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栩 《新闻世界》2013,(5):177-178
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因微博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性,使得微博舆情一旦形成就呈几何倍的速度扩散。然而,基于情感认同而聚集的微博舆情有时是非理性的。面对复杂多变的微博舆情,以微博应对微博舆情,不失为一条直接、快速、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官方微博"武汉发布"、"邢台发布"对暴雨洪灾事件的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事件舆情发展态势、事件报道内容分析和政务微博应对措施三部分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基于网络问政背景下地方政府官方微博对突发性事件的舆情应对。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聚焦2020年度十大智能技术舆情热点,借助微博数据,呈现并解读了当下中国智能技术舆情及其价值观指向。研究发现,除"隐私"观较明确外,事件背后的价值观问题在舆情表达中模糊不清,公众的信息价值观念有待提升。传统主流媒体在公共性议题上表现出舆论引领的强势作用,但娱乐话题的舆论关注度明显更高。目前治理规则的发展滞后于智能技术的步伐,舆情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技术治理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聚焦2020年度十大智能技术舆情热点,借助微博数据,呈现并解读了当下中国智能技术舆情及其价值观指向.研究发现,除"隐私"观较明确外,事件背后的价值观问题在舆情表达中模糊不清,公众的信息价值观念有待提升.传统主流媒体在公共性议题上表现出舆论引领的强势作用,但娱乐话题的舆论关注度明显更高.目前治理规则的发展滞后于智能...  相似文献   

5.
梁芷铭  黄坤相  周玫 《传媒》2015,(14):70-72
信息化时代,公众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渠道更为丰富,政府面临的信息传播环境也发生了极大变化.通过微博平台,政府开展舆情采集、信息发布、官民互动,公众的民主意识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娱乐化倾向、官本位意识、管理滞后等问题也在消解政务微博在舆论 导向方面的作用.提高官员的媒介素养和服务意识,提供积极健康的内容,合理引导网络舆情,建立和完善政务微博的舆情监控与引导机制,是解决目前政务微博困境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随着微博的出现和广泛应用,自媒体信息传播的效应和对舆论的影响达到了极致,政府舆情事件层出不穷。在阐明微博推动下政府网络舆情现状、意义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微博推动下政府舆情的传受各方、传播模式以及有效控制和介入,提出政府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从根源上减少政府舆情事件的发生,同时有效控制错误和虚假信息的传播,在保障信息权利的同时维护社会的稳定安宁。  相似文献   

7.
陈俊蓉 《新闻世界》2013,(7):178-179
【摘要】我国目前网民达到5.38亿,微博用户数量已超过网民数量一半,其中政务微博数量超过5万,微博被认为“正在改变官方和公众话语权整体格局”。同时,许多微博热点事件走下网络成为社会热点,而这些热点事件若处理不当便会造成巨大负面影响。本文通过三个与政府有关的微博热点事件的分析,解读政务微博在舆情应对中的得失与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8.
微博已成为公众反映自身观点的主流渠道,微博网络舆情研究有利于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法与CiteSpace软件,通过关键词“微博”与“舆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检索,对微博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发文机构、发文期刊、基金赞助情况、发文下载量、被引频次与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微博网络舆情研究已经形成体系,研究方法较为丰富,未来以图像、视频为分析对象的微博网络舆情研究将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9.
微博作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一大平台,在校园信息传播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摸清微博传播的规律和缘由,可以帮助各大高校对校园舆情的传播有更好的引导,而对于学生来说也可以更加了解微博,更加恰当地使用它。  相似文献   

10.
翟琨 《东南传播》2018,(1):92-95
自2010年"微博元年"以来,微博已走过了七年的时间,其各个方面都基本趋于成熟。伴随着微博的成熟发展,其所引领的舆情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有了诸多的改变与新问题。所以,在新媒介生态环境背景下,对微博引导舆情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在当下的媒介生态环境中微博应如何正确引导舆情,成了学界广泛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宣长春  吴钧昊 《现代传播》2022,(10):136-145
微博为公众观点表达和情绪宣泄提供了便利和空间,但情绪极化形成的网络舆情事件也随之增多,成为当前政府舆情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以253373条微博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情感分析和量化研究发现,辩证情绪在官方用户和普通用户微博中均占有一定比例,但官方用户积极情绪占据主流,普通用户消极情绪占据主导地位。在面对负面舆情事件时,官方用户和普通用户双方的情绪表达相对对立,官方用户倡导积极情绪,而普通用户则发泄消极情绪,两者之间较难形成情绪共振。未来政府及相关部门在面对负面舆情治理时,可能需要尽量把握官方用户和普通用户之间情绪的“公约数”,即通过辩证情绪的传导降低情绪极化的风险,用官方用户辩证情绪部分替代积极情绪的功能,进而对冲和消解普通用户的消极情绪。  相似文献   

