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益 《新闻世界》2012,(8):131-132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大众传播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体育受众这一特殊群体,在自媒体语境中也呈现出新的特征。文章旨在探讨体育受众在自媒体语境中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大众传播媒介工具的介入,给民俗文化带来全新的存在和传播介质,并成为民俗文化新的寄居场域。在媒介化社会中,民俗作为原生态文化与民间社会生活的双重复合体,其生存形态与传承方式在不同程度和层面上发生变化。在大众传播视域及媒介传播现实中,民俗文化的话语构建在不同维度、不同语境中会产生不同的话语序列,具有不同的意义生成。  相似文献   

3.
被偏见“绑架”的女性 近些年来,互联网飞速发展,尤其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提供了更加方便的平台.在互联网语境中,人人可以发声,且发声的成本很低,这打破了大众传播中受众处于弱势地位的传统,也促使互联网愈发成为公众舆论的聚集地.  相似文献   

4.
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对一国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评价,是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主权国家最为重要的无形资产,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形象意义重大,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家行为及国家本身是否完善,是国家形象的客观基础和基本内涵,但国家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大众传播,通过大众传播影响公众舆论,传播的过程就是在公众心目中"投影"国家形象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1922年美国著名的新闻评论家李普曼发表的《公众舆论》一书在美国学术界引起的巨大反响。书中李普曼强烈抨击了传统参与式民主的弊端,认为公共舆论含有非理性因素,而日益发展的大众传播的再现化手段更是不利于公众把握社会议题,公众直接参与公共事务只能带来社会的混乱。作为美国传统参与式民主的积极倡导者,杜威则为参与式民主正名,指出大众传播能够促进公众意见沟通,是公共舆论形成并影响公共事务的渠道之一。本文旨在将"李杜之争"简做梳理之后将其二人有关公共舆论的观点放置新媒体环境中以作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电子传媒为首的大众传播媒介大规模侵入公众生活,成为公众生活的直接背景和现实,面对大众传播的传媒角色呈现出新的特点和现象,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田建国 《新闻传播》2009,(10):131-131
话语分析理论是符号学方法论在大众传播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对大众传播研究有着深刻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特别是以梵·迪克为代表的话语分析理论.对大众传播中的新闻媒介进行了从文本到语境的深入研究.对整个新闻传播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话语权既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代表这一种游戏规则。基于社会契约论,传媒机构关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公共话语权,有着自然而然的法理责任和社会担当。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大众传媒话语权从精英主义到消费主义的历史嬗变,以及自媒体时代对大众传播活动的影响和给公众大众传播话语权的获取开辟了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9.
阮垂玲 《今传媒》2016,(3):46-47
这些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众传播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而同时社会舆论也形成并逐渐设立了自己的力量.有了媒体,社会热门的问题能够快速地传递给公众.社会舆论就是公众对收到信息的一种反应.通过社会舆论可以评价大众传播的效果,因此社会舆论已经成为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部分,社会舆论与大众传播之间存在着两面性的关系.自古以来人们习惯提到大众传播对社会舆论的影响,默认将社会舆论作为大众传播的结果.但实际上社会舆论是让大众传播运行的事件来源,而且还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来源,社会舆论是大众传播不可错过的生活节奏.总之,社会舆论虽是由大众传播造成但同时也是大众传播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环境建构、媒介形象、传播惯势及公众认知惯势等方面,对社会危机信息传播既存在正功能,也存在负效应,政府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发布危机信息必须进行策略性选择,要尊重大众传播基本规律,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控制舆论主动权,加强对社会危机的引导和控制.  相似文献   

