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杨蒙 《时代教育》2013,(13):147
作为人类认知手段的转喻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认知推理过程。英汉语中都有很多关于人体词的使用,这些人体词充满隐喻。且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本文考察了隐喻在英汉人体词汇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2.
作为人类认知手段的转喻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认知推理过程。英汉语中都有很多关于人体词的使用,这些人体词充满隐喻,且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本文考察了隐喻在英汉人体词汇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3.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二十世纪美国的著名诗人,他大量的诗歌素材源于他本人生活的新英格兰地区农场。他通过他的诗歌中的提喻,以简单的语言阐释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文章从认知角度分析弗罗斯特的《牧场》及《美景易逝》两首诗中的提喻,发掘诗人朴素的语言中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4.
隐喻与提喻是英语修辞格中两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区分这两种修辞格通常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有时也不是一件易事。本文拟从认知的层面来比较二者,为着二者的区分提供一种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5.
英汉人体词认知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对英语和汉语中具有转义用法的人体词语进行比较,以认知语言学认知模式(cognitive models)和文化模式(cultural models)理论为依据,揭示了人体词语符号中显现的人类思维共性和文化差异性。英语和汉语中具有转义用法的人体词语的产生都是隐喻性思维和转喻性思维的结果。由于英语民族和汉族的文化模型的差异性,英汉人体词语的转义用法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中的一种修辞现象,它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隐喻的这种认知功能在当代已被大家普遍认同,成为认知语言学探讨的热点.作为一种认知手段,隐喻帮助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用具体的实物来理解抽象的概念,使人类不断认识新事物新概念,成为一种给万事万物命名的主要手段(李国南,2001).  相似文献   

7.
郭曼曼 《考试周刊》2009,(10):39-40
本文从隐喻认知的三个角度,即相似性、意向图式和概念隐喻来对比英汉人体词的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语言学界,学者一般将提喻归于转喻来讨论,而对提喻的单独分析和研究却是凤毛麟角。即使是以往有关提喻的研究也多是停留在修辞学层面,涉及其深刻的哲学和语言学意义的也不多。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提喻有一定的生成理据和工作机制。笔者认为,提喻不仅仅是纯粹的语言现象,而且是一个认知现象,是思维和认知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换喻和提喻是英语中两种常见且十分相近的修辞格。文章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理想认知模型理论,对换喻和提喻的差异做认知分析。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两者都是在同一个ICM之内,表述和理解“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的认知现象。换喻主要体现的是“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接触或邻近关系;而提喻则体现的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凸显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人体词的语义丰富,是语言的一部分。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人体词进行过研究。但是,对于人体词的语义扩展机制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框架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成果之一,认为语言是基于认知的身体体验概念化的产物。本文以我们熟悉的人体词为研究对象,试图从框架语义学的角度对人体词的认知机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通过实例说明框架理论在人体词语的语义扩展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指示语的认知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示在语言中普遍存在,几乎任何一个人在日常交际中所使用的句子都包含指示成分(Green,1989).指示是人们进行正常交际的必然手段之一,同时也是一种复杂、特殊的语言现象。Marmaridou(2000)在认知语言学经验观的框架内研究指示现象,指出指示作为一种语用范畴,与人类认知模式相对应.本文拟简单回顾指示语的研究,尝试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归并各种指示语.  相似文献   

12.
空间维度词“深、浅”的认知语义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词义分析理论和隐喻理论对空间维度词“深、浅”的实指义和隐喻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其实指义的具体内容包括参照面和方向性及其投射,以及其所表达的事物的本体特征。事物论“深、浅”的原始参照面是地面,其原始方向是垂直于地面的由上往下的方向,而参照面和方向都可以进行不同于原始状态的投射。“深、浅”所表达的事物的本体特征是非实体性、易穿透性和非易视性。“深、浅”的隐喻义包括表示时间、颜色及其他抽象概念,其隐喻义与实指义具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本以人体器官、部位表示人为基础讨论英汉提喻修辞格,了解人类对自身器官、部位的认识。探索英汉这种提喻修辞格的古老历史痕迹、化蕴涵。本还尝试从形式逻辑学的角度解说人体器官、部位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言学是一个正在蓬勃探索与发展的语言教育研究理论。英语新词随着世界全球化逐年增加,运用认知语言学解构英语新词形式意义,对促进我国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对联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特点。认为,对联认知过程中上下联两个输入空间,在跨空间映射之前先于内部映射合成,构成更为复杂的跨空间映射网络;上下两空间对接合成时利用类属空间进行空间检验。在认知特点上,表现为对联是所表现对象在意义和形式上的双重突显,对联认知需同对联语境建立最大关联,对联在认知过程的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美学效应。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词汇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的复杂性特点,导致词语用法分工的明确和简化趋势。“种植”类词语的用法分工,经历了西周、春秋时期的复杂化,战国时期的开始简化、战国以后的继续简化和汉魏六朝时期的稳定四个阶段,最后完成了发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英语复合新构词是英语新词的一个类别,其构成方式及阐释原理都遵循了隐喻认知机制,同时又深刻地反映了隐喻思维是人类思维的特征,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本文运用大量语料来论证隐喻思维是英语复合新构词生成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汉语中,人体方所形式是空间表达系统中一个特殊的类,由于人体参照物的特殊性,在表达处所义时,粘贴在人体部位名词后的方位词的选用自成系统。方位词与人体部位名词组合后其选用和表义情况显示出诸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9.
在特定的语境下,名词通常会发生词类转变并产生意义转变。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突显理论,对古汉语中人体器官名词"足"在动化及意义转变方面进行认知分析,为"足"字的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提供认知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运用认知语言学关于隐喻的理论对人体部位词heart在CLEC语料库中的使用进行诊断性评估,从而为我们的词汇教学提供一点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