市居民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8个子范畴并聚焦为3个主范畴,以此构建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结果/讨论]个人内驱因素和个人行为能力控制因素直接影响城市居民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社会环境因素则分别调节个人内驱因素和个人行为能力控制因素对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影响的强度。  相似文献   

3.
丁水平  林杰 《情报科学》2020,38(4):131-139
【目的/意义】社会化媒体是消费者信息共享的重要平台,探讨影响消费者持续信息共享的因素有助于社会化媒体管理者制定出更符合消费需求的针对性策略。【方法/过程】将信息共享意愿划分为信息搜寻意愿和信息分享意愿两个方面,同时从两个维度系统探索社会化媒体环境下消费者持续信息共享意愿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采用网络调查方法收集309份有效问卷,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对研究模型和假设进行验证。【结果/结论】感知有用性对信息搜寻满意度、自我效能对信息分享满意度有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对信息搜寻满意度和信息分享满意度有正向影响;信息搜寻满意度正向影响持续搜寻意愿,信息分享满意度正向影响持续分享意愿;挣面子倾向对持续信息搜寻和信息分享意愿有正向影响,而护面子倾向的影响正好相反。此外,持续信息搜寻意愿正向影响消费者持续信息分享意愿。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探究认知风格对消费者网购信息搜寻效率的影响,为电子商务网站信息搜寻系统的个性化设计与优化提供借鉴。[方法/过程]运用E-prime软件和眼动设备开展两组复杂度不同的实验,对眼动参数、正确率、反应时等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验证认知风格和任务复杂度对消费者网购模拟界面信息搜寻效率的影响差异。[结果/结论]任务复杂度对信息搜寻反应时和正确率影响显著;认知风格对信息搜寻反应时影响显著,对正确率影响不显著,且场独立型消费者的平均反应时和平均正确率均低于场依存型消费者;眼动指标中注视点、注视时间和回视次数能辅助解释消费者信息搜寻效率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探究大学生课业任务类型和认知层次对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将有助于了解大学生在应对不同课程类型、作业类型和作业要求的认知层次的目标时的信息行为特征和体验,从而为优化学习型搜索系统、提升大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方法/过程]文章通过北京大学本科生课业信息搜寻行为问卷,收集了来自162门课程的作业信息和学生完成这些作业的信息搜寻行为,探究了课程特征、作业类型和作业的认知层次与学生课业信息搜寻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结论]研究发现课程类型和作业的认知层次与学生课业信息搜寻的信息源选择和信息使用行为存在密切关系。基于此,文章从教学和信息系统及其服务优化的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创新/价值]借用认知学习理论,将认知过程和知识分类两个维度引入到信息行为分析中,探讨了课业任务特征与信息搜寻行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被替代搜寻者健康信息需求的有效理解是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行为顺利进行的前提,基于经典理论探究该环节的影响因素对于进一步理解和优化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行为具有参考意义。[研究方法]基于社会支持理论,构建被替代搜寻者健康信息需求理解影响因素模型,提出7个假设。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共获取213份有效样本,并使用SPSS和SmartPL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检验理论假设。[研究结论]信息内容质量、信息效用质量和同理心正向影响替代搜寻者对被替代搜寻者健康信息需求的理解;信息表达质量和社会陪伴对被替代搜寻者健康信息需求的理解不具有显著影响。此外,信息效用质量在信息内容质量和同理心对被替代搜寻者健康信息需求理解的影响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对在线健康信息搜寻行为效果进行研究,为提升用户在线健康信息搜寻行为效果提供参考意见。[方法/过程]基于系统评价法,借助NVivo12软件对33份文献进行整理归纳,梳理在线健康信息搜寻行为效果影响因素,构建在线健康信息搜寻行为效果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结果/结论]用户在线健康信息搜寻行为效果受个人实施成本、个人心理因素、信息因素及人口统计学特征影响。据此,从系统导向和用户导向总结相关启示并绘制在线健康信息搜寻行为效果生态环模型。  相似文献   

