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聂鹏  赵丽 《情报探索》2023,(9):7-15
[目的/意义]对微博用户公共事件信息回避的原因进行分析,了解微博用户公共事件信息回避的行为特征,对用户个人、社交媒体平台、内容提供商及政府部门应对公共事件有重要实践意义。[方法/过程]基于S-O-R(刺激-机体-反应)模型,以微博平台上的公共事件信息为研究对象,从信息和情感角度分析了社交媒体用户公共事件信息回避行为的发生机制,探究了涉入度在模型中的调节效应,采用结构方程进行了假设验证。[结果/结论]影响社交媒体用户公共事件信息回避的信息因素(信息质量、信息交互、信息过载)通过用户情感因素(社交媒体疲劳)来导致用户的公共事件信息回避行为,同时涉入度对部分信息因素对用户情感因素的影响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探究个人信息回避行为的驱动因素既能为社会深入理解个人信息回避行为提供一定理论支持,也能为优化互联网+环境下个人信息回避行为提供一定的参考。文章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借助NVivo 11软件,分析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相关文献,结合风险与效用理论,对个人信息回避行为的驱动因素进行梳理。研究发现,负面情绪是个人信息回避行为的最主要驱动因素,认知冲突、行为成本和损失厌恶是主要驱动因素,维持乐观是次要驱动因素,信息疲劳和信息主观规范是一般驱动因素。据此得出相应启示。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旨在为提高大学生健康信息素养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通过焦点小组访谈法收集数据,基于扎根理论建立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甄别的理论模型。[结果/结论]影响因素包括个人认知和经验的个人因素,以及社会和媒体的环境因素。提出大学生应阅读正规网站的网络健康信息,提高认知水平;家庭、学校应发挥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强化健康意识;媒体应加强对网络健康信息的净化,增强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5.
科研社交网络在我国的应用正日益广泛,文章探究科研社交网络中用户学术社交不足的前置动因,以小木虫为数据收集场所,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法深入访谈12名用户,运用NVivo质性分析软件对访谈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13个主范畴并聚焦为4个核心范畴,分别是个体意向因素、平台客观条件、信息因素和学术交流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用户学术社交行为和改善科研社交网络学术社交功能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马骏 《情报探索》2014,(2):24-27
认为社交网络背景下大学生的信息行为发生了重大改变,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应与时俱进,而社交网络工具为改变教育模式提供了新方法;分析了社交网络工具应用于信息素质教育的利弊与在社交网络背景下信息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信息价值是衡量社交与协同信息搜寻平台信息可用性的关键表征。受到个体、社会、技术等多层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社交与协同信息搜寻平台虽然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其答案水平往往参差不齐,所表现出来的信息价值也高低不一。在以知乎为代表的社交与协同信息搜寻平台中,UGC表现出丰富的情感信息,而研究者缺乏对其所折射出来的情感价值的深度考察。[方法/过程]基于知乎,文章通过对用户的半结构化访谈,利用扎根理论得到有关社交与协同信息搜寻平台信息价值的43条影响因素,形成了情感价值、用户价值、系统价值与内容价值四大主范畴,并以此构建了E-USC(情感—用户/系统/内容)理论模型。[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情感价值是信息价值体系中非常重要却易被忽略的一个变量;内容价值在用户价值、系统价值、情感价值对平台信息价值影响中,起到了完全中介效应;系统价值、用户价值在情感价值对内容价值的影响中,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研究结论对社交与协同信息搜寻平台信息价值判断与控制提供了理论支持,并对Web 2.0环境下数字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提供了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8.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善建  刘红辉 《现代情报》2002,22(11):144-145
用户信息素质教育始终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信息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道德教育和信息能力教育三方面的内容。网上用户教育是网络环境下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文中介绍了信息素质教育的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9.
