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玉《钓赋》与《庄子·说剑》和《荀子·强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玉《钓赋》是其作品中讽谏意识最为强烈、逻辑推理最为突出、政治思想倾向最为鲜明的优秀作品。在创作中,宋玉借鉴了《庄子.说剑》的艺术创作手法,吸纳了《荀子.强国》的治国理论,从而使他的《钓赋》增添了艺术的魅力和思想的睿智。同时,也说明了宋玉的治国思想倾向应出于战国末期荀子构建的新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2.
钱基博以国学大师身份著《技击余闻补》显示了武术的社会土壤之广博,且先生从治心之术来讨论武术,显示了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渊源。  相似文献   

3.
在武术教学中增添技击内容进行教学实验 ,与常规教学内容相比效果明显 .主要表现在 :学生自主学习和练习的积极性提高 ,学生不仅掌握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还掌握了基本的散手技击技术 ,具有一定的技击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机智、勇敢、顽强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4.
武当道教武术摄养生之精髓,集技击之大成,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奥妙.庄子在继承老子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道家学派的思想理论,其深刻的哲学思想至今为武当道教武术及中华传统武术所接受运用,其无形的思想融入在有形的武术当中.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出武当道教武术中庄子的由巧得技,由技入道,通过“养气”而达到人生最高境界的表现形式,追寻武当道教武术与庄子思想的理论渊源,探索武当道教武术的理论精髓,以推进武当道教武术文化的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俞大猷《剑经》的武学思想及其一系列搏击格斗的战略战术、法则是传统武术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对于现代的散手运动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通过对俞大猷《剑经》的技击原则、要领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用来指导武术散手运动,为教练员、运动员的训练比赛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对现代竞技武术运动中的技击性进行了探讨.现代竞技武术是竞技武术套路与对抗两种运动在竞技中的体现,套路主张健身、表演、欣赏,淡化了攻防技击;现代竞技武术运动作为武术的一部分,同样应具有其本质特征--技击性,但其技击性有随着竞技武术的发展而淡化的趋势.为更好地发扬光大中华武术,体现武术运动的技击性特点,就应该在它的本质特征上发展创新,遵循武术是"武",而不是"舞"的基本原则,使中华武术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武术技击类课程是公安警察院校开展的警察技能与战术基础的重要内容,兼有提高警察职业技能和警察体育发展的双重任务。采用问卷调查法等,对全国15所公安警察院校的武术技击类课程设置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认为:公安院校武术技击类课程存在教学内容的衔接性不强,教学课时不足,教学和实践不能有效结合,过于重视动作规格,教师力量薄弱一定程度上制约武术技击类课程实施效果等问题;提出了立体构建武术技击类课程教学体系,教学资源系统整合,教学内容优化组合重视实践教学,增加情景实战教学环节等相应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8.
作为古代哲人、道家重要思想象的庄子,千百年来论者各执一说。本文依据史料,考辨了庄子生卒年代、故里、乡属;对庄子的人生哲理、修真养性、处世哲学等作了简要分析。《庄子》一书的思想内容与内、外、杂篇的划分,文中对一些有关资料进行比较后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9.
作为庄子哲学中的重要意象之一的“浑沌”,是具有特定寓意的,它是道的一种感性显现,体现了庄子道论的基本特征。对《庄子》中“浑沌”的解释当以《庄子》为本,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背景,不宜连字面意义都不顾却一味的以新解古,以西解中。  相似文献   

10.
庄子的思想、文章奇诡美妙,历史上罕有其比。本文通过课文《无端崖之辞》(选修内容中《〈庄子〉选读》部分的第一课)来走进庄子,重点领略它神奇工妙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对武术动作与运动形式及技击性的辩证关系的讨论,得出:套路和搏斗是武术的运动形式,是武术动作的外部表现方式,武术动作是运动形式的基础和内容,运动形式和武术动作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踢、打、摔、拿诸法是武术动作的表面特征,动作具有技击性是它们的内在联系,这种表面特征和技击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庄子·外物》包含丰富的人生哲学,虽然本篇的篇章有杂乱的成分,但是从总体上能反映庄子人生哲学的一些方面。文章在分析各章章义的基础上从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人生理想三个方面论述庄子独特的人生哲学,以说明庄子人生哲学对后世影响的深远。  相似文献   

