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定国、白文选均是明末农民大起义的重要领袖人物 ,对明统治阶级的压迫曾有过英勇反抗。公元16 44年 ,清军在吴三桂的引导下入关 ,阶级斗争演化为民族斗争 ,明王朝贵族宗室进行了最后的挣扎 ,先后有福王、唐王、鲁王、永明王等和农民起义军余部联合抗击清军。此二人皆附于永明  相似文献   

2.
明朝中后期,随着内阁制度的完善,文官集团早已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皇权的极端集中与专制、文官集团的双重性格、宦官专政、以伦理道德为规范的一元化政治体制等使得文官集团与皇权的冲突愈演愈烈,最终加速了明王朝的衰落.《万历十五年》再现了皇权与文官集团的冲突这一微观政治图景,从中可以窥探明朝衰落之因.  相似文献   

3.
东汉政权是在镇压了农民起义的血泊中建立起来的。这个以豪族大地主为支柱的反动政权,一开始就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农民阶级和地上阶级的矛盾十分尖锐,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在各地不断发生。面对着这种形势,东汉统治者除了继续采用暴力手段镇压农民的反抗斗争外,还竭力从精神方面寻找统治人民的武器。东汉的第一代皇帝光武帝刘秀就说过:“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这样,经过西汉中期孔孟之徒董仲舒加工炮制的假借神意,欺骗人民的谶纬学,就被东汉的统治者视为至宝,奉为儒家思想的正宗,大力推行。刘秀的孙子章帝即位后,为了进一步排除异端,统一思想,加强对农民的思想统治,又亲自在白虎观召集一批儒生,论定五经,写成《白虎通》,进一步把儒家经学同阴阳五行和谶纬学糅合在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一生,博览了大量的中国古书,在实践中形成了两个明显特点。 一、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书中之义 在中国大量的古籍中,对历次农民起义及其领袖人物大都持否定态度。毛泽东却相反地给了很高的评价。他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就曾明确指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从秦朝的陈胜、吴广到“清朝的太平天国。总计大小数百次的起义,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就刘永福入越抗法斗争中相关的“入越”、“受封”、“归国”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入越”是正确的,是属于农民起义军在斗争低潮时期的战略转移;“受封”也是无可厚非的;“归国”是错误的,是悲剧,损害了黑旗军的抗法事业,刘永福也成为清政府卖国妥协、镇压人民反动政策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6.
力子都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力子都是西汉末年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起初,他是赤眉军的创始人之一;随后,他领导起义军坚持战斗了八年。但是,他的事迹却长期被湮没了,成为农民战争史上的一位无名英雄。因此,有必要把他的事迹考辨清楚,以恢复其农民起义领袖的应有地位。一、力子都不是名姓而是绰号自东汉以来,历代史学家们说,西汉末年有一位农民军首领的姓名叫力子都、刀子都,或刁子都。有人说,作“刀”者刻误,应为力子都或刁子都。也有人说,作刀或刁  相似文献   

7.
我国历史上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前期表现为东西战争,后期表现为南北战争,这一重要特征在以往的农战史研究中重视不够。一、农民起义之为东西战争与南北战争略论在封建社会前期秦、汉、隋、唐诸朝,农民起义爆发地点及初期活动地区全在关东,起义成员也多为东关人,基本表现为东西战争。在封建社会后期宋,元、明、清诸朝,农民起义爆发地点及活动地区全在南北方,起义成员也多是北人或南人,基本表现为南北战争。起义具有强烈的方向性,起义与镇压起义的阵营划分往往主要不按阶级而按地域,致使地域特点超过阶级特点。  相似文献   

8.
金朝后期行枢密院官制比较简单最高长官为行枢密院事,僚属有行枢密院经历官、行枢密院都事、行枢密院参议官。行枢密院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军事征战方面平定地方武装叛乱和西北少数民族叛乱、镇压农民起义、伐宋、抗击蒙古进攻等。行枢密院官制和职能都显示出其极强的军事性。  相似文献   

9.
西方传教士对太平天国的态度经历了从期望"传播圣教和宣传福音",到"改正太平天国的许多错误",进而污蔑敌视太平天国三个阶段,充当了各资本主义国家探听太平天国虚实、镇压太平军的先驱者,此外,传教士纷纷赶赴和悄悄离开天京这一现象,反映了拜上帝教与基督教的普同性与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发生在1923年5月6日凌晨震惊中外的“临城劫车案”,是由一支有组织、有明确政治纲领和严格纪律的带有农民起义色彩的农民武装———山东建国自治军,经过充分酝酿、精心策划而发动的一次以洋人生命为睹注,以打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带有反帝反封建军阀性质的重大爱国军事行动,决非冒然而动的“匪盗之举”  相似文献   

11.
《水浒传》历代被认为是反映一批农民起义军"忠义",忠君报国,打杀奸臣、贪官污吏英雄事例的作品。然而笔者认为,小说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了起义队伍的落后、残暴,他们杀人越货,打家劫舍,在一定程度上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  相似文献   

