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本文以层序地层学分析为地层对比理论,从砂体成因及沉积特点入手,通过测井、岩心、试油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对辛47断块砂体隔夹层划分标准、分布规律进行了细致研究,细分之后69个小层细分成94个小层及韵律层,确定了砂体小层平面展布特征及成藏条件并确定了油藏类型。  相似文献   

2.
刘军平 《内江科技》2012,(6):138-139
东辛地区构造是在背斜构造背景上被断裂切割而复杂化的构造。构造南、北两翼发育两组四条近东西向的二级断层,将其反向切割成中间陷落的“堑式”背斜,从而奠定了主要的构造轮廓。地堑内部又被一系列次一级断层复杂化,形成了由三个分支断槽系组成的三叉断槽系。而三叉断槽系是集断裂、地层、沉积、砂体、油气于一体的统一地质体。断槽内高部位的储层发育较差,但对油气分布来说又是向相对较高的位置聚集,这就确定了东辛地区沙三段的主要勘控方向是在构造位置相对较高的、储层较为发育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东辛油田沙河街组精细地层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辛油田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境内,构造上处于济阳凹陷中央隆起带,该油田东西狭长,为28KM,南北宽7.7KM,勘探面积217KM^2,油田的基本形态为:西部为东营穹隆背斜,东部为辛镇长轴背斜,中间以鞍部(过渡带)相连,即由一鞍部连接起来的两个背斜构造。由于多期构造运动和盆地演化多样性造成本区含油层位变化大、地质构造异常复杂,且沉积类型多样,给地层对比统层带来一定难度,含油层系多,从馆陶——沙四都舍油。笔者以测井、地震、试油试采等资料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理论为指导,运用沉积旋回对比、标准层等时对比等方法,建立了地层格架及全区骨架剖面网,同时绘制了骨架剖面对比图,为后期各个区块地层对比建立了统一标准,提供了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4.
张江江  王伟锋  冯学谦 《内江科技》2010,31(5):114-114,115
重新认识处于开发中后期油藏的沉积微相及其特征。对于查明剩余油分布和挖掘剩余油潜力、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33断块沙二下亚段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微相类型有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分支河道侧翼、分支河口坝、水下天然堤-决口扇、远砂坝等5种沉积微相类型。本文分析了沉积微相类型对砂体发育与展布控制作用,及砂体的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5.
东辛油田营八断块区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 本次研究针对营八断块油藏特征,从剩余油的控制因素出发,结合数值模拟结果,研究整装油藏的剩余油富集规律,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效挖潜措施,对指导整装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减缓产量递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潜油电泵具有排量大、扬程高的特点,是注水开发油田后期提液上产、以水换油、减缓老油田自然递减的重要工艺手段。本文介绍了电动潜油离心泵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及在东辛油田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李振东 《内江科技》2011,32(2):136+150-136,150
孤东油田为河流相沉积的大型整装油藏,馆5、6砂体组为辫状河沉积,发育厚油层油藏,馆4砂层组为曲流河沉积,砂体发育零散,呈现小、窄、薄、渗透率低的特点:孤东油田经过20多年的高效开发,馆5、6砂层组的主力油层已经普遍进入高含水,下步提高采收率难度大.而馆4砂层纽的零散小砂体在增油效果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结合小砂体的开发状况及效果分析,面积大储量高能够完善注采井网的小砂体开发效果较好,因此加大小砂体的挖潜力度,对提高孤东油田的储量动用率、提高采收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李伟 《内江科技》2009,30(6):88-88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储层空间结构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主要集中于曲流河点坝砂体构型以及河口砂坝构型特征的分析。本次在对菊北油田油藏空间构型研究的基础上,从结构层次划分、结构面识别以及如何判断单成因砂体方面对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窄薄砂岩空间构型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储层空间结构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主要集中于曲流河点坝砂体构型以及河口砂坝构型特征的分析本次在对葡北油田油藏空间构型研究的基础上,从结构层次划分、结构面识别以及如何判断单成因砂体方面对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窄薄砂岩空间构型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高压充填工艺及其应用情况,提出了高压充填过程中的砂体状态模式,在孤东油田应用表明.该工艺较好地解决了防砂与防堵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刘岩 《内江科技》2013,(8):47-48
本文以新北油田垦东34和481区块为例,分析对比新北油田各区块防砂措施及效果,总结经验以应用到后续的开发中。通过研究该区块油井防砂效果,对比分析比较适合该区块的防砂工艺,并建议在开发垦东新区块时,继续推广应用已取得防砂效果比较理想的防砂工艺。  相似文献   

