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的军礼     
朱筱新 《百科知识》2012,(18):53-54
正军礼,在中国古代社会是指与军事活动有关的典礼,属于礼仪制度的"五礼"之一。在《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概括了古代军礼的构成:"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即古代的军礼系由5种具体的礼组成,其中,大师之礼用于出兵征伐;大均之礼用于均土地、赋税;大田之礼用于田猎;大役之礼用于营建土木工程;大封之礼用于定疆域、分封土地。军礼中的大均、大田、大役、大封四礼似乎与军事活动无关,但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但凡国内有重大的活动,诸如均田、征收赋税与押运、营建大型土木工程等,  相似文献   

2.
董强 《百科知识》2010,(22):50-52
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注重"孝"、"养",对长辈要尽孝,对晚辈要存养是儒家的基本准则。中国民谚中还流传着"虎毒不食子"一说,意思是人皆有爱子之心,凶猛残暴的老虎尚且要庇佑自己的幼子,何况是有良知的人?  相似文献   

3.
<正>2003年成都晚霞社会养老服务中心正式成立,奉孝仪同志担任院长,自此整整10个年头,她用满腔的热情、特有的管理经验和人格魅力,积极探索和构建养老健康管理文化,她带领团队把晚霞中心发展为全国知名大型养老机构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替天下儿女尽孝、为党和政府分忧",奉孝  相似文献   

4.
话说礼俗     
邵凤丽 《百科知识》2014,(18):45-46
正礼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词语概括,是寓礼于俗、以礼节俗的生活文化模式。"礼俗"一词很早就见于古代文献并历代传承,它的内涵丰富、覆盖面广,涵括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何谓礼俗礼俗既可以析解为"礼"与"俗"两个名词,同时也可以用作一个专有名词。从文字学角度看,《说文解字》中记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字表示向神灵祈福的实践活动。王国维在《释礼》篇中提出"礼"字像是把两块玉盛在器皿中去祭祀,表达对先祖的敬意。从这个意义上看,最初的"礼"字代表  相似文献   

5.
华夏民族自古就极重丧俗,孔子曾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亚圣孟子则更强调送终丧礼的重要性,他认为:"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故而在古人看来,不论生前富贵与否,其死后的丧礼一定要办得体面风光。可如此排场的丧葬用度,对于那些身无立锥之地的贫民,如何能够承担?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法律传统中,“礼”是一个重要的范畴。礼具有规范性,以义务为本位,不完全符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礼还具有从属性、等级性、单极性、模糊性等特征。礼还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以孝道、仁义、等级为支撑的礼,对法律起到了解的作用。由此原因,我认为,在中国古代,以礼为基础是很难建立起法治的。  相似文献   

7.
一創立經過 凡一切工作之效率莫不有賴於人與事之適當配合。歐美各國早已進行人事之心理研究,以期人與人、事與事及人與事各種關係之調整,是故人得盡其才,事得盡其功。我國自抗戰以還,抗建工作同時並舉,因此漸感人材揀選、工作效率及人事管理等等問題之重要性。民國三十年秋,國立中央大學心理系主任蕭孝嶸先生為適應此種需要起見,及發起組織人事心理研究社,藉以集中人力,從事人事之科學研究。該社遂於是年十二月六日在渝正式成立。最初,社員僅限於中央大學之師生,嗣後社員人數逐漸增多,率皆爲自動參加者。社中工作今已分布於軍、政、警、工、醫及教育各界。  相似文献   

8.
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儒家食礼也因之延续,历经各时代的承传而特显存在的价值,在当代仍显其活力,并以民间风俗,礼仪礼节等形式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规范行为、传承文化的作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和谐为境的人生仪礼;注重人伦、追求和睦的节庆食礼;中庸谦和,有序推进的交往之礼,以此所实现的是“食”与“礼”的互动,“食”与“文化”的互现。  相似文献   

