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与505征文     
505胜过“偏方”今年春季,我原在部队的一位老战友老李,从咸阳来看我,见面后,却使我大吃一惊。几年不见,人变得胖了,也精神多了。我几乎不敢相认了。他在部队时,胃病比我还严重,1.75米的个头,却瘦得只有120多斤,因此大家都叫他“李排骨”。我问他的缘由,他说是用一个“偏方”。我问什么“偏方?”他却解开了衣扣。让我瞧。咳!原来是只505神功元气袋。说实在的,我一直对它没有产生兴趣。但老李的变化使我信服了这神袋子。  相似文献   

2.
认老乡     
我们连那时候有一个“家门口兵”,他家离营房的距离不超过五公里。我们都觉得他很幸福,他自己却不这么认为,因为他没有“老乡”。按说,营房外面全是他的老乡,但是他却十分无奈地说:“是呀,可是谁认识我呢,谁管我呢。”  相似文献   

3.
说起他,灌进我耳朵眼里的好话,足有“十箩筐加一筲箕”。我更留心的是探察人们对他的疵议。终于打听到了些:说他“狂”。不言而喻,这里的“狂”是个贬义词。但是生活却告诉我:在我的副手王茂亮身上,那些有人目之为“狂”的东西,却不见得该贬。我真想对所有的朋友讲,“狂”有时与自信共生,与锐气为伴。七尺男儿,岂能没有一点“狂味”!年轻人,不妨有三分“狂劲”! “狂人”不可为,“狂劲”不必讳。“狂”而不妄,何畏之有!孔老夫子躬行中庸,尚且说过“狂者进取”(《论语·子路》)的话哩!  相似文献   

4.
美丽的权利     
李凌 《出版参考》2010,(5):17-17
台北街头的标语很多,什么“要保命必须拼命”啦,“保密防谍、人人有责”啦,或是什么“在此倒垃圾者是畜牲XX”等等,这些我都能够理解。有一个到处可见,甚至上了电视的标语,却使我非常困惑:  相似文献   

5.
业余时间读文写字是不少人的爱好。我虽然不敢跻身文人行列,读文写字却也占去了一多半的业余时间。可笑的是,我虽然不敢自诩文人,却有一个文人的“毛病”:好咬文嚼字。 记得有一次,我去参观一处书法展览,其中一个书法作品是录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的隶书;“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升处有人家。”对于其中的“升”字我觉得不对劲儿,后来去一家书摊儿翻阅了一本少儿读物,上面的这首诗里也是“升”字。我不罢休,反复索证,终于搞明白了,原来是“白云生处有人家”。  相似文献   

6.
一我应该算是比较文学的“槛外人”,虽然翻译总是不自觉地牵进比较——译作与原作之间、译作者与原作者之间、译作读者与原作读者之间,低一点是“忠实”,平等一点是“融合”,高一点是“竞争”——究竟不是拿它作唯一的目的。我不明白比较的意义时却已走过比较的捷径。大学毕业我做论文,论的是张爱玲与杜拉斯,相去十万八千里的两个人,彼此是否相知尚需打个问号,却硬  相似文献   

7.
记者是什么,社会上一些人可能想到“包打听”、甚至“狗仔队”,或者是“扛机子的”、“写稿子的”,业内同人想得最多的可能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件小事,却又唤醒了我记忆深处对记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我的一位同窗,已作了十五年的民办教师,有天拿着一张报纸来找我:“编辑同志,这是什么意思?”我顺着手指看去:“中国电影观群的欣赏习惯……。”我说那是排错了。想不到她却十分认真地说:“白纸黑字,怎么能错呢?”这使我想起杂文家  相似文献   

9.
例文: 和我崇拜的人生活一天(之一) “怎么,对我的房间的摆设很感兴趣?”我循声望去,轮椅上坐着一位瘦瘦的老人,双手看上去很不自然,却很结实。他脸上带着慈祥的微笑,眼神让我感到很温暖,他真的就在我面前!我却突然不知所措了。“教授您好,……我是……”“不用说了,我都知道了”这次我才看清楚,他没有说话,不,他是在用心来说话。 他带我去参观他的家,或者说是他的办公室。房子并不是很大,却很整洁、实用。屋后还有一个小花园,他告诉我,他在这里已经工作了几十年了,每每遇上倾心事,他便来到这个小花园里散散心。我们…  相似文献   

10.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它的出处是一个小学生的作文,这名小学生用逆天的想象力讲述了端午节的由来,段落结尾用了一句“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这句话“面世”后被迅速传播,短时间内成了热门流行语。而《咬文嚼字》编辑部发的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中国梦”、“光盘”、“倒逼”、“逆袭”、“大v”等入选,“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却落选了。  相似文献   

