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者微博拥有多重角色,承担的角色期待各不相同。然而各种角色并不总能和谐一致:毫无限制地释放信息可能会伤害"喉舌"角色,影响社会和谐,守口如瓶则会流失粉丝;鲜明的政治家身份会削弱亲和力,扮演舆论领袖过度则易违反宣传纪律。要解决角色冲突,记者微博回归职业微博也即政治家角色应是目前最可行的路径。为此,宣传主管部门、媒体、记者应各司其职,将记者微博的内容约束在公共表达的范围内,促其回归职业微博本位。  相似文献   

2.
新闻记者是多社会角色扮演者,其角色与角色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有时并非完全一致,从而导致角色主体内心紧张、不适并发生冲突。同时,记者可能发生超越自己职责和身份的言行,导致角色越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的媒体及记者时刻要对其自身进行冷静客观的审视与反思,准确界定并调整角色定位,让角色回归记者职业本身。  相似文献   

3.
记者的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之间的冲突,体现在社会大众与记者本身对记者职业的不同理解,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容易出现道德失范以及公众对记者的道德审判。本文以对姚贝娜逝世的报道为例,从事件中记者的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冲突的具体表现以及各方的评论观点入手,探讨二者产生冲突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30年来记者角色认知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有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以来,职业活动就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种专门社会职业的新闻记者群体,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的、不同于其他职业的鲜明特征。改革开放30年来,记者的职业特征和社会角色认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回归新闻记者职业本身,是这一变化的趋势。同时,其他各种关于记者角色的认知仍有存在的空间,呈现出一种观点的多样化状态。  相似文献   

5.
宋正 《新闻界》2013,(1):3-6
对于记者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记者的职责,一些社会公众的认知是模糊的,有些人还在"媒介改变命运"的神话蛊惑下,对记者怀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本文通过对记者角色的分析,总结原因,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在北京的一次针对新闻从业者的问卷调查和赴云南、山东两地对媒体、企业的调研数据撰写而成。本文认为在当下中国,记者的职业地位在社会中显著下降。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记者"自我认同"的贬斥与"社会认同"的错位。即记者的"自我认同"从"无冕之王"滑向了"新闻民工";记者的"社会认同"总在"舆论监督者"、"客观记录者"、"宣传者"、"社会建设参与者"的角色中纠结与调和。记者们趋向于将自身定位为"舆论监督者"、"客观记录者",而官方趋向于将记者定位为"宣传者",部分企业家和民众又趋向于将记者定位为"社会建设的参与者",后两者的定位都与其"自我认同"发生严重的错位。这导致了记者职业神圣感的丧失、职业伦理的下滑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又反过来加速了记者职业地位的下滑,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章彦  程晓薇 《新闻传播》2009,(6):76-76,78
不管是从历史上的新闻媒体从业情况来看.还是从现在我们所处的信息化社会来看.新闻记者职业的吸引力长久不衰,颇受人们关注。直到今天,我们每个个体对这项职业的理解还是千差万别.更不用说我们对记者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分量轻重的理解差别了.这估计会是一个很难下定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目前,记者的职业行为与复杂的社会现实之间愈来愈多地发生冲突与矛盾。这是记者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发生冲突的表现。记者的职业角色使其拥有了某些因为这种职业而附有的特殊的权力.同时记者的社会角色也反映出其在社会大系统中所附着的作为社会人的义务与责任。记者作为从事着具体的职业有着明确分工的个体的人,不仅应该遵守职业道德,也应该遵守社会公德。特别是在新闻采集过程中。应当以面对的具体情况为现实依据。以不违背社会良知。不侵害公民的生命权、隐私权为行为原则。  相似文献   

9.
张志安  沈菲 《新闻大学》2012,(4):125-132
本文是国内首次针对调查记者群进行的问卷调查研究的一部分,旨在了解调查记者的择业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相比"工具理性",调查记者的择业动机更具"价值理性",具有较高的职业追求和较强的社会责任;相比"记录者"的角色,调查记者更注重"倡导者"的角色;此外,年龄、经验和继续从事调查报道的意愿,对其择业动机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6,(23):42-47
记者的职业角色认知影响新闻实践及其产品的最终形态。迄今为止,有关记者职业角色认知的研究多聚焦个体因素的影响。本文以福建报业为切入点,采用调查的方法,考察媒体和组织因素对地方报记者的职业角色认知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报记者最看重"信息传播"角色,其次是"社会疏导"、"喉舌"、"监督"和"营利"角色;媒体和组织因素不影响记者对于信息传播角色和监督角色重要性的感知,媒体类型和组织支持影响记者对于社会疏导角色的重要性的感知,组织目标和组织支持影响记者对于喉舌角色的重要性的感知;组织支持影响记者对于营利角色的重要性的感知。上述发现的内涵亦在文中得到探讨。  相似文献   

