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师生交往的个体生命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教育中的交往的讨论,可以从价值层面展开。以生命个体作为教育的人性假设,以教育的生命性作为探讨的起点,师生间的交生,则具有的互惠性的生命价值,具体体现在可能世界的展现、富有活力的生存方式的形式与生命体验的丰富上。  相似文献   

2.
阿Q之死判明了现代中国化的现状,当中国人的化价值观纷纷崩溃瓦解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已失去了沟通与理解的平台。中国人小心翼翼地探寻着生命的根据和意义,并由此形成了各自心灵的对立与“隔膜”。这正是阿Q之死带给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阿Q之死判明了现代中国文化的现状,当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纷纷崩溃瓦解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已失去了沟通与理解的平台。中国人小心翼翼地探寻着生命的根据和意义,并由此形成了各自心灵的对立与“隔膜”。这正是阿Q之死带给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庄子以普通人的心态感受和体验现实人生,非以哲学家或拯救者的姿态居高临下地俯瞰现实世界。庄子的生命思想没有仅仅停留在杨朱般的对个体生命的保全和享乐上,而是放置于宇宙的背景下进一层地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和超越。庄子在个体体验的基础上所感受到的生命痛苦的程度决定了他思想的深度。庄子的生命意识是对儒家生命观的一种救治和补充。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中国电影一直遵循"影以载道"的艺术原则,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起到了凝聚力、向心力作用,而作为个体生命意识在中国电影中长期处于边缘和失语的境遇。时代发展到今天,个体生命意识越发成为当代导演观照的对象,叙述个体的、边缘的、"小人物"命运的电影作品层出不穷。从个体生命意识视角对当代中国电影进行巡览,试图就当代电影构建过程中对个体生命意识的观照进行梳理,阐述个体生命意识在当代中国电影建构中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在众多的以辛亥革命前夕的清末生活为表现对象的小说创作中,李锐的《银城故事》既不"古典",也不赶"新潮",然而,它却在历史观上实现了对传统历史小说及新潮新历史小说的双重超越,不仅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下对历史的绝对主义阐释,而且超越了流行一时的对历史的一种私人的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表述。《银城故事》立足于个体生命意识,透视出无理性的历史之残酷、血腥与反人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曹植“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道德伦理生命价值观与残酷的现实际遇。环境的激烈矛盾造成曹植一生的生命悲剧冲突。这种生命悲剧冲突向外衍化成各种生命意识和情绪,曹植的辞赋便可视为此种个体生命意识的渲泄和表达。这种生命意识主要体现在:表现生命中的个体生活境界;对国家、社会生命的深沉忧虑、关注;对“人”生命的关切;因道德伦理生命价值观无由实现而产生的各种生命情绪,这种个体生命意识的抒写恰是曹赋向屈赋复归的根源,也是曹赋在辞赋史上占据最主要位置的根本原因,但曹赋和屈赋在个体生命意识上又不尽相同,而这种差异又恰是两辞赋风格不同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对理想课堂形态的生命化解读,生命课堂旨在实现“生命在场”的美好课堂愿景,这种“在场”应是具体的个体生命的“在场”。后现代主义在对现代性的审慎和沉思中,赋予个体生命一种独特的诠释视角。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个体生命彰显着非理性、共生性、生成性和不可尽述性的生命特性。走向“个体生命在场”的生命课堂建构应立足后现代主义的视野,关注个体生命之非理性,构建多层次的课堂目标体系;遵循个体生命之共生性,促成“共生态”的课堂交往;立足个体生命之生成性,彰显教学设计的开放性与创造性;理解个体生命之不可尽述性,突显审美导向的课堂评价。  相似文献   

9.
艾青诗歌渗透着很强的个体生命意识,主要体现为对个体存在的关注和对生死哲理的探寻。对爱的歌唱、对苦难的挖掘和对生命孤独感的体验构成了前者的主要内容;向死而生则是后者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0.
11.
近代徽州乡村妇女在田间劳作之外,走出家门,受雇他人,以获取经济收入,无论从业范围还是层次,都有较大的改变,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近代徽州女子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男女同校,接受了新教育、新思想的徽州女性努力重塑独立的人格,在成立妇女组织、发起妇女解放运动、追求婚姻自由等方面做出了努力。  相似文献   

12.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生活质量量表》对河北省农村老年人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对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同,其中主观支持的影响更为显著。要改进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提高生活质量,就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和家庭养老功能,同时改进农村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养老意识。  相似文献   

13.
老子从个体生命出发,构造了一个包括理想社会存在形态、运行过程和管理方式在内的社会系统学说,从而为实现其个体生命的理想提供了坚实的社会保障及发展的广阔空间。老子提出的以人格魅力为依托、以高尚道德为主导、以无为之治为原则、以不言之教为方法的社会管理方法,是以理想个体生命的追求为前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和无为之治、不言之教的社会管理方法,其自身结构和运行既能够保证理想个体的生存可能,又能够通过理想个体的价值实现达到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蒙的小说对建国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政治革命时代下的个体人生形态价值指向作了典型的呈示:第一,林震与刘世吾体现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个体人生的价值指向;第二,王蒙的“少共”情结决定了其创作时的个体人生与社会政治的双重视角;第三,王蒙小说中个体人生价值指向的具体呈现形态“在路上”对目的地的追寻与确认。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的角度看教育中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是教育发展史中的一对不可回避的矛盾着的价值选择。任何国家、任何时 期的教育都要在实践中有选择地实施某种价值观。这种选择都是有其具体的历史条件的。因此,我们不能简 单地肯定一种而否定另一种。现代高等教育的实践表明,这两种价值观正在走向融合。我们的策略选择是在 坚持教育的“社会本位”的同时,协调好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考查了我国初中生教育期望的城乡差异现状,并从个人家庭与学校社会两个视角探究了差异产生的机制。研究发现,我国初中生对于获得普通高等教育的期望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城市户籍学生的教育期望高于农村及流动学生。这种差异受学生认知能力、家庭背景及学校环境共同影响,其中家庭背景的影响大于认知能力,学校户籍结构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研究认为,营造良好学校教育氛围、缓解学校户籍分割、增强学校融合是促进我国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社会变迁中的农村职业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给农村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重心从解放初主要培养服务农村的农业人才转向改革开放后体系的多元化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确立,基于能力本位的农村职业教育不断强化服务三农功能。  相似文献   

18.
公共文化生活空间与农村文化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公共文化生活空间的角度,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地区公共文化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民间传统文化资源陷入荒芜的境地,农村文化队伍日益散落。这些方面导致了公共文化生活空间的衰落,农村文化生活的贫乏、精神生活的空虚。重构公共文化生活空间对于克服农村生活的离散性,加强农村内部团结和文化凝聚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