社交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密不可分的一种网络活动的主要载体。本文研究的是在微信等新媒体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大学生使用微信等新型媒体处于正常状态,大学生在使用微信等新型媒体行为活动中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的变量有"参与微信互动测试"、"关注公众号"等,负向预测变量有"发布照片"、"点赞"等。  相似文献   

10.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质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兰芝  刘庆  曾照云 《情报科学》2008,26(12):1837-1843
网络环境下,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提升变得越来越迫切.通过随机问卷调查,对鲁东大学、烟台大学、山东工商学院、滨州医学院四所院校在校本科生的信息素质状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对如何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问题提出了见解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利用扎根研究方法探究大学生创新团队信息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为提高大学生创新团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提供科学参考。[方法/过程]以参加创新竞赛的大学生团队为研究单元,通过深度访谈获取数据,按照扎根理论的规范流程进行编码分析。[结果/结论]构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信息获取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并提出改善其信息获取行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探究学术APP用户信息交互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增进其信息交互并实现学术APP高效运转,为促进学术APP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首先结合学术APP特点分析学术APP信息交互行为的过程,然后通过半结构化访谈获取原始资料,以Straussian扎根理论方法为指导,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式编码对学术APP用户信息交互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析和关系梳理,分析各项主范畴对用户信息交互行为的内在关联和作用路径。[结果/结论]用户信息交互行为受到收益认知、个体因素、平台载体、平台管理与制度规范、社区环境氛围和信息内容的共同影响,其中个体因素方面的个体特征和个体需求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可进一步解析为用户、信息、平台和环境四个分析维度,根据研究结果向学术APP设计者、运营者和用户提出增进用户信息交互的针对性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形式调查影响大学生信息需求的因素。运用SPSS和软件处理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定量化研究了大学生信息需求不同层次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包括用户自身素质、信息服务、信息系统三个方面。结果表明,在用户的需求客观状态,用户自身因素是影响大学生信息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需求状态转移为认识或者表达状态,信息服务和信息系统成为影响大学生信息需求的主要因素。根据这一理论,可以促使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有效开展在深度上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中的信息网络复杂性与信息生命周期交错致使用户会频繁采取信息再现行为对已浏览或已利用过的信息进行再次搜索。然而已有信息再现行为研究并未对社交媒体平台中的再现过程进行系统讨论。[方法/过程]文章采用深度访谈、关键事件法收集数据,通过扎根理论分析数据,探索了社交媒体用户信息再现行为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并构建了社交媒体用户信息再现行为综合模型。[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再现行为由动机、重新查找和结果三个阶段构成。行为同时受到用户、信息、平台、环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再现行为与传统的信息再现行为有着明显的区别,社交媒体平台应该改进相应的功能设置来提升用户的信息再现行为效率。[创新/价值]该研究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以识别社交媒体中的信息再现过程及影响因素。不仅为理解社交媒体环境中信息再现的全过程提供理论阐释,同时为社交媒体的信息关联设置、用户再搜索功能等相关设计做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5.
微信朋友圈信息分享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意义] 构建微信朋友圈信息分享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根据研究结果为微信运营商和内容提供者提供可行的建议。[方法/过程] 以Triandis人际行为理论为基础,结合微信朋友圈及用户特征,构建微信朋友圈信息分享行为影响因素模型,以微信朋友圈用户作为调查对象,通过线上收集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讨论] 信息分享意向是由认可预期、互惠关系、预期效能、情感、社会因素共同决定的,而在影响这一分享行为的所有因素中,平台以及信息质量是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而资源有利条件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即资源有利条件基本对信息分享行为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旨在探索移动社交媒体中健康信息可信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提升健康信息可信度提供理论借鉴。[方法/过程]借鉴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和Hilligoss提出的整合信息可信度评估框架,基于用户感知视角,结合社会诚信现状引入社会背景维度构建健康信息可信度的研究模型,以微信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健康信息媒介可信度和健康信息内容可信度越高,健康信息总体可信度越高;健康信息源可信度对健康信息总体可信度的影响不大;健康信息接收者的自身特征会影响健康信息源可信度、健康信息内容可信度和健康信息媒介可信度的感知,从而间接影响健康信息总体可信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对健康信息内容可信度感知;社会背景对健康信息接收者自身特征有显著影响,其次是健康信息媒介的可信度和健康信息源的可信度,对健康信息内容的可信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对智能手机用户信息安全行为意愿进行研究,可以帮助相关的政府或组织更好地提供针对性的信息安全教育和培训。[过程/方法]本文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建立智能手机用户信息安全行为意愿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感知威胁、反应效能、控制倾向和描述性规范对智能手机用户的信息安全行为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自我效能对行为意愿的影响不显著;作为社会环境的因素之一,描述性规范对感知威胁、反应效能、自我效能和控制倾向均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熊建英 《情报科学》2021,39(1):41-47
【目的/意义】为有效约束社交网中隐含风险的信息传播,研究一种基于信誉的信息行为动态管理机制。【方 法/过程】通过节点身份认证与历史行为计算节点信誉值,利用敏感词的风险权值计算内容的风险指数后并进行风 险类型分级,综合节点源信誉与内容风险指数提出一种基于社交网节点信誉授权的信息传播控制模型(RBDC)约 束不同类型信息转发权限。【结果/结论】仿真结果表明,相比无限制的信息传播情景,对内容风险与用户信誉进行 细粒度的分类与并构建转发权限映射关系,可以显著限制高风险信息传播速度与传播范围。【创新/局限】在保障社 交网用户属性数据真实与敏感词风险词表有效维护的情况下,通过多源数据融合构建的RBDC信誉授权传播抑制 模型可以实现信息传播动态调整机制,抑制风险信息传播,也有利于促进网络节点的自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