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大媒介观 《理解媒介》是加拿大名传播学马歇尔麦克卢汉的代表作。麦氏认为,媒介不是专指狭义的广播、报纸、电视等从事大众传播工作的机构,而是在更广意义上实现人的延伸的各种技术与中介。这些媒介有很多融于日常生活之中,根本未被人意识到,如道路,服装,住宅,时钟,轮子,飞机,打字机,游戏,乃至武器。  相似文献   

2.
《中国广播》2009,(8):80-80
麦克卢汉1911年出生于加拿大艾伯塔省,早年在曼托巴大学求学,后来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英语文学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多所大学执教。1951年,麦克卢汉第一本专著《机器新娘》出版,这本书广泛分析报纸、广播、电影和广告产生的社会冲击和心理影响,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接着他的两本著作:《谷登堡星汉璀灿》(1962)和《理解媒介》(1964)出版,一时间令人叹为观止,在人文学科领域引起强烈震撼。  相似文献   

3.
周洋 《军事记者》2011,(7):42-44
1964年,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MamhallMcluhan)在其所著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就提出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著名观点。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浪潮引领我们进入媒介融合时代,媒介不仅带来了视觉、触觉、听觉的延伸,更带来了“脑与库”的扩展。那么,在媒介融合时代,美军在新闻传播的实践中遇到了哪些挑战?他们又是如何应对的?  相似文献   

4.
传媒书架     
《新闻通讯》2011,(12):72-72
马歇尔·麦克卢汉为这本书所作的序言是: “伊尼斯的著作本身是不容易读懂的。但是,只要尝试读那么一次。显然就可以知道,它是值得一读的。他的每句话都是一篇浓缩的专论。他的每一页书上都是一个小小的藏书室,常常还有一个参考文献库。”  相似文献   

5.
马歇尔·麦克卢汉,起初就是一位鲜为人知的北美英语文学教授,去世之后,怎么就成了一名互联网革命的守护神呢?他在牛津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论述的是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作家托马斯·纳什(Thomas Nashe),完成于1943年(至2006年才出版成书)。在这篇论文中,全球性和生态学的思想已经初露端倪,而这也成为麦克卢汉后来论述媒介的研究特征。  相似文献   

6.
梁锋 《新闻前哨》2013,(6):104-104
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eLuhan)1964年在他的代表作《理解媒介: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Marshall McLuhan)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他认为,随着广播、电视以及其他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距离将大大缩短,无论在地球的哪一个角落,只要拥有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就能像所有人一样同时得到最遥远地方的信息。人类社会将重新实现“村落化”,整个地球上的人类将如同在一个小小的村落里生活一样。  相似文献   

7.
8.
早在1964年,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就曾经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指出,每一种媒介都是人的某一种或几种感官的延伸。比如印刷媒体是人视觉的延伸,广播是人耳的延伸,电视是人视听的延伸,飞机是人腿的延伸,而网络则是整合了人的多种感官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10.
"媒介的交叉或混合,如同分裂或熔合一样,能释放出新的巨大的能量"。——马歇尔·麦克卢汉。重庆商报作为重庆都市报中引领型的大报,在14年的探索发展中展示了一个传媒集团的媒体资源整合之路。从一到六,重庆商报挣脱出传统的纸媒的瓶颈,完成了两报两网两中心六位一体全媒体资源整合的华丽转型。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格局下,重庆商报在媒体资源整合的尝试方面堪称行业翘楚。  相似文献   

11.
电视媒介在文化传播中的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年,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出版了《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以下简称《理解媒介》)一书,其中最富影响力的篇章是《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的这一论断在引起学界强烈兴趣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主流传播学界和文化学派的批判。当世界进入20世纪后半期,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成熟以及数字化生存的日益可能,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麦克卢汉,力图从麦克卢汉痴人说梦般的表达中寻找能解释这个时代媒介影响力的答案。和着这股热潮,我翻开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一文,力图从字里行间来感受大师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学术成果产出数量和学术影响力两个维度,对我国30所"985工程"大学图书馆从核心期刊发文数量和分布情况、论文被引数量和频次、论文的基金资助情况和论文国际化程度进行量化分析,并对一流大学图书馆的整体学术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名。  相似文献   

13.
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的代表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以下简称《理解媒介》),对我们思想的启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本书写于1964年,集中而翔实地记录了麦克卢汉的大部分经典学术观点.全书共分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是理论篇,第二板块是应用篇,在第二板块中麦克卢汉不惜笔墨仔细介绍了从古至今的26种媒介.综观全书,麦克卢汉集中阐述了自己的两大观点:一是媒介即是信息,二是热媒介和冷媒介,并具体从各种媒介入手,介绍媒介为何能成为人的延伸.  相似文献   

14.
姚丹 《新闻前哨》2013,(9):52-53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半个世纪前曾提出一个著名的理论——"媒介:人的延伸"。随着媒介形式的不断演进,媒介可以实现对"人体的全面延伸":"就我们这个行星而言,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已不复存在。在这个阶段,创造性的认识过程将会在群众中和在总体上得到延伸,并进入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正像我们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凭借各种媒介而得以  相似文献   

15.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就提出,媒介技术的许多副产品,可能促使世界变成一个城市——“这个星球已经结成一个城市”,这被公认为是“地球村”(Global Village)概念的最早雏形.他论述的“思想的高速公路在当代人的头脑里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直接导致后来“信息高速公路”(即互联网)一词的诞生.  相似文献   

16.
一 人类不断地发展信息技术,是为了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然而我们现在的物理距离缩短了,心理距离却疏远了. 现在的地球,我们习惯于称为"地球村".①"地球村"概念的提出者是加拿大的媒介批判学者麦克卢汉,他在20世纪60年代就预言了现今新媒体构成的环境."它(信息技术)能使远隔千里的人相互接触,你们每个人都将出现在别人面前,你们将在一起谈笑、彼此接触,仿佛同处一室……你的伙伴所看和感受到的那个人常称为你的‘化身’即现实的你的一种象征."  相似文献   

17.
现在谈到麦克卢汉,新闻传播学界无人不晓。而在30年前(1983年)我们知道这个人时,其论点被说成是奇谈怪论。10年后,才有了他的成名作的中文版,即何道宽翻译的《人的延伸——媒介通论》,这是他的代表作,原名应该是《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但为了好卖而被改名。理解媒介》的论述方式按照现在的学术规范来套,似乎算不上理论研究,但麦克卢汉做到了用一种近乎炒作的方式把媒介的人类学意义提炼出来,给后来的媒介环境学派开辟了思路。现在麦克卢汉火了,因为传播科技的急遽发展验证了他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2013年10月25日,何道宽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沙龙上谈的第一个话题便是:"麦克卢汉带给  相似文献   

18.
在大学生的学习中,大学生的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和图书馆的利用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联这是学术界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本研究主要从美国大学图书馆学会的out-come定义出发,以图书馆利用和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为焦点进行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显示大学期间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和图书馆利用之间存在正相关。尤其在综合素养培养和自学能力的形成方面,图书馆能发挥很大影响。而且,学生利用图书馆类型与利用后的收获有关。在学习场所组中,利用频率与收获成正相关。而在资源利用组和沟通组中利用频率与收获无相关,图书馆服务的品质与满意度可能对利用后的收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董天策 《当代传播》2011,(5):91-92,103
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说过:"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①由此,可以引申出一个命题,"传播即文化"。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他的著作中表达  相似文献   

20.
浅谈电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传播中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事关电视艺术发展的实践问题。首先必须明确,电视本身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传播学之父麦克卢汉在1964年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对媒体而言,重要的不是内容,而是媒体本身,是媒体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