11.
试析图书馆员的社会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一个人在社会都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行使什么权利,发挥什么作用,都是由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所决定的。图书馆员也扮演了多种社会角色,其中,有些是社会公认的角色,如知识的传播者,文献的保管者、服务员、读者的参谋和向;有些是自我期待与表现的角色,如学者与学习者、读者的朋友与知已、奉献者;还有一些是职业需要充当的角色,如办事员、教育工作者、宣传员、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榜样的角色等。  相似文献   

12.
盛芳 《新闻通讯》2009,(1):36-37
转型时期的中国正处在新旧秩序和价值观的断裂与碰撞中,社会心理出现混乱与多元化,过去不曾预想的各种问题、现象每天都在上演,这样一个时代对新闻记者来说是可以大显身手的时代。一个个优秀的记者践行着自己的新闻理念并付诸新闻报道,扮演着多样化的社会角色,记者的职业意识由此出现分化。笔者试图对深度报道中记者角色认知和群体职业意识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3.
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人人都扮演着不同角色。如父亲和丈夫,母亲和妻子等,这些是社会属性决定的。厨师、会计、运动员等,是职业属性决定的。这些角色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一般无需刻意扮演。电视出镜记者也属职业角色,但因为要出镜,要面对千百万电视观众,不管你是报道重大事件,还是反映凡人小事,只要在镜头前出现,客观上就在扮演着角色,此时所代表的是电视台的形象,而不是生活中的自己。  相似文献   

14.
新闻记者的角色意识与社会表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员,新闻记者既代表个体生存,有着独特的个人形象,又是职业角色的社会表演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本文试从新兴的社会表演学角度阐述新闻记者这一社会职业的角色意识和社会表演要素,并从社会表演学的三大矛盾关系出发研究新闻记者这一职业角色的共性和个性,尤其是对记者采访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与表演方式进行探讨,试图对新时期新闻记者的职业角色塑造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记者,一个时下被人认为是社会的良心之所在的职业,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往往是正义、公证、客观的,在人民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同时也因为其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让许多违法乱纪分子对他们是又恨又怕。正因为这样.一些不法之徒瞄准了记者这个职业所能带来的影响力.干起了假冒记者的勾当。  相似文献   

16.
记者这个职业确实有一定的特殊性.记者的天职是追寻新闻,捕捉新闻,挖掘新闻,发现新闻.深入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到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去"追"、去"捉"、去"挖"、去"发",是记者的职业需求.记者在履行职责、尤其在行使舆论监督职能时,因为要"追"、要"捉"、要"挖"、要"发",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磨擦,激起一些波澜,甚至引起一些矛盾,遭到一些白眼,但记者只要出于公心,行为举止符合法律法规、恪守道德规范,社会受众都是理解、支持、拥护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在传播活动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社会捐赠相关事件中,"舆论绑架""舆论暴力"等舆论失范现象尤其显著。本文通过对新媒体时代社会捐赠事件中舆论监督越权现象进行剖析并分析其越权原因,对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监督回归本位、发挥正确作用进行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李玉成 《传媒》2012,(8):70-71
微博时代,作为时代的瞭望者,记者要不断树立"角色意识",坚持追求事实真相,坚守职业道德,发扬职业精神,以自己的镜头笔触记录历史,以自己的嘉言懿行助推时代。同时,媒体和记者的自律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媒体的舆论监督和自我监督要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社会形象,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们通过视、听、触等感官感觉对某一社会角色产生的整体印象.电视新闻记者作为特殊的社会角色,担负党政喉舌,群众声音的角色.人们对记者是一个整体的概念,而不是单个人物存在.因此,新闻记者在从事新闻工作时责任重大,新闻记者的言谈举止和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受众对电视台甚至社会舆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江小华 《东南传播》2016,(11):39-40
在帮忙类电视新闻节目中,记者不可避免地会介入事件本身,他们的角色也从事件的"旁观者"变成了事件的"推动者"。在推动事件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法律武器"起到两个层面的作用。其一,规制记者本身的介入行为,要求记者在帮忙过程中,不忽略道德精神的追求,不触碰法律的底线。其二,应用好"法律武器",才能更好地帮助事件当事人,促进事件本身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