13.
《庄子.天下》篇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一篇学术思想史,而且对于研究庄子的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历代都有学者关注此篇,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硕果累累。对《庄子.天下》篇的研究过程进行历时性回顾,能为新世纪庄学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庄子·天地》篇“子贡南游于楚”一章,通常被人们认为是庄子卑视科学技术,不要科学技术的见证;本文以此为题,通过对原文的研读与分析,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对“汉阴丈人”的重新评价,关系到道家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的大是大非问题。庄子的技术思想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言意”之说与索绪尔的“能指、所指”之说同是与语言相关,现在作为二者之外的言说者对其思想进行比较,虽然对其思想本身并无复加,但是通过比较,或许能对其有一个思路上的澄清。 首先,从我们的研究角度来看二者的思想,庄子的“言意”说应该说是一种体悟,而索绪尔的“能指、所指”则应为一种研究。 正如一般所认为的,西方人尚理智,而中国人尚体悟。就“言”和“意”的关系而论,《庄子》诸篇并没有详细展开,而是在某些篇目中在论及其他时略带提及,如在《天道》篇中,主要论及的是天道及其与人道的关系,只是在文章将尽结尾…  相似文献   

16.
《庄子·天下篇》之关切并不在于六家学说的本来面目,其对六家的评述实际上指涉了“内圣外王”之道这一中国政教生活最为核心的问题.通过“道术”与“方术”之辩,庄子揭示出从方术中开出道未的可能性.道术的通达要求天道(神)、地道(明)与王道、圣道四者的连接与整合.《天下篇》在“神明圣王”的大视域下将人分为七类,揭示了政教文明的人性基础.在这七类人中,惟有圣人能够通达天人,承担圣王的事业.因此在人类的政教文明系统中,圣人具有中枢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王亚平的诗词创作已经获得了相当的成就,其《说剑楼词稿》从积极进取的追求精神,对中华历史文化的积极关注,对祖国山水的无限关爱,对社会发展进步的欣喜若狂,对时间意识的主观把握、对爱情的热情颂扬等方面体现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8.
《庄子》内七篇虽然各有自己的中心思想,但是从整体内容上看,内七篇理论体系有一个完整的逻辑思路,各篇阐述的重点观念在其整体逻辑思路上是循序渐进的。沿着内七篇的思想脉络,可以清晰地看出庄子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层次。  相似文献   

19.
孙琦 《文学教育(上)》2008,(21):140-141
《大宗师》是庄子内七篇中的一篇。“宗”即“万物之宗”的“宗”,有宗主、本源之意。而“师”则可以理解为效法之意。“宗”实际上相当于庄子所提出的“道”,而要去效法的也正是这个道。虽然庄子的《大宗师》不及《逍遥游》浪漫飞扬、汪洋恣肆,却也论及了庄子对人生、对“道”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逍遥游》的结构并不是什么有待——无己——无待,也并非意义不连贯。历来庄学家注重探微,都没有说对,把《逍遥游》倒过来读,问题就很清楚。一篇《逍遥游》,从头到尾,就是个"大小之辩"。庄子以大鹏自喻,以九万里云风比喻其境界之高远宏大,为"大"而辩护,从而开启了一场"大小之辩"。"大小之辩"是《逍遥游》全篇的线索、主题和宗旨,其核心思想就是知有大小。庄子所推崇的大知,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最高境界是无己的境界。庄子所说的"知"的不同,就是人生境界的不同。庄子所谓有所待或无所待,不是指存在论意义上的条件,而是指人生论意义上的系著与留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