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梁代钟嵘《诗品》称为元嘉之雄的谢灵运,于南朝刘宋时期,“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大力创作山水诗,扭转了东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风,开创了山水诗派,成为刘宋元嘉时期最杰出的诗人。其山水诗所取得的成就,虽然不及东晋末年陶渊明的田园诗,但对萧齐、梁、陈的山水诗人以及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的实际影响则超过了陶渊明。由于谢灵运的山水诗常用玄言说理和诗人特有的叙景抒情的思维定  相似文献   

2.
现代散文(狭义的散文)教学中常讲“文眼”。可是如何理解“文眼”呢?至今仍然众说纷纭。清代的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在他的著作《艺概》中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若舍章法而专求字句,纵争奇竞巧,岂能开阖变化,一动万随耶?”  相似文献   

3.
所谓文眼,是指能够表现主题思想的语句,简言之,文章的眼。文章的“眼”如人眼一样的重要。古代散文名家都很重视“巧置文眼”。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所照映。若舍章法而专求字句,纵争奇竞巧,岂能开阖变化,一动万随耶?”由此看出:巧设文眼,对文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意境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我国文学发展长河,在山水散文中营造完美的意境,要远远落后于诗歌意境的创造。以山水景物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游记散文,历经东汉、三国、西晋时的萌芽阶段,在东晋、刘宋时才得以创立。晋宋之际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刘宋时代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齐梁时期吴均...  相似文献   

5.
轻靡书写是流行于齐梁时期的一种文学风格,“求新于俗尚之中”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而佛教文化在刘宋后推动的世俗化风尚对这一特点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宫体诗作为轻靡书写之高峰,佛教之“异相巧方便”观为其轻艳书写提供了“借异相之善巧行超越之方便”的理论依据,从而使萧纲诸人的宫体书写成为一时之潮流成为可能。而《玉台新咏》和《法宝联璧》的编纂,又为这一潮流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诗歌,发展到晋宋之际,产生了一种新的景象,这就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所说的:“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刘勰的这段话指出了晋宋之际诗歌创作的两个变化特征,一是内容上的变化,即类似玄言诗的谈庄老思想的内容渐渐减少,而山水诗开始兴盛。二是写作技巧上的变化,出现了对偶中显文采,新奇上竞才华,注重对客观事物和景色的描绘的现象。刘勰的这个意见,既指明了我国山水诗兴盛的情况,又  相似文献   

7.
<正>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论及魏晋文学时,他认为魏晋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而这里的"自觉"以及"为艺术而艺术"之文艺思想在南北朝时期得到疾速发展。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云:"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除文体、文风发生明显变化外,此时文艺上的嬗变呈现出一个令人注目的重要特色:一是"人的个性自觉",二是"山水美学意识之觉醒"。正如宗白华所说:"魏晋人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 鲍照(约414——466年)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杰出诗人,唐代大诗人杜甫曾以“俊逸”许之。①前人对鲍照其人其诗论述颇多,然而,鲍照同时和稍后的人,在论及鲍照时,往往将鲍照与另一个在后人看来并不那么出名的诗人——汤惠休并称为“休鲍”。如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称:“休、鲍后起,咸亦标世。”钟嵘《诗品》亦云:“惠休淫靡,情过其才,世遂匹之鲍照。”可见,在南朝文坛,“休鲍”并称似乎是风靡当世,  相似文献   

9.
自《诗经·郑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伊始,经建安诗人徐干《室思》“自君之出矣”等四句。由此形成了一个有意义的母题。她逶迤发展三千年,构筑成特别的闺怨题材。它既体现五言绝句在比喻上的争奇斗胜,又反映诗歌母题绵延发展经久不息,以及典故的永恒的暗示性与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当南朝诗坛绮罗香泽之气充斥弥漫之际,鲍照以其特立独行的创作异军突起,享誉诗坛。他传世的二百多首诗歌,反映了刘宋社会的许多重要方面,充满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艺术上亦别立一体——“奇矫无前”、“开人世之所未有”,但由于“才秀人微”,却被“取湮当代”。  相似文献   

11.
谢朓诗艺术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国五言抒情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到了《古诗十九首》的时代,才告成熟。古诗“婉转附物、怊怅切情”,浑然天成,“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篇章结构完美。建安五言,虽已逐渐注意词彩,一般也是通篇完整。自陆机《文赋》提倡“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之后,诗人们开始追求警  相似文献   

12.
李绅是中唐时期一位优秀的诗人。他一生写过很多诗,但多数已经佚失。今天传下来的只有《追昔游集》三卷,杂诗一卷。余诗虽不多,但“春容恬雅,无雕琢细碎之习,其格究在晚唐诸人刻划纤巧之上”,足可与同时人角争强弱。  相似文献   

