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频繁发生的黄河水灾是自然和人为社会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呈现出季节性和区域性的特点。黄河水灾给徐州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主要表现为地方民生的劫难、自然灾害的加剧、南北漕运的衰落、社会秩序的混乱等。频繁发生的黄河水灾是造成明清以来徐州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柳州师专学报》2019,(6):81-86
明清时期广西梧州地区水旱灾害频发,有统计的水旱灾害共发生268次,水灾次数多于旱灾,清代灾害多于明代。水灾高发期为道光、光绪时期,旱灾高发期为嘉庆、道光时期,水灾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旱灾主要集中在秋季。明清时期梧州地区应对灾害的措施主要有蠲免赈济、兴修水利、广建仓储、加固城墙等。水旱灾害的频发也对梧州地区的社会文化产生了影响,其中以对河神龙母的信仰和近代骑楼城的修建为代表。  相似文献   

3.
通过搜集、整理明清时期山西蝗灾资料,对1368年至1911年山西蝗灾进行等级划分,探索明清时期山西蝗灾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明清时期山西蝗灾以1级灾害为主,蝗灾严重期为明后期与清中前期。该地区蝗灾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受灾县的临水性特征和受灾区域从南到北递减的次数差异性特征。东亚飞蝗在该地为两代生并以夏蝗为主,主要集中于阴历6、7月。根据小波分析得出明清时期山西蝗灾周期长短不一,蝗灾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4.
汉寿宋元以前水灾并不多,明清时期泛滥成灾。究其原因,除汉寿地处洞庭湖盆最低洼地带,沅水水流量、降雨量极为充沛等自然因素外,主要是因为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和荆江的虎渡、藕池、松滋三口此时期冲成以及明清大规模的围湖筑垸等人为因素造成。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在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明清时期海州地区民间信仰种类众多,分布广泛.其中既有对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真武大帝、城隍等自然神以及关帝、天妃等人格神的信仰,也有对龙王、八蜡、刘猛将军等灾害神的崇拜.民间信仰呈现出种类多样性、地域广泛性、主体普遍性、目的功利性等特征,对地方民众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自然灾害次数多种类多,且以水旱灾害为主,灾害集中分布在苏、松、常、镇、杭、嘉、湖地区。自然灾害频仍既与长江下游特定的地理环境、气候和复杂的水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与明清时期人类不合理的开发以及政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在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明清时期临沂地区民间信仰种类众多,分布广泛。其中既有对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玉皇大帝、真武大帝、城隍等自然神以及关帝、地方乡贤名宦等人格神的信仰,也有对龙王、八蜡等灾害神的崇拜。民间信仰呈现出种类多样性、地域广泛性、主体普遍性、目的功利性等特征。在民间信仰发挥心理慰藉、社会整合等作用的同时,因其而产生的庙会活动对当地民众的社会生活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赣南闽南方言主要分布于赣县、兴国、于都三县的10个乡镇20个行政村。赣南明清时期的闽南移民有政府组织的屯垦移民和民间自发的家族移民两类。赣南闽南方言主要由来自闽南漳州(以南靖县为主)的家族移民入迁定居而形成,呈方言岛状散布于赣南客家方言地区。移民源出地漳州现实生存环境恶化、移民流入地赣南具有地理优势、受赣南地区人口政策的推动是明清时期闽南漳州移民入迁赣南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黔东地区的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基本上建立了以官学为主,书院和私塾为辅的地方教育体系。主要从明清时期黔东地区教育发展的背景、概况及其影响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通过对明清时期黔东地区教育发展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历史上黔东地区教育的发展历程,而且还可以从历史经验中为今天铜仁市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0.
《商洛学院学报》2019,(1):82-86
基于《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收集的气象资料,建立了明代(1368—1643年)江西地区水灾的数据库,根据灾情程度将水灾的等级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个等级,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统计、分析了明代江西水灾的分布特征及发生规律。明代共发生水灾787县次,平均每年发生约2.85县次,以1520年代为界,前期发生频次低,波动小,后期发生频次高,总体年际波动大。明代后期的水灾总县次远多于前期。水灾的空间分布呈现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河流下游多于上游,平原多于山区,水灾多发地主要集中在鄱阳湖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11.