9.
2012年上半年,"孝工资"以一个新名词的形式出现在网络中并成为焦点。对此,各界人士见仁见智。有人认为企业此做法动机不纯,有笼络人心、合理避税之嫌等;而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激励员工的方式,是可以打造企业以人为本的美好形象方式之一,因为它传承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德。无论网络评价如何,"孝工资"的概念界定以及理论研究目前还是一片空白。对实施"孝工资"的利弊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企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儒家食礼也因之延续,历经各时代的承传而特显存在的价值,在当代仍显其活力,并以民间风俗、礼仪礼节等形式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规范行为、传承文化的作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和谐为境的人生仪礼;注重人伦、追求和睦的节庆食礼;中庸谦和、有序推进的交往之礼.以此所实现的是"食"与"礼"的互动,"食"与"文化"的互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法律传统中,“礼“是一个重要的范畴.礼具有规范性,以义务为本位,不完全符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礼还具有从属性、等级性、单极性、模糊性等特征.礼还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以孝道、仁义、等级为支撑的礼,对法律起到了解的作用.由此原因,我认为,在中国古代,以礼为基础是很难建立起法治的.  相似文献   

12.
《金秋科苑》2014,(5):76-77
2003年成都晚霞社会养老服务中心正式成立,奉孝仪同志担任院长,自此整整10个年头,她用满腔的热情、特有的管理经验和人格魅力,积极探索和构建养老健康管理文化,她带领团队把晚霞中心发展为全国知名大型养老机构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替天下儿女尽孝、为党和政府分忧"。  相似文献   

13.
王健崭 《科教文汇》2012,(31):63-6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赋予孝明确内涵,并把孝作为宗法政治的伦理基础的是西周.西周的孝是集宗法、伦理、政治三位一体的重要概念,更是西周国家形态的伦理基础.西周孝的涵义是尊祖敬宗、保族宜家,其宗法形态是严格嫡庶之分与大小宗之别,以及宗庙之祭.  相似文献   

14.
曹新斌 《科教文汇》2008,(22):58-58
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德是一种品质,一种内在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不可无德。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礼者德也。现代教育思想,也把德育教育看作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所以教育工作者不可无视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的思想教育需要时间和空间,更需要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5.
顾明远 《知识窗》2010,(3X):1-1
<正>《学记》里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又说:"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我的理解是: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农村老年妇女是一个"弱中之弱"的群体。解决农村老年妇女的养老问题是解决老龄社会问题的关键所在。弘扬孝文化有利于完善个人养老、家庭养老、社区集体养老与社会养老保障相结合的多元化养老体系。以湖北省为例,介绍了老龄化背景下农村老年妇女的养老模式,当前养老现状凸显孝文化在养老功能中的弱化。最后,立足于弘扬孝文化,提出建立多元化的农村老年妇女养老保障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岳琼 《科教文汇》2009,(13):204-204
通过对中西方孝文化的产生及内涵分析,认为中西方孝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涉及方方面面;而西方孝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内容也较单一。这些区别的产生主要源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研究孝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荀子承接孔孟儒学,进一步阐发着自己关于"礼学"的认识,提出礼、法并行的思想。《荀子·修身》篇指出老师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同时也肩负着"正礼"的作用。《君道》篇中说道,一国之君,治国也要治之以礼,方能国泰民安。本文希望通过对荀子"君道"与"师道"的阐述,发现其中共通的礼学思想,进一步理解荀子所说的"礼"。  相似文献   

19.
盥洗礼作为周代传统礼仪,核心为除尘迎新之意。盥洗礼广泛运用于昏礼、丧礼、冠礼之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各不相同。而先秦礼书中对盥洗礼的记载只有只言片语且并未形成系统。通过整理和研究相关典籍,其主要内容包括:进盥、沃盥、盥卒受巾。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进行考察,当周人在行盥洗礼时,昏礼中展示的是男女的辞旧迎新和长幼尊卑之别,丧礼中表达的是对逝者敬意及对亡灵的古朴崇拜,冠礼中突出了成年及人生阶段的变换。  相似文献   

20.
儒家学说,主旨在于治理天下。修身做人,最终目的也在治理天下。将懦家治理天下的方策归纳成两句话,那便是孔子说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所谓“道之以德”,就是用道德教化人们,实行德政;这里的“道”是引导的意思。所谓“齐之以礼”,就是用礼教规范人们,实行礼治;这里的“齐”是规范的意思。 德政,又称仁政。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君王从仁爱的本心出发,实行惠民政策,使百姓丰衣足食、感受到君王的恩德;二是实施道德教化,诱发百姓的仁爱之心,使百姓相亲相爱、互敬互让,自觉维护社会规范。大多数儒家学者认为,做到了这两点,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