12.
张晔 《新闻世界》2013,(9):128-129
微博舆情是民众在微博空间里的舆论反映。近年来,民众借助微博表达意见、讨论公共事务、维护公民权力的事件屡见不鲜。微博舆情成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镜像”。它具有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与圈子化、传播内容的理性与非理性、传播过程的阶段性与周期性、传播路径的点对面与裂变性等特征。微博舆情的发酵,聚焦了网络民意,成为舆论演进的助推器,构筑起全新的社会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3.
以"三亚宰客门"事件为案例,应用凸面镜及共振等社会物理学原理,剖析微博传播对该事件形成的作用机理;通过内容分析法,描绘微博传播作用下该舆情事件的"发生→发展→消解"演进模式;采用定量统计与"知微"平台微博传播影响力分析,剖析该事件舆情演进的动因:一是主管部门遮掩事实,成为网民情感负面态势的推动力;二是微博活跃用户的介入,成为舆情产生与发酵的催化剂;三是主动议程设置不当,错失舆情消解的良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5·28招远故意杀人案的微博为例对舆情进行了讨论度和倾向性的深入分析,对舆情的生成和变化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李峰 《新闻世界》2014,(5):130-132
公安微博是政务微博中的特殊群体,在突发事件中,公安干警往往出现在应对突发事件的一线,使用好公安微博及时有效传递信息,引导舆论,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置和应对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作为舆情应对的"一线阵地",公安微博应当在突发事件发生伊始就积极主动作为,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在第一时间发布最权威的信息,让公众尽快获取事件真相,消除网络谣言的滋生土壤,如发现谣言应在第一时间进行批驳澄清,扮演好权威信息发布机构和政府执法机构的双重角色。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4,(21):55-59
在互联网社会化加速、政府不断加大反腐力度的背景下,具有先进传播优势的微博成为当前民间反腐利器,其舆情活动亦为中国互联网最为突出的民意现象。微博反腐是公民权利反腐,是对权力反腐的一种有益补充和促进。本文探讨微博反腐及其民意表达实践,分析了其特征及其中存在的混乱与失范问题,并对加强权力反腐提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高校网络舆情及大学生微博用户的特点出发,提出了高校学生微博热点话题的概念、表现形式和传播模式。在当前微博信息挖掘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网络信息采集与抽取、中文分词、文本聚类、空间向量模型等技术,结合高校学生微博舆情特点,研究设计了基于高校学生微博的舆情热点发现模型,并对该模型功能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
微博作为迅速崛起的新兴社会媒体,在网络舆情领域日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为了弥补传统网络舆情分析的不足,本文将共词网络分析和复杂网络的思想与方法拓展到微博舆情分析中,并设计了基于网络可视化的微博舆情分析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对其效果进行验证,发现共词网络可有效探测舆论热点,复杂网络在舆论领袖发现中也可取得较好效果.本文为基于微博的网络舆情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可视化途径,探索和拓展了其研究方法,并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韩孟洁 《新闻传播》2023,(18):41-43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微博的普及,更多的人通过网络平台如微博等来获取感兴趣的信息、表达立场和观点,社会现实能被微博舆情有力地展现出来。本篇论文主要基于新浪微博平台,以“江歌案”的一审这起突发的有影响的公共事件为研究实例,人工收集新浪微博中关于此事件的300个用户之间的转发关系,以0-1矩阵的形式输入Excel表格中,再导入Ucinet软件中,生成微博舆情传播的网络图,根据节点以及节点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微博舆情传播网络结构的整体分析,再通过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来研究以“江歌案”的一审为代表的微博舆情传播的特点以及其对微博舆情传播的影响,比如运用小团体、K-核、网络密度等指标综合分析数据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媒体、当事人、名人、法律用户等在整个微博舆情传播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传播速度控制,可以通过影响这些关键节点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王晓冬 《青年记者》2020,(11):44-45
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群体在网民中的占比迅速增长,已成为中国网民的重要组成和微博的主要受众群体.因大学生对微博运用不当引发的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频频发生,高校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高校发展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