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日教师流动: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从教师流动的主导、流动过程、流向和流动的效果等四个方面对中日两国教师流动进行比较。呈现了我国教师流动的不足,并以日本的教师定期流动制为借鉴,提出了规范和完善我国教师流动的的建议:第一,推动教师流动的制度化、法制化;第二,教师流动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师质量提高为目的;第三,改革教师的人事制度;第四,实行同工同酬,出台特殊津贴政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各地正在推行的"教师定期流动制",是来自日本的"舶来品"。它是推进日本基础教育校际师资均衡进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在推行这一制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水土不服的现象,该制度实施的效果与制度目标还存在不小的距离。研究日本教师定期流动保障机制的有益经验,必将对我国更有效地推行这一制度提供借鉴和参照。  相似文献   

3.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而城乡间的教师流动与教育公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但在我国目前的城乡教师流动过程中存在着流动方向性明显、城镇教师流动不积极、流动过程中"人情"成分屡见不鲜等问题,这些都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阻力。在教师流动方面,日本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对我们具有引领作用。结合日本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我国应该从提高教师工资、完善立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监督机制等方面入手,促进流动的良性发展,实现平衡教育资本,规范城乡教师流动,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从而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4.
“双减”背景下,师资均衡成为我国目前实现教育均衡的关键,但我国教师轮岗交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教师流动意愿不足的难题。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在推行过程中,也曾遭到教师群体的抵触。而日本遵循自我决定理论关于动机内化的逻辑,采取措施满足教师的关系、胜任、自主之需,促进了教师流动动机由外在调节到认同调节乃至整合调节的转变,使制度得到了教师群体的认可和支持,并形成了“流动是最大的研修”的共识。中日两国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存在的共性为我国借鉴日本的问题解决思路提供了合理性基础,但鉴于两国在宏观制度层面和问题本身存在的差异,我国在解决本国动机不足难题时,要先完善制度建设,再采取针对性举措。  相似文献   

5.
全社会范围内无序的教师自由流动引发师资配置不均是造成我国基础教育城乡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引起教师无序流动的关键因素在于没有建立完善和合适的教师流动制度。针对县域范围内的情况,构建合理而有序的中小学教师流动机制,并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才能在县域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实现师资均衡配置,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6.
在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合理的教师资源配置关系到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在探索实行教师流动制度的过程中,当前存在的内外矛盾急需得到及时化解。日本在20世纪建立的中小学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因具有政策一致性、政府主导性、流动多向性、操作公开性、流动义务性等特色,为我们从教育公平视野下解决教师资源配置问题提供了有益思考,即:化解建立教师定期流动制度的外部问题、完善教师定期流动制度的内部机制。  相似文献   

7.
中日中小学教师流动之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汪丞 《比较教育研究》2005,26(11):65-69
本文对中日两国中小学教师流动进行了比较,揭示了二者的异同,呈现了我国教师流动中的不足,并以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为借鉴,提出了一些规范和完善我国教师流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教师流动制度是以形成合理有效的流动秩序为目标,以公正性为根本价值取向,要求各项子制度能够完善自身构建,共同作用于目标实现。当前教师流动制度的困境体现在:教师流动制度理念强制,制约着流动主体主动性的发挥和流动效果的达成;教师流动制度各项子制度还未能在具体领域内切实发挥作用;教师流动制度设置本身还未能真正起作用。摆脱这些困境,就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制度理念、构建合理有效的运行体系以及设置公平正义的制度。  相似文献   

9.
在一定区域内实施城乡教师的双向流动与良性互动以促进我国中小学学校城乡教师力量的相对均衡,日益成为促进教育均衡的重要举措。本文从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的现状出发,以推动城市教师向乡村学校良性流动为目标,全面分析目前我国中小学城市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的主要制度障碍和相应的制度研究。  相似文献   

10.
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对我国教师流动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入世”之后,教师将拥有更好的成长与发展机会,在选择去留方面也将享有更大的自由。但目前我国在中小学教师流动方面的制度和法规还不健全,这使得管理教师流动还存在着相当的难度。中日两国在教师管理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日本教师的“定期流动制”相当规范,并且富有成效。结合日本教师的“定期流动制”,分析探讨解决我国教师流动问题的策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国教师的流动趋势“入世”客观上催化了中国的教师队伍在更大范围内、以更快的速度进行流动。总的趋势是:从教育系统内部流向外部,从落后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高学历…  相似文献   

11.
教师流动制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本文通过梳理日本实施教师流动制的相关政策、主要程序和配套保障措施,并将其与我国目前正在探索的教师流动制的政策和实践进行比较后发现,虽然中日两国在流动框架、流动主体和流动期间的晋升管理基本一致,但由于两国的国情和历史政策不同,在流动范围、流动程序和配套保障措施要求上存在差异,而我国推行教师流动制的最大障碍是校际福利待遇和生源差异过大.这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师流动制就多了一层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在推行教师流动制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流动不是目的,其实质在于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义务教育不断均衡发展的今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使命——加快流动、增强教育活力,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流动存在着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城乡不平衡和校际不平衡。教师的流动意愿存在着地域、职称、学历、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差别。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教育行政方面、观念偏差、学校缺乏沟通、教师的工资待遇存在着城乡差别等。构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教育管理者要树立以教师流动促进教育均衡的发展观,学校要有实打实的执行力,从改革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和建立农村教师、薄弱学校教师特殊津贴制度着手,全面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教师全员流动要成为一种常态。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中小学师资配置存在城乡、校际不均衡的现象,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制度是消除不均衡现象的重要举措.日韩两国有着规范的教师流动制度,在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国可借鉴日韩两国的经验,通过保障流动教师的待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及相关配套措施,建立教师流动的评价制度.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师的合理流动等措施,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师流动制度,推动城乡、校际师资配置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建立教师定期流动制是实现我国教育均衡、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之路。日本公立基础教育中实施的中小学教师“轮岗制”给我们带来了启迪。借鉴经验,建立起我国中小学教师三种互动模式:区域、城乡流动模式;毕业生流动模式;东西部流动模式。  相似文献   

15.
着眼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当前,促进优质教师的逆向流动是制度建构的重点。由于优质教师的逆向流动会触动已有的利益格局,相关利益主体会基于自利动机对变革心生阻抗。因此,就现实性而言,超越自利,消解内在阻抗,不能仅依靠利