11.
路鹃 《新闻世界》2004,(11):51-52
一、大众传媒是社会组织重要的外部关系。大众传播媒介在西方社会被称为“无冕之王”.“三权”之外的“第四权力”.有人说媒介是公众舆论的传声筒、反射器、发声器官、控制器或调整器.也有人说媒介是创造公众舆论的生成器。在现代信息丰十会中,媒介受众数量巨大,分布广泛,传播速度快,颇受广大公众的信任,成为公众的代言人.是引导和影响民意及造成社会舆论的主要力量。因此,了解传媒既是组织树立良好的形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搞好危机预防、作好危机公关工作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殷曼 《新闻世界》2013,(4):286-287
女权主义受众理论是以女性受众为主要考察对象,对大众传播中的性别歧视以及压迫进行分析和批判,从而探讨女性与传播间的特有关系,如女性受众在收听、观看、阅读中的性别压迫,女性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互动与分离。女性主义受众理论无疑为对大众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审视维度,有利于纠正在大众传播、大众文化盛行的语境下,女性受众中自我认识的偏差以及将父权制中的象征体系内化这一潜在行为,从而为女性受众抢占话语权提供了理论基点。本文拟以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的受众理论来解读大众传播语境下的文本,以期能探究媒介文本意义生成的原因和效果。  相似文献   

13.
大众传播媒介面向广大公众,又具有引导舆论、监视环境、社会协调、延续文化规范的作用。正由于它的社会影响巨大,起到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社会的作用,所以,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不对它实施控制,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是指各种社会因素、社会力量对大众传播实施的牵制、约束。这种控制都是从这个社会中产生出来并代表它的信仰和价值观的。因此,各  相似文献   

14.
赵雪  丁晓晓 《现代传播》2013,35(1):65-68
互动性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情景语境是传者与受众交流的言语环境,它包括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两种语境。互动性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情景语境,具有大众传播语境背景下的人际传播、以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创造语境的两大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与弱势群体的话语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弱势群体由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低下,在大众传播语境下缺少话语表达平台。目前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还不健全,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传者和受者的线性传播关系,使得网络等新媒体成为弱势群体寻求话语表达的主要途径之一,但近年来发生的"酒鬼妹妹"等网络事件也暴露出新媒体在弱势群体话语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弱势群体除了可通过制度内途径进行话语表达外,还可以借助媒体进行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16.
王倩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131-132
作为影响最广泛的大众传播载体,新闻传媒在语言规范及其教化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目前大众传播已成为当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语境.基于大众传播语境的新闻语言,带有很强的互动性特点,这不仅促进了新闻语言用词语、角色定位以及运用方式的与时俱进,而且还加快了新闻语言的创新.本文以“给力”现象为基础,对大众传播语境下的新闻语言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将科学博物馆、科学中心、探索中心等互动型科学博物馆与中心统称为科学博物馆与科学中心(简称为SMC)。在澄清SMC内涵的基础上,按SMC的展示理念变迁将其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划分为:技术史展示阶段,展示现代科学和增强科学知识阶段,促进科学大众化与知识扩散阶段。并在公众与科学技术新的互动社会与环境下,指出SMC面临的挑战,提出SMC向第四个阶段,即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和尊重公众的主动地位阶段演进的趋势。在科学与社会互动的语境中全面思考科学博物馆与科学中心的定位与演进趋势。  相似文献   

18.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态,正在逐渐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不仅是向大众传播信息的媒体,更是表达公众舆论的载体和平台。从最近几年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来看,网络媒体所表现出的影响力、趋势、社会地位以及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能力都清楚地表明网络媒体已经成为我国的主流媒体之一。网络媒体正在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成为社会舆论最重要的传播载体。央视市场研究中心(CTR)市场研究每年的受众数据不断表明传统报业的发展趋入长三角地区?于是,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媒与扶贫报道--以1990-1999年《安徽日报》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研究目的 按发展传播学的观点,可以用城镇化、教育、大众传播和公众参与这四个要素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现代化过程。城镇化带来的重要变化之一,是教育的普及;教育使有知识、有文化的公民成为合格的社会管理者、工人、职员、消费者,也成为大众传播合格的受众;作为现代工业社会尤为重要的社会机构之一,大众传播媒介在法律的保障和调节下行使各项功能,  相似文献   

20.
方言作品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近年来在大众传播领域方兴未艾,从某种程度上讲,方言填补了普通话传播语境上的部分空白,其勃兴有着深厚的文化及社会原因。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多年来的创作实践,方言作品在传播技巧上进行了深度地开掘,形成了强大的传播力。本文以方言作品发展的历程、现状出发,结合现实语境, 探讨了方言作品独具特色的传播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