12.
杨明林 《内江科技》2014,35(12):57-57
从区域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研究入手,划分出地层界限,在前人的成果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选取了全区的标志层和辅助标志层,通过建立十字骨架剖面控制全区的地层对比,利用测井、地震资料结合开发动态资料验证,最后完成全区的地层对比,最终将坨128-10块沙四段划分为5、6、7、8四个砂组,其中5砂组划分为6个小层,6砂组划分为6个小层,7砂组划分为4个小层,8砂组划分为8个小层。  相似文献   

13.
聂厚文 《内江科技》2009,30(8):95-95,140
本文对闽南油田的出砂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了闽南油田早期防砂的方法,分析了闽南油田出砂后油层的空洞形态以及防砂方法。实践证明:管外充填防砂技术对于疏松砂岩油藏中后期出砂的防治具有很好的适应性,防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周伟 《内江科技》2011,32(8):123+136-123,136
本文通过胜坨油田坨123断块沙四段油层微型构造图的编制和研究,将油层顶、底面微型构造归为6种配置模式。提出在生产动态因素一定的条件下,处于双凸型和以顶凸为主的单凸型正向微型构造有利于剩余油富集;而处于双凹和单凹型负向微型构造不利于剩余油富集。宏观构造背景对油层微型构造类型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现代沉积学、测井学和地震勘探等手段,对王庄地区砂砾岩扇体特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杨东  武燕  蒋莉莉 《内江科技》2012,(6):113-114
文、卫油田地质构造复杂、断块小,油田开发初期油层出砂严重,本文介绍了文、卫油田地质特征、油层出砂原因和油田开发过程中几种防砂方法的试验情况,并结合油田特点讨论了几种防砂方法在文、卫油田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罗述玲 《内江科技》2011,32(8):138-139
根据孤东油田馆陶组油藏高含水期的开发特点及堵水现状,结合现场实施的干灰堵水效果分析,提出了今后堵水的选井条件及对策,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果。并指出: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的堵水、封堵等措施可有效改善出油剖面,降低综合含水,减缓产量递减;如果干灰堵塞,可采取水泥车试挤或复射措施来解除。  相似文献   

18.
陈志杰  岳继文 《内江科技》2014,35(11):39-40
<正>春风油田浅层稠油油藏胶结疏松,油井易于出砂。对该油藏出砂原因、分布及规律进行了探讨,并对自2009年以来先后实施的挤压充填防砂、循环充填防砂、水平井管外砾石充填防砂、泵挂滤砂管防砂等机械防砂及普通高温固沙剂等化学防砂措施,从现场应用效果、适用程度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9.
张辉彩 《内江科技》2008,29(4):103-104
本文从储层微观特征出发,分析了基山砂体的成岩特点,确认了基山砂体现今处于晚成岩A期。受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及粘土矿物的转化及交代作用的共同改造,其储集物性呈规律性的变化。早期受压实作用和方解石、白云石的胶结作用,孔隙急剧减少,后期由于长石的大量溶蚀,在3100m~3300m形成了次生孔隙发育带。  相似文献   

20.
沈华  梁会民  张红梅 《内江科技》2004,25(1):41-41,43
在精细油藏地质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分砂体治理的方法。形成了以挖潜剩余油为主的治理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