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触龙说赵太后》“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一句,其中“少益”,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为:“少,副词,稍稍。益,副词,更加。”于是有的便语译为“稍稍更为喜欢吃点东西”。 细审文意,这样解释是不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的。既是“稍稍”,怎么又是“更加”呢?究其原因,这里的“益”并非“更加”之意,而是“稍”的意思。“少益”在此是同义复词,也作“稍益”,“益”即“稍”也。如《史  相似文献   

2.
(触龙)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课文中释“少益耆食”为:“稍微渐渐喜欢吃东西。少,稍微。益,渐渐。”按,在古汉语中,“益”可释为“渐渐”,如《汉书·苏武传》:“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又《汉书·李将军列传》:“汉矢方尽,(李)广乃令士持满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杨树达《词诠》卷七:“益,副词,稍也,渐也。”但将“少益耆食”释作“稍微渐渐喜欢吃东西”并不妥。这牵涉到对“少益”的正确理解。其实,“少益”属同义并列复词,也作“稍益”,释为“稍微”或“渐渐”,而不能释…  相似文献   

3.
“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新教材将“少益耆食”注作:“稍微渐渐喜欢吃东西。少,稍微。益,渐渐……”“稍微渐渐”连用,来修饰“喜欢吃东西”,显然诘屈聱牙,语意不畅。原因何在呢?原来就在于将“少益”之“少”理解错了。  相似文献   

4.
<正> 《诗经·卫风·氓》中有“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一句。郑玄笺云:“我自是往之女家,女家乏谷食,已三岁贫矣。明已之悔,不以女今贫故也。”孔颖达疏曰: “自我往尔男子之家,三岁之后贫于衣食而见困苦。” (见《十三经注疏》第三二五页)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食贫”为“吃‘的东西缺乏”。(见该书修订本第二册第四七八页)笔者认为这种把“食贫”讲作是“谷食贫乏”的说法,无论从句法结构来分析,还是从词义方面来考察,都是值得商榷的;现在,不揣浅陋,陈以管见数条,以就正于各位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5.
一、明显有误的注解[少益耆食]稍微渐渐喜欢吃东西。少,稍微。益,渐渐。耆通“嗜”,喜爱。从单字的解释看都没有错从直译的角度讲也字字对译。但整个句子合起来看,现代汉语有这样表达的吗?笔者认为,此句解释还是从众多注本译法较好,即将“益”解为“增加”、“耆食”解为“食欲”,全句译作:慢慢地增加了点食欲。[念悲其远也]为她远嫁而伤心。念,悲伤。整句译析没有大问题,错误出在“念”字的解释上。“念”作“悲伤”解,那句中的“悲”又作何解呢?显然“悲”亦指“悲伤”。这样看来莫非是原句出现了赘字?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可可知,“念…  相似文献   

6.
《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对“少益嗜食”的解释,各家略有分歧。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  相似文献   

7.
在郭锡良等五位同志编写的三卷本《古代汉语》一书中,提出了一种颇为与众不同的说法:“之”字分属两个词类:一是代词,一是连词(见该书上册第341页6·之)。我称其为“两类说”。斟酌再三,不敢苟同。这里斗胆献疑,以就教于郭先生与同行诸公。“之”字的词性并非只是两种,例证是随手可得的。如《韩非子》中曾子杀彘教子一段:  相似文献   

8.
O 0.1古代汉语中,居状位的“俱”、“具”有总括范围的语法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副词“都”、“全”等相当。然而,这两个词的作用和意义是否就毫无区别,怕是到目前为止学术界未必有定论的。《辞源》(修订本)第一册第316页“具”词条下载:“具……⑨副词。都,全。通‘俱’。《诗·小雅·节南山》:‘民具尔瞻’。《史记·项羽本纪》:‘(张)良乃入,具告沛公。’”这条释义有两点须引起我们的注意:一、作者把《诗》和《史记》中的这两个“具”认为是  相似文献   

9.
郭锡良《古代汉语》第1版312页说“愚”是“自谦的表敬副词”。316页又说“愚”是表“谦称”的名词。二者的例句分别为: 1.愚认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诸葛亮:《出师表》) 2.愚谓大计不如迎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相似文献   

10.
初中一册语文《乐羊子妻》一课中,把“嗟来之食”注解为“不敬的施舍”(见该书168页注⑦。这显然只是意译。如果字字落实了来讲,那么,它究竟应该怎样解释呢? 现在我们不妨先看看《礼记·檀弓下》中的一段:“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辑屦,贸贸然  相似文献   

