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微信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微信红包的使用也风靡一时。2015年春节,微信红包再次创新突破,与央视春晚进行互惠合作,成为移动支付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从微信红包概述、微信红包特征以及微信红包在人际关系和支付领域的传播效果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2.
社交媒体的繁荣带来了红包的火热。在微信飞速发展的基础上,微信红包一开始就受到广大用户的热捧。微信红包与春晚联手,走过2014年、2015年,来到2016年,缔造了移动支付领域的奇迹。本文通过简述微信红包的起源和发展,从使用与满足理论重点探求微信红包的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3.
2015年的新春佳节,腾讯旗下的社交型新媒介微信推出的应用——微信红包,以火爆的势头成为新年里最受欢迎的"新节目",央视春晚更是预见了新媒介的发展前景与腾讯微信合作,在春晚直播的过程中推出了由各个企业赞助投资的"春晚红包".传播媒介的创新对于受众来说是一种社交与传播方式的变革,而基于这种创新基础上的腾讯、央视春晚及广告投资方的合作,却是一种互惠共赢的行为.本文结合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介的传播优势与受众特性,从腾讯微信、央视、赞助商三个角度对微信红包的传播效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冯娟 《东南传播》2014,(4):80-82
微信红包是腾讯在2014年春节前夕推出的一款应用,一炮而红,财付通借此迅速打开局面,累积了规模巨大的移动支付增量用户。微信红包的火爆,表面上看是一场移动互联网上发生的创新扩散活动,本质上其实是一件基于网络社会关系结构的传播案例。本文以微信红包的事件回顾为出发点,通过对春节期间互联网企业红包大战的回顾和对比,分析微信红包大获成功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从传播者、受众、信息、渠道等四个角度探讨基于网络社会关系结构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5.
微信红包开发者在"中国网络情人节"这一天针对中国受众做出了提高单个微信红包交易额的举动,原本的200元上限在这一天提升为520元,这是微信作为社交媒体的一种主动式自我成长.本文将围绕微信红包开发者的这一举动,研究微信红包开发者与用户之间的循环互动方式及沟通机制,并探讨该机制的完善对社交媒体进行自我发展的意义.关于微信红包的大多数传播学方向的研究都将重点放在了微信红包的出现对人际建构的影响或微信红包本身的传播动力,而本文将聚焦于微信红包开发者与微信红包用户间的互动上.  相似文献   

6.
杨玉枝 《青年记者》2016,(15):72-72
2016年除夕,腾讯再次强势出击,推出了“照片红包+拜年红包+普通红包+群红包”模式,参与人数多达4.2亿人,产生了80.8亿个红包,2900万张红包照片传递在朋友圈中。可见,微信在市场运作以及传统文化重新构建方面的能力不可小觑。我们仅从传播的传递观视角来解析微信已经远远不够。微信不仅带来了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且构建了一种新秩序。美国媒介批评家詹姆斯·W.凯瑞提出的传播仪式观思想为传播学的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目前对于微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效果研究和功能主义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切实的学术成就,但研究不够全面。笔者运用凯瑞的传播仪式观理论解析微信,并通过分析微信对日常观念的重新构建来探讨微信构建的仪式共享新秩序,希望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独特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正>春节刚过,圈内外关于"新年红包"的热议持续不断。这里,如果我们暂撇开互联网大佬们争夺移动支付市场的战略背景等等不提,单就新媒体产品的设计本身来看,"新年红包"的设计也确实可圈可点,同时很值得我们传统媒体学习。首先是发力传统文化创新。互联网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已超过10年,进而潜移默化的也影响到了中国的很多传统。比如除夕夜看春晚,而今不仅可以看,还可以在微博或者微信上吐槽。再就是"送红包",这也是我们过年必要的传统之一,微信正是巧妙的利用了这一众人遵循的传统,让微信用户可以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红包,通过移动支付的方式就可以把红  相似文献   

8.
2013年,微信支付面世,"扫码支付"和充话费等支付业务看似波澜不惊,却无法掩盖腾讯蠢蠢欲动的野心。暗流涌动,微信支付表面上只是一个支付工具,实际上正在为腾讯打造一个社交电商王国。作为微信商业化的重要部分,微信支付的盈利模式值得探讨与想象。经过对微信支付所具有的商业价值的剖析,从交易渠道、交易平台和广告三方面进行了微信支付盈利模式的猜想和初探。  相似文献   