自然灾害中干旱、水灾、冰雹、大风、严霜、大雪及蝗螟等是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灾害数据分析表明,历史时期晋东南区域的水灾在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有其自身的特点,同时,水灾的历史记录呈递增趋势且在15世纪之后出现明显的峰值和谷值,这反映出自然灾害发生机理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论明清时期江西进士的数量变化与地区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清时期 ,江西进士总量仅次于江苏、浙江而位居全国第三。其在全国所占比例则前后变化极大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清时期江西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在全国所处地位的变化。江西进士在地区分布上也极不均衡 ,主要集中在南昌、吉安、抚州及南昌、安福、吉水等少数府县 ;而且 ,各府县在明清 50 0年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宜宾学院学报》2016,(9):99-104
由于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双重作用,民国时期直南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天津《益世报》作为民国四大报刊之一,对此做了较为详实的调查与报道:直南地区的灾害主要包括水灾、旱灾、煌灾等,并呈现多灾并发且以水灾为主的特点。灾荒的发生致使农村经济破产,大量流民形成,从而引发社会动荡,为直南地区严重的匪患与会匪的猖獗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4.
清代顺治至嘉庆年间,徐州是黄河流经的重要地区,黄河的决口导致徐州水灾频繁发生.自然气候因素是导致黄河水灾发生的重要原因,但人为、社会因素也同样不容忽视.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致使徐州地区的黄河水灾呈现出季节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不同时期水灾次数的变化也反映出国家水利政策和社会环境对水灾次数及水灾防治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江西客家人从宋代开始移民广西,是移民广西最早的客家民系。其移民主体主要集中在宋元时期,明清后逐渐减少,移民性质突出表现为政治性移民。移民迁出地以赣南地区为主,迁入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桂东北地区。江西客家移民的到来,为广西客家方言的形成、客家采茶戏的传播和桂东北地区商业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黄运交汇,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在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下,民间信仰种类众多,分布广泛。其中既有对自然山川神、灾害神、水神的崇拜,也有对关帝、文昌帝君等人格神的信仰。民间信仰带有极强的普遍性和功利性特点,官方力量在其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7.
试述明清福建地区奢侈性消费风尚的地域性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 ,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福建地区与江南等地一样 ,也流行起奢侈性消费风尚。不过 ,见之于明清福建地区的奢侈性消费风尚 ,是在与地区自身的经济发展、文化传统、地理环境和社会俗尚等诸因素互动中生成的 ,因此 ,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其表现又具有地域性特征 ,具体言之 ,即是沿海及内地山区诸府民间 ,既普遍讲求服饰饮食 ,同时又热衷排场铺张。  相似文献   

18.
客家主要分布于赣闽粤客家大本营的同时,作为毗邻赣南的吉安也同样存在大量客家人,然而学术界对于吉安客家研究却较少,因此在搜集整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制成多份图表来分析明清时期吉安客家的分布及其特征。其中吉安客家的迁入时间为明清,清朝则为顶峰;迁入地点以吉安东南部、南部、西南部为主,具有开基村和分迁村两种类型。因吉安的地理位置优越、山区众多,以及移民的同乡情节,从而具有山区性、边界性、聚居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洪泽湖是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在洪泽湖的东侧,巍然屹立的洪泽湖大坝(又名"高家堰")是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洪泽湖大坝的修筑历史悠久,但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修筑洪泽湖大坝主要是为了治理黄、淮、运,而洪泽湖大坝的不断加筑、抬高,对黄淮水灾的治理、苏北自然环境的演变、淮河中下游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又产生了广泛而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据移民史资料,明清四川移民的主要来源地是湖北"麻城(县)",我们用现代湖北和四川官话的31条语音特征来验证,麻城话与成渝话的语音相似度很小。现代方言语音特征的证据否定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主要来源于"麻城孝感"地区的说法。方言语音特征的证据显示,今成渝地区操"湖广话"的人群主要来自于三峡东部地区和相邻的江汉平原地区,是明清湖广移民的后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