11.
每每捧着散发油墨馨香的报纸,我却常常感觉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确切地讲,是办报人的责任。当初如痴如迷于新闻写作,完全是办报人的诱惑所致,要不是他们对我的“豆腐干”垂青厚待,要不是他们隔三差五把我的大名“曝光亮相”,也许我就不会这么轻而易举“走火入魔”难...  相似文献   

12.
获“韬奋新闻奖”,我是愧领殊荣——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业绩,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这只能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 甘做“傻”人 回想这些年来,我所做的,归结起来,不过是实践着一句话:“一生交给党安排”。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前身),我想,“一榜定终身”,对外广播就是我一辈子的事了。当时觉得既然党组织把我“安”在这儿,我就应该死心塌地在这儿干一辈子,除非组织另有安排。说也奇怪,好  相似文献   

13.
我每天看报,对新华社是有深厚的感情的。同时我也是“新闻业务”的长期读者,因为栽是从事新闻教育工作的,“新闻业务”虽是新华社的业务刊物,对我的业务却很有帮助,所以我每期必看,成为它的爱好者。从最近两期“新闻业务”的“笔谈新华社的业务矛盾”栏里,看到许多讨论新华社未来发展的文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许多作者表述新闻,似乎首先想到的是运用第三人称“他”,而第一、二人称的“我”、“你”却被忽视了。这种习惯的表述方法,难免使新闻写作的表现形式单调,缺乏生气。实际上,第一、二人称的“我”、“你”遭此冷遇是极不公平的,在不少情况下,运用“我”、“你”表述新闻,会产生异常好的效果。读者很喜欢铅字的“你”  相似文献   

15.
随笔     
今夏在草原。清晨逸马在希拉穆仁,是我深爱的黑骏马,微一扬鞭,鞭梢不及马背,它已飞奔,两耳闻得风声飒飒。 静下来却走得平稳,偶尔叼一口闲花野草,我与马倌聊天。“它是公是母?”马倌答:“都是公的,母马骑上走不起。”我举目看看,人家的马肚下面好大一个话儿,我的马却空空如也,莫名便觉不平:“为啥那匹马有,我的马没有?”马倌笑得金牙在阳光下闪闪放光:“你那匹是阉过的。” 我靠,这脸丢得。 下午阳光酷烈,草原无遮无挡,一望无际盛大的绿。我坐在旗杆下,抱了一头小  相似文献   

16.
这篇文章我一直有写的念头,但却又一直不知如何落笔,因为仔细思量,意思实也平平,无非想表示一下对“新闻”与“宣传”的一点看法,而这个见解其实早有人作过“狗咬人”、“人咬狗”的生动表述。不管这个表述有什么缺陷,但它却揭示了作为“新闻”的一个要素,即“异常性”。我想说的是,比较平常的事物或者当然之理上了报纸,这种报道  相似文献   

17.
我说:“我要骑单车穿越中国西部!”这是去年5月的事。人们似乎这才明白,我的小屋为什么象“战场指挥部”,墙上、床上到处是地图。不少人将信将疑,因为干这类事是男人们的“专利”。请示报告是在一个夜晚写好的。而这个愿望却萌发已久了。可以说,从“认识”斯诺和范长江的时候。后来,又“认识”了罗开富。  相似文献   

18.
书与我     
我是一个不用功的人。“不用功”自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不过,我不愿因为它不光荣.就向不知底蕴的人假装用功与渊博。但是,如果说,我真的不喜欢读书.却又与事实不符。我很喜欢读书。“读书”和“用功”可能是两回事。用功的人不一定“喜欢”读书.喜欢读书的人也许不一定是用功。  相似文献   

19.
美丽人生     
“我感到遗憾的是,”章含之这样写道,“我的一生中,所有我幻想过的美好的愿望几乎一件都没有实现,而我没有想过的事却都发生了,并且构成了我悲剧性的人生。” 这些伤感而自怜的话,出自一个  相似文献   

20.
丛梅 《大观周刊》2012,(32):200-201
我是泰戈尔优美诗篇中的一枚绿叶,在于无声处,映衬着饱满的果实,点缀着盎然的春色。从教20年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我不懈的追求l多年班主任的工作经历,从小培养孩子全面、完整的发展,这是我奋斗的目标。站在三尺讲台,我在用爱、用心、用情,不断升华班主任工作理论,不断深化班主任工作实践。虽然润物无声,却迎来山花烂漫,虽然青春已逝,但我内心却倍感欣慰与骄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