12.
宗教信仰是世界各民族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宗教信徒中农民最多,信仰最深、最广。宗教在农民起义中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刘邦     
汉高祖刘邦,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由农民起义的领袖变为封建皇帝的人物。农民起义的领袖为什么会变为封建皇帝?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方法,对这个问题作一番仔细的分析和研究,这对进一步理解我国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规律,对于认识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地主和贵族利用了去,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的原因,会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14.
一、回眸古代均田之制三百年以镇压汉末黄巾大起义为契机,封建统治阶级把整个中国拖入三国两晋南北朝四百年的大分裂之中.其间兴灭的所有政权中,立国时间最长的,当属崛起于十六国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386—534年).大分裂期间的北方十六国大乱.接踵西晋“八五之乱”的爆发,长达一百三十多年,当时各族统治者建立的国家,先后竟达二十多个.其中不少政权(包括北魏)的统治者以杀戮为能、抢劫为荣、掠人为乐,致使中原大地处处人烟大减、田园荒废、经济凋敝.然而与其他政权相比,北魏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更有效地取得汉族地  相似文献   

15.
崇祯十七年甲申,是大顺农民军从胜利的顶峰迅速跌入失败的深渊的一年。为了解释这一急骤的逆转,人们提出了种种原因,诸如流寇主义;腐化变质;骄傲轻敌;战略错误以及八旗慓悍,农民军并非敌手等等。但只要研究一深入,人们就会发现这些原因有的(如腐化变质、流寇主义等),未必是事实,有的(如八旗慓悍)虽然是事实,却未见得能起决定性的作用。不久前顾诚先生撰文,认为导致甲申之败的基本原因,是由于大顺政权实行了一系列农民革命的政策,沉重打击了一度转向这个政权的北方地主阶级,把他们驱赶到了清朝方面,因而造成力量对此的逆转,这种分析是有说服力的。但他的论述主要蓿眼于所谓缙绅阶层的政治动向。然而北方缙绅之倒向大顺,并非农民战争达到胜利顶峰的原因,而仅仅是它的结果。既然崇祯十六年以前北方缙绅一致与农民军为敌并不能阻止农民战争走向胜利顶峰,那么崇祯十七年春夏北方缙绅的背顺投清,何以会使大顺军一蹶不振呢?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缙绅以外的地主阶级中更为广大的阶层的政治动向。  相似文献   

16.
刘邦从秦末农民起义军的将领、楚汉战争对立的一方,到汉王朝的皇帝,其政治活动的大多数时间是在征战的马背上度过的,经历了大小上百次战役,不仅实战经验丰富,而且善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略决策和战术指挥方面都达到了当时人的巅峰。刘邦的军事指挥艺术不仅对于当代的军事指挥,对当代的经济文化活动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朱元璋颁布《大诰》,建立起以《大明律》为中心的明朝法律体系,以法律修辞取代传统的政治修辞,法律在社会统治中的作用大大加强。通过确认回避制度、御史对于皇权政治的批评权以及确认以考试来选拔官吏,官僚集团和皇权政治力量之间对话的权力场扩大成为社会与皇权政治进行对话的权力场,制约了皇权政治的权力和力量。皇帝拥有最高司法权,司法权隶属于行政权,以及皇权政治力量的不断膨胀,打破了皇权政治和法律之间的平衡,破坏了法律制度的安排。当制度正义根本缺乏的时候,"礼""刑"并用改变不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本质,这是我们今天检讨明朝皇权政治和法律之间关系应该具有的清醒认识,也是今天我们建设法治社会借鉴传统之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当前,我们学习和研究儒法斗争史,评价法家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也必须坚持奴隶们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正确分析、认识法家革新路线与奴隶、农民革命的关系。历史的长河呼啸奔腾而去,在中国漫长的奴隶和封建社会中,正是无数次奴隶和农民起义,奴隶和农民对奴隶主、地主阶级的革命战争,打击当时的统治阶级,在不同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才使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我国历史上的儒法斗争,作为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在这种奴隶与奴隶主、农民与地主的激烈阶级斗争的推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思想,只能从当时劳动群众三大革命实践中产生出来。法家思想也是当时社会的政治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整体情况来看,基本上是以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中原地区汉族接受、同化周边及外来的少数民族为主要形式进行的,这种民族融合形式直接推动了我国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繁荣共生的族群构成格局和我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分布格局的形成。但是,我们同样应当对那些在不同背景下、发生在不同地区的、非主流形式的民族融合方式予以关注。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试图证明在西南边陲普洱市景东县衍化出的一种与传统民族融合形式迥异而又相反相成的新的民族融合类型,即汉族彝化。并围绕导致"汉族彝化"这一社会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根源、客观原因等作分析论证,提出了自我看法。  相似文献   

20.
藏族、汉族大学生体质状况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我国部分高校的藏族、汉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这两个民族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校中藏族、汉族大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均有显著性差异,其差异的形成主要与他们的饮食习惯和体育锻炼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