8.
周涛  石楠 《现代情报》2019,39(2):105
[目的/意义]社会化商务环境下,由于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存在,用户的体验较差,这将影响其交易意愿。而社会交互作为社会化商务的显著特征,将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改善用户体验。因此,有必要研究社会交互对社会化商务用户体验的影响机理。[方法/过程]研究共收集了287份有效问卷,采用SPSS20和LISREL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人机交互(包括感知控制、感知个性化)和人人交互(包括专业度、熟悉度)显著影响流体验,流体验对用户的购买意愿和分享意愿有显著作用。因此,社会化商务平台应采取措施促进社会交互,从而改善用户体验,促进用户的社会化商务行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本文旨在基于健康素养,探索大学生健康信息行为差异对实际健康水平的影响,以期能够改善国内面向大学生的健康信息服务,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方法/过程]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1 168位大学生的数据,结合武汉大学体育部真实体测数据,利用相关统计方法,对大学生的健康信息行为与健康素养差异对实际健康水平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健康信息搜寻、健康素养都与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显著相关;健康信息搜寻会在大学生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之间产生交互影响,健康素养会在大学生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和健康水平之间产生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在社会化标注系统自组织运行的基础上,构建个性化信息推荐的多维度融合与优化模型,进而在大数据环境下,为用户提供精准的个性化信息推荐服务,从而进一步丰富个性化信息推荐的理论体系以及拓展个性化信息推荐的研究方法。[方法/过程]首先,对每一种个性化信息推荐方法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将基于图论(社会网络关系)、基于协同过滤以及基于内容(主题)3种个性化信息推荐方法进行多维度深度融合,构建个性化信息推荐多维度融合模型;最后,对社会化标注系统中个性化信息推荐多维度融合模型进行优化,从而解决个性化推荐过程中用户"冷启动"、数据稀疏性和用户偏好漂移等问题。[结果/结论]通过综合考虑现有的基于图论(社会网络关系)、基于协同过滤以及基于内容(主题)的个性化信息推荐方法各自的贡献和不足,实现3种方法之间的多维度深度融合,并结合心理认知、用户情境以及时间、空间等优化因素,最终构建出社会化标注系统中个性化信息推荐多维度融合与优化模型。  相似文献   

11.
张敏  车雨霏  张艳 《现代情报》2019,39(1):51-59
[目的/意义]探究差异性任务情境对用户移动诊疗信息搜索行为的影响,并基于对比分析为移动诊疗信息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改进方法和策略。[方法/过程]选取事实型、解释型和探索型3种代表性任务情境,采用"情境实验+问卷访谈"的方法获取研究样本的行为特征数据并辅助以录屏软件全程记录实验过程,通过人工编码、数据清洗和数据预处理等步骤对收集到的问卷文本和视频数据进行处理,获得36个有效样本和108份有效数据并利用SPSS22.0进行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结果/结论]差异性任务情境对搜索过程变量均具有显著影响。相对于事实型任务,解释型任务和探索型任务不仅在查询串修改次数、访问网页数和点击链接数上显著更多,而且在搜索策略上也倾向于使用更多的搜索渠道。任务类型对用户在任务完成前后的感知任务难度、感知完成度和客观完成度等指标上有显著影响,其中事实型任务难度最低且客观完成度最高,任务类型对用户的任务认知和感知多渠道搜索有用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朱多刚 《现代情报》2019,39(4):76-85
[目的/意义]本研究以期望-确认理论(ECT)和技术接受模型(TAM)为理论基础,同时引入IT自我效能和电子服务质量因素,提出一个整合的模型用以解释和预测用户对社会化阅读服务的持续使用行为。[方法/过程]采用问卷方式共收到有效样本589份,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理论模型中的变量关系进行假设检验。[结果/结论]结果发现:1)整合的模型能够分别解释用户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向52%和45%的方差变异量。2)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满意度是用户持续使用意向的决定性因素。3) IT自我效能通过感知易用性对用户持续使用意向产生间接影响。4)此外,电子服务质量中的效率、信息质量和隐私安全等外生因素分别对用户的确认程度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进而影响用户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李响 《现代情报》2018,38(11):84-89
[目的/意义]针对目前儿童搜索引擎在搜索过程中对儿童认知和情感引导上的缺乏,提出了一个符合儿童认知、情感和感官需求的具有社交化智能的儿童搜索引擎设计方法,为儿童搜索引擎设计和研发提供思路和方向。[方法/过程]使用百度搜索引擎进行儿童信息检索实验,根据儿童在完成3种类型实验任务时的认知、情感表现,结合儿童教育与发展理论,分析了认知、情感和感官要素对儿童检索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从认知、情感和感官3个维度进行儿童搜索引擎设计。[结果/结论]为能更顺利地完成信息检索任务,儿童需要具有认知引导与共情功能的搜索引擎辅助检索活动进行,帮助他们在检索中获得知识、提升技能。  相似文献   

14.
袁红 《现代情报》2009,40(2):44-51
[目的/意义] 搜索策略是搜索行为的规划,是搜索过程的核心,一直是搜索行为研究的重要课题。探索用户搜索策略的运用及其转换的规律,对于IR系统的功能优化及提升用户信息搜索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研究确定了来自4个搜索主题的8个搜索任务,招募了30名参与者,开展了搜索实验,并对搜索行为视频加以编码,在统计不同搜索策略使用频次的基础上,构建了常见的用户搜索策略转换模式。[结果/结论] 访问和评估策略是信息搜索的常见策略,而修改查询语句、学习等搜索策略运用较少。向前访问→评估单个项目、评估搜索结果→向前访问为用户信息搜索最常见的策略转换模式,而向前访问→探索等策略转换发生概率极低。此外,用户在搜索的不同阶段的策略运用及策略转换呈现较大差异,这为IR系统设计提供了详尽有用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袁红  王奥 《现代情报》2019,39(4):59-68
[目的/意义]随性休闲搜索具有与工作任务情境下以结果为导向的搜索行为不同的规律,探索休闲情境中的搜索行为特征对于信息系统功能的优化,从而为用户日常信息搜索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过程]论文以采莓模型为基础,采用基于观察实验的日记研究法,招募23位实验参与者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视频搜索实验,通过文本分析和数据建模,从查询变化、思考、信息/文档、结束4个方面分析了随性休闲搜索行为的特征。[结果/结论]随性休闲搜索中用户需求及其变化带来了查询改变;用户对信息保持着开放选择,从自身情感体验进行搜索评价。随性休闲搜索是一个顺其自然的信息接受和利用过程,也是一项带来快乐体验的休闲活动。  相似文献   