13.
以自然论艺术的文论家可以说首标钟嵘。梁代的钟嵘在《诗品序》中针对宋刘以来的不良文风,即“文章殆同书抄……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甚”,提出“自然英旨”的创作原则。但钟嵘并没有对它进行系统的分析,只有到了刘勰,作为艺术创作原则之一的“自然”才得到充分的论述。因为,一方面刘勰也看到了魏晋时期刻意雕饰的文风,如他评价晋代群才的文章是“稍入轻绮”,而到宋初的文章,则“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明诗》)。清代纪昀评《文心雕龙·原道》时也指出:“齐梁文藻,日竞雕华,标自然以为宗,是彦和吃紧之处。”可见刘勰提出艺术自然论是具有针对性的。另一方面刘勰的艺术自然论受到“玄学”自然本体论的影响。自然最早是作为哲学术语出现于老子哲学中,在《老子·第二十五章》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说,“道。”的特点就是“自然”,而“自然”的含义是“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第二章》)。道是无为,无私的,但它又是万物产生的源泉,所以它又是无不为。到魏晋玄学,“自然”则上升到本体高度,何晏说:“自然者,道。”(《无名论》)把“自然”直称为道,也是万物之本。玄学“自然”本体论为刘勰的  相似文献   

14.
鲍照是南朝刘宋时代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与谢灵运、颜延之鼎足而立,并驾齐驱。在谢灵运被杀,颜延之见弃,元嘉文学即将转入沉寂状态的时刻,鲍照“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把元嘉文学延续下去,并且揭开了新的一页。在元嘉十年之后,鲍照的诗篇“如五丁凿山,开人世之所未有”,形成了刘宋文学后期绚丽多姿的面貌,并把这一时期的文学推向高峰,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唐代诗坛而言,“李、杜、元、白皆从此出也”。特别是给李白的影响最为显著。本文拟就鲍照乐府诗对李白的影响,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以“拟古”或“拟古诗”为题的诗作 ,与题为“拟某某”一类直接标明模拟对象的诗作不同 ,它自有逐渐演变的写作规范。魏晋时期陶渊明等确立了《拟古诗》“有所拟而又不拘泥于拟”以及“比古志以明今情”的传统 ;宋代鲍照诸人一方面继承了这些传统 ,另一方面又有将《拟古诗》的题材类型化、单一化的倾向 ;齐梁《拟古诗》多仅写相思之情 ,诗人们虽有扩大这类诗歌应用范围的努力 ,但是诗作失去个人面目 ,从而彻底失落了《拟古诗》“比古志以明今情”的传统。  相似文献   

16.
鲍照是刘宋时期的杰出诗人,其山水之作多有可观之处。由于深受当时以玄思关照的山水审美风气的影响,“以玄对山水”成为其山水诗背后的灵魂。具体表现在其山水诗的意境充满了栖遁之情,其山水诗的风格流溢着遨游无限的俊逸之气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谢春草东晋山水诗人谢灵运因其《登池上楼》一诗中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句,被人称为“谢春草”。郑鹧鸪唐代诗人郑谷在《鹧鸪诗》一诗中有“雨昏青草湖滨过,花落黄陵庙里啼”句,被称为“警绝”,因而获“郑鹧鸪”的雅称。崔鸳鸯唐代诗人崔珏因写《和友人鸳鸯之什》别具一格,被誉为“崔鸳鸯”。碧桃学士唐代诗人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中句云:“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又《再游玄都观绝句并引》中句云:“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因而获得“碧桃学士”的雅号。杜紫薇唐代诗人杜牧曾写过…  相似文献   

18.
鲍照是南朝刘宋时期著名的诗人。鲍照的作品中以乐府诗成就最高,在南朝乐府中独树一帜。据钱仲联增补集说校《鲍参军集注》统计,鲍照现存的乐府诗共有86首,无论是从诗歌的数量还是从质量上看,鲍照的乐府诗在南朝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王夫之曾誉他为"乐府狮象"。文章结合鲍照的生平对其乐府诗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研究,并进一步总结出艺术成就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于《论语》中“必也正名乎”(《子路》)、“必也使无讼平”(《颜渊》)一类句子,不少注译者将“必”仅看成是修饰语,把全句当作单句理解,这是值得商榷的。个人认为,《论语》中的这类句子,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假设复句,“必也”是偏句,表示假设条件,后面是正句,表示结果。一从文意看,这类句子都是前有所承,往往表示从反面或另一角度来说明问题,都包含着某种假设条件。试将这些句子逐一分析如下: (1)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八佾》)  相似文献   

20.
因方借巧即势会奇──谈《出水火龙》的比喻运用江苏王芳,严新华古人云:“因方以借巧,即势而会奇”(刘勰《文心雕龙》)。这里强调了比喻具有的“借巧”、”会奇”的妙用。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第七册新选课文《出水火龙》就以精心提炼的比喻贯穿全篇,给人以新颖奇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