11.
一焉耆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一课《天山景物记》中有一个地名“焉耆”,课本给“耆”注音为qi,这是错误的。“焉耆”无论作古西域国名,历代府县名,还是作为解放后的自治区名,抑或是自治县名,“耆”字的读音不是qi而是peng。(见王力《古代汉语》上册第二分册第488页) 二繁漪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十八课《雷雨》,特地给剧中人以繁漪的姓氏。“繁”字注音为fan,殊为不妥。“繁”是多音字,在作姓氏用时,应注音为po。曹禺先生在给该人物定名时,是有  相似文献   

12.
词诂五则     
本文探讨了古代汉语中五个词语的意义。认为“好会”是指“友好的会见”,据此纠正了有些著者的断句错误;“少益耆食”中的“益”是“渐”的意思;“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不是名词作状语,而是动词用法,袁“遮蔽、掩护”义,“翼”“蔽”同义连用:“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中“戮没”是同义复合词,袁“杀戮”义;“神来下教我”中的“下教”义为“教于在已之下者”。  相似文献   

13.
《荀子·劝学》有这么一句:“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这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但句中的“见者远”、“闻者彰”究竟如何准确地解释呢?“见者远”和“闻者彰”的结构相同,所以好多书只注“见者远”,而不注“闻者彰”.1.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注“见者远”:看见的人很远,等于说人们在很远的地方可以看见.2.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注“见者远”:意思是别人可以在很远的地方看得见,  相似文献   

1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朱振家、吴继昌、吴鸿清、李杰群等四位先生编著的《古代汉语》(上、下两册),把《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的“……见奏伯曰:‘秦晋围郑,……惟君图之。’秦伯说”的“说”字,注释为“说(yuè:‘悦’的古字,喜悦,高兴。’”(见上册,第103页)四位先生的这一注释,我认为是可以商榷的。因此,不揣昌昧,略陈鄙陋,以求教于先生及诸先进。  相似文献   

15.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所选的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一尊还酹江月”句,其中的“尊”字,课本注解为“通‘樽’”。其他参考书,也有这样注的。如山东师专教学法校际教研组1982年6月编的《语文教材研究》第384页注解(13),刘允声、彭格人合编的《全日制十年制语文课本古诗文译注》(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81年2月出版)第276页注解⑨第。也有直接把“尊”与“樽”归到“通假字”中的。如上述《古诗文译注》(见该书第342页“通假字”第66条),再如《中学古汉题基础练习》(见该书第66页“同音假借”的练习语。吴祖兴等编,北京出版社1980年9月出版,1981年7月再版。)  相似文献   

16.
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左师触龙与赵太后拉家常谈养生之道时,触龙说了这么一句话:“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相似文献   

17.
<正> 一、问题 吉林人民出版社,程希岚、吴福熙两位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202页有一例句(以下简称“例句”)是: ④子一分,丑三分二,寅九分八,卯二十七分十六。 (《史记·天官书》) “例句”中的着重号及“例句”出处是该书编者加的和附注的。 选用这个例句的目的在于说明古汉语  相似文献   

18.
释“贰”     
《左传·隐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贰堪。’……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一连用了三个“贰”字。对此,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第10页注[13]、[15]、[21]分别解释为:“贰,两属,属二主。贰于己,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国家受不了两属的情况。”、“贰,指前两属的地方。原先该是两属,现在段则正式收为自己所宥。”释“贰”为“两属”,“属二主”,这是采用晋人杜预的注(《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既而人权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杜注:“贰,两属。”又“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杜注:“前两属者,今皆取以为己邑。”)。 对于《古代汉语》教材(以下简称《教材》)的这一注释,我有如下三点看法:(一)《教材》这样注是有旧注为据的;(二)《教材》的注释又是错误的;(三)《教材》释三个“贰”为一义亦是不妥当的。下而说说自己的意见: 关于第一点,《教材》编写《凡例》五去:“注释一般采用传统的说法。某中有跟一般解释不一样的。则注明‘依某人说’。但不兼采众说,以免增加学生负担。特别是  相似文献   

19.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在讲到近体诗的语法特点时,举了几种“缺乏动词谓语”的句子,其中“弟三种是保留副词,省略动词”,并且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杜甫《送远》:“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另一个是杜甫《咏怀古迹》其二:“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既然是省略,就应该能够把省略的东西补上。可是该书却说:“副词后省去了什么动词,很难确定。”其间的自相矛盾,显而易见。郭锡良等人编写的《古代汉语》(下册)讲近体诗的句法,也谈到了省略。观点与王力先生完全一样,只不过换了两个例句。一个是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  相似文献   

20.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有这样的句子:“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其中“乃自强步”的“乃”字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解为:“这里当‘却’讲。”并把“乃自强步”一句译作“自己却勉强散散步”。中学语文课本和教参也依此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