16.
张泰瑞  陈渝 《现代情报》2019,39(8):92-102
[目的/意义]探索式学术信息搜索是科研工作者科学研究过程中重要一环。结合有限理性理论,探究用户对信息复杂性刺激的应对,进而构建学术信息搜索行为理论模型。[方法/过程]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初步提炼影响因素,采用线上专家学者访谈方式确定研究采用的具体影响因素,并基于外部刺激(S)—机体认知(O)—行为反应(R)3个层次,通过二阶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研究显示信息维度和方法维度刺激显著增强期望确认,而期望确认促进学术信息搜索行为,但是感知示能性会显著减弱外部刺激对期望确认的影响。结果证明学术搜索行为不是简单的需求-搜索行为,而是受到认知期望与认知能力影响的有限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17.
Pre-adoption expectations often serve as an implicit reference point in users’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ir goals of interactions, behaviors, and overall satisfaction. Despite the empirically confirmed impacts, users’ search expectations and their connections to tasks, users, search experiences, and behaviors have been scarcely studied in the context of online information search. To address the gap, we collected 116 sessions from 60 participants in a controlled-lab Web search study and gathered direct feedback on their in-situ expected information gains (e.g., number of useful pages) and expected search efforts (e.g., clicks and dwell time) under each query during search sessions. Our study aims to examine (1) how users’ pre-search experience, task characteristics, and in-session experience affect their current expectations and (2) how user expectations are correlated with search behaviors and satisfaction. Our results with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evidence demonstrate that: (1) user expectation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ask characteristics, previous and in-situ search experience; (2) user expectation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users’ browsing behaviors and search satisfaction. The knowledge learned about user expectation advances our understanding of users’ search behavioral patterns and their evaluations of interaction experience and will also facilitate the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expectation-aware user models, metrics,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IR) systems.  相似文献   

18.
As a first attempt to empirically investigate the scope of external information-seeking under uncertaint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irect and interactive effects of task uncertainty on the scope of external information-seeking. Search depth and breadth are the two components of the scope of external information-seeking in defining an individual's external information search strategy.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at the source portfolio level, task uncertainty exhibits positive effects on both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external information-seeking.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sk uncertainty and depth-first propensity, which is defined as a seeker's propensity to acquire information through increasing search depth instead of through widening search breadth at the source portfolio level. Furthermo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sk uncertainty and depth-first propensity in external information-seeking is stronger when perceived source accessibility is low than when it is high. This study makes a contribution to the information-seeking literature by helping us understand how task uncertainty and source characteristics shape an individual's external information-seeking at the level of source portfolio and providing evidence of the task-source fit perspective in explaining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ur under uncertainty at the source portfolio level.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 深化对在线旅游信息协作搜索的整体认识,为专业化旅游信息协作搜索服务平台建设优化等提供启发和借鉴。[方法/过程] 聚焦于在线旅游信息协作搜索情境下的团队认知,以共享心智模型表征团队认知,以高校学生为研究样本,应用扎根理论方法,探讨在线旅游信息协作搜索团队共享心智模型建构过程。[结果/结论] 识别出四大核心环节——个体感知与探索、团队任务解析、团队信息收集和团队信息决策,并理清了各个环节的认知活动与共享心智模型内容。  相似文献   

20.
冯昌扬 《现代情报》2019,39(4):153-159
[目的/意义]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揭示了认知、情绪和社会过程的神经基础,为人类、组织和市场之间的信息处理、决策以及行为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见解。[方法/过程]本文介绍了利用认知神经科学工具开展IS研究(以下称为"NeuroIS")的文献。作者的文献来源主要基于Riedl等的综述,从以下2个角度进行文献分析:1)研究工具视角,该部分对与NeuroIS有关的方法、工具和测量进行了讨论;2)研究内容视角,该部分从脑神经区块可辨识的功能,即决策过程、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社会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结论]文章最后对在IS研究中运用神经生理学的方法面临的一系列挑战进行梳理,并提出展望:NeuroIS研究的长期和主要目标是创建超越行为数据的强大预测模型;其次是开发新的搜索模型,用于解释信息刺激的生理和神经反应以及认知和情感状态对用户信息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