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和提高思维品质,而语文课前预习是学习过程的重要一环,必须引导学生在课前"裸读"中发现问题,形成语文学习问题单,让预习真正落地。在此基础上,教师以学定教,通过课堂多方互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相似文献   

2.
<正>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又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直接影响着课堂的学习效果。教师从低年级起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习惯的培养,首先是方法的习得。笔者(任教二年级)针对学生实际水平,设计出了"一读、二标、三圈、四书、五思"这样几个基础性的预习内容,笔者把它简称"预习五部曲"。一读,就是读课文。预习时首先要读课文,在学生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放声朗读,尽量把课文读通、读顺。具体做到四个"不":不添  相似文献   

3.
好的学习方法是一个人发展的有力保障。从阅读教学角度来看,我们的目的不是指导学生读懂一篇篇文章,而是教会学生学会阅读文章。我们不要"授人以鱼",而要"授人以渔"。"而"读—写—读"阅读教学模式的侧重点即教师教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读",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体现分层教学;"写"指学生由言语表达转向书面表达,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而读写结合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方式,又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之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先开放课堂,才能使学生动起来.《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因此,实施素质教育以来,作为语文教研组长,我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探索、研究,初步建构起教师主导下,学生"自读课文、自提问题、自主探究、自由运用"的课堂教学模式.现将该模式在各个环节的运用简述如下: 一、自读感悟 1.课前自读 课前自读即预读、预习.预习是阅读教学中的超前思考,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的重要途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做到不预习不上课.在预习中明确课文的学习目标,为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5.
在安丘市培养小学生数学建模用模能力教学研究中,我校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了"课前预习,发现问题—合作交流,优化问题"自主学习环节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课前预习发现问题"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序曲。学生从预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的质疑问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学生预习时,师指导学生按"读—想—补—做"四步进行。  相似文献   

6.
结合语文学科教学实际,笔者从语文教学、教研和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角度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 一、以"四抓"为基础,达到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清学习障碍 一是抓课前预习.根据学生实际安排预习,可以是课内,也可以是课外.预习要求学生每篇课文读三至五遍,能正确阅读,拼认生字、词语,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检查,了解预习清况,指导预习方法.  相似文献   

7.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下一些思考和探索。一、课前充分预习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我要求学生预习时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加字,不漏字,一篇课文最少读三遍。学生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和家长或同学、朋友一起读,有兴  相似文献   

8.
武强 《学子》2014,(13)
正一、温故知新交流预习温故知新,即教师提出"旧知"的同时,巧妙与"新知"衔接,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以展示自己的才能;交流预习,即教师启发学生自觉、自愿地把自己预习的收获、心得等跟老师、同学作以交流,取长补短,相互订正。在课前预习中,学生要将文中出现的不能读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划出,通过查字典解决基本的字词问题,并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章的社会时  相似文献   

9.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事先进行阅读自学。通过预习时的自读自悟,学生的学习习惯得以养成,学习能力也得到锻炼与提升,达到"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预习是我们中高年级每位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10.
学生不会预习的原因是没有方法,是教师没有"教预习"。按照人的认知过程,从"感观—认知—思维—发展"四个层面,构建"金字塔式"预习体系,促进学生预习能力的提高,有效增强学生自学生长力。  相似文献   

11.
预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听课效率,是基础教育阶段应对学生重点培养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要重视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可采用"一查--二读--三思--四问"的四步预习法,指导学生有效地预习.……  相似文献   

12.
正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至关重要。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鼓励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一、指导学生到位,学会预习方法学生只有预习到位,才能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为此,课前教师要布置好预习的具体要求和任务,教给学生具体可行的自学方法。对语文教学来说,最好的预习方法就是多读。一要导读。首先要让学生在预习时认真阅读每单元的  相似文献   

13.
提高俄语教学质量 ,有必要抓住“预习”与“辅导”两个环节。一、狠抓课前预习预习是感受新知的过程 ,是获取新知的第一步 ,在这一步教师要设计好预习提纲 ,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 ,了解新知识。要做到读、思、记。本着“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的道理 ,读应是预习的重点。读中要思考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 ,把不明白、没弄懂的地方记下来。如记生词 ,试译课文并写入笔记 ,找出词汇和语法难点 ,课后练习要有自己的答案 ,带着问题听课。教师适当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检查方法可灵活多样 ,如回答问题 ,抽查笔记 ,全面查阅预习笔记等 ,并及时在班级总结…  相似文献   

14.
很多教师都很重视预习,经常布置预习作业,但据笔者观察,作业要求大都停留在"预习字词、扫除拦路虎"的初读预习阶段,形式单一且停于表面,预习效果甚微;还有的教师布置预习作业"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求学生从读文到抄词,再到解词、作批注、查资料等等,学生全部完成的话,身心俱疲,更加不可取。怎样布置预习作业,才能既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又能准确地把握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全面为  相似文献   

15.
<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重视语文课中的朗读教学,这样才能实现以读促讲,以读促学,以读促思,真正的让学生爱上语文。一、语文课课前预习时要让学生读教师在学习完一篇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预习下一篇课文。学生在预习时就要先自己认真地读课文。读课文不是简单地将课文读出来,而是要通过读课文做到:将课文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即使做不到读得有感情,最起码也要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要对所  相似文献   

16.
预习,就是学会自己读书.没有一位教师会否认预习的重要性,它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既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原则,又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多读、多写、多思,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要途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提出"学习语文要预习",反对"不教学生预习"、"一切预习事项由教师代劳"的做法,他把预习看作阅读的主要阶段,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不可或缺的主要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预习这个环节还不尽如人意,许多教师要么盲目设置,不加选择;要么不予强调,听之任之,这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语文教师既要重视预习,又要结合学生实际,结合课文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精心设置预习题,力争做到以下"五要":  相似文献   

17.
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练习是语文学习的三个基本过程。教师课前引导学生预习,可以使课堂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让学生"会"预习、"乐"预习,这主要还取决于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预习的最佳方法是:通读、圈画、详查、深思、质疑。一、通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由此可见通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门,打开这扇门,走进这扇门,就是感知、理解的  相似文献   

18.
"学案导学"是一种以学案为载体、以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范式。"导学"就是教师以学生的学情为依托,相机诱导,引发学生去主动探索核心任务可能衍生的文本疑难处、模糊处、浅读处和误读处,学会学习;也就是利用预学案上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在课堂上"组织学习",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相结合的模式,在课前布置相关预习任务并做好充分预习的前提下通过设置问题、进行读书指导,安排有趣且有助于文本学习的活动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多读,多思,多讨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共同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9.
吴丽蓉 《学子》2013,(6):63
一、以读为本,夯实"双基"读,是学生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读,是学生理解、感悟、思考的前提。读通、读顺是理解课文的前提。我们常常把读分为以下几步:初读一读顺一熟读,品读—感悟,诵读—积累。读通课文,指的是学生对课文在初读阶段反复读,达到基本读通的要求,也就是读得不错、不漏、不添、不倒、不破(读破句),比较顺畅地读完课文。比如,高年级可采用预习课文五步法,即:一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二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三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并查资料弄懂;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教学习惯、乃至评价标准不可能随着课程的改变而彻底变革,这就造成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一、重预习,让学生想学预习作为教学整体的一个有机的环节最易被语文教师忽视。以往那种"一读、二抄、三勾划"的机械、低效的预习程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