9.
微信摇电视的商业模式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主体的复合型模式。它以“红包”为切入点,利用微信的社交功能、第三方支付功能和电商功能打通了电视内容观看、互动、广告、销售等整个产业链。在此过程中将电视的受众转化为用户并将用户数据沉淀下来,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电视内容、提高广告回报率,实现电视相关商品、视频内容的O2O业务,颠覆了传统的“二次售卖”商业模式,转而升级为电视+社交+电商(广告商)的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10.
微信红包在央视春晚的造势下快而广泛的被用户所接受,微信红包的本质载体:货币的价值也渐渐地通过微信的消费体现出来.由微信红包推动的系列消费形式,成为了我们此次的研究对象,我们称之为"微信+"消费模式,包括"微信+支付"和"微信+服务"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林岚 《今传媒》2015,(2):106-107
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腾讯微信显然已经成为了即时通讯类软件中的领头羊,而随着微信开放体系的形成,微信支付也在移动支付领域中散发出新的巨大能量。未来,微信支付是否会完全融入到人们的支付活动中,到底会对我们的线上和线下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微信支付又将会面临怎样的挑战,针对这几个问题,本文将从微信开放体系的形成、发展以及微信支付的出现等多个方面,具体论述微信支付对移动支付端乃至移动互联网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微信红包是嫁接于微信平台的金融产品,在深耕娱乐、顺应民俗,以及创新文化的经营策略下,微信支付不断抢占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通过平台化与移动化的发展路径,微信支付的场景逐渐丰富,功能日益完善便捷,在深耕娱乐功能、丰富产品层次性、开发用户支付空间上不断发力,成为一款极具社会交往文化功能的支付产品。  相似文献   

13.
微博“前浪”还未降温,“后浪”微信又紧随而来。而继“官微”之后,政务微信也成为官民沟通的全新平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简称中国政府网)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2013年lO月11日在新华微博、腾讯微博和微信开通,是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的又一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时代,微信红包已渗入用户的日常生活,在继承传统红包功能的基础上又衍生出许多新功能,微信红包正向着普遍化、常规化的方向发展. 微信红包功能的继承与创新 1.微信红包对传统红包功能的沿袭.第一,社交功能.传统意义上的红包有三种:一是长辈为表达对晚辈的关爱之情而赠予的红包,二是家族不同分支已婚长辈间的礼尚往来,三是在婚嫁喜事中亲朋好友赠送的贺礼.不论是哪一种红包,都是作为“礼”在人们之间传递,属于一种重要的社交工具.微信红包在微信强关系链的基础上继承了传统红包的社交功能.  相似文献   

15.
近日,《人民邮电》报官方微信在腾讯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每周一至周五上午,将为微信“粉丝”带来当天刊发的精华文章,以及对行业热点的深度分析。微信用户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搜索公众账号、搜索微信号三种方式关注《人民邮电》报官方微信。其公众账号为“人民邮电报”。微信号为“rmydbwx”。可以登录中国信息产业网,在首页查看加关注的详细方法介绍。  相似文献   

16.
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典型应用,早已从一款基于手机的即时通讯应用转变成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营销传播的新平台,即逐渐从单一的人际传播媒介演变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布局O2O闭环的重要手段。微信支付创新地融合社交性与实用性而成为打造这一闭环的微信核心功能。"滴滴红包"依托微信分享平台和微支付进行营销传播,通过用户"抢"的参与行为,获得持续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试从微信"滴滴红包"营销传播特点,探析移动互联网中用户分享行为的实质以及区别传统网络用户分享的内在心理诉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政府网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开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简称中国政府网)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10月11日在新华微博、腾讯微博和微信开通,是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的又一重要平台。国务院重要政务信息将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形式,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红包向虚拟红包转型,"微信红包"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礼物交换"的人类学理论出发,并结合深度访谈法,认为微信红包作为一种礼物交换的媒介,具有游戏性、功能性和情感性,表现在集体狂欢、社交礼仪和人的延伸之中。微信红包跨越时空局限,交换着数字化的货币,也传递着祝福与问候,它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关系,延续礼物交换的礼俗,传承中国的礼文化。  相似文献   

19.
1月10日下午,“我和微信的故事”在朋友圈刷屏.用户在微信中打开这一链接,就能看到自己什么时候加入微信、一年收到和发出多少个微信红包……正当大家玩得非常欢快时,有一位叫“拉克”的用户在自己的朋友圈中称,该链接“千万不要进,(黑客)马上把支付宝的钱转出去,已经有人被盗”.  相似文献   

20.
<正>引子 "你抢到了多少红包?"很可能是马年春节移动互联网最热门的一句话。2014年春节期间最有意思的事儿莫过于在微信上抢红包,"让红包飞"成了口号,"晒红包"成了乐趣。值得注意的是,微信红包不仅是朋友间联络感情的小游戏,也成为了商家拉拢人气、进行公关营销的一次尝试。据媒体报道,从农历除夕到正月初八这9天时间,800多万中国人共领取了4000万个红包,遍布全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与"抢红包"同时给马年新春添喜气的还有一件事,就是"嘀嘀打车"的微信支付优惠活动。这次大型推广活动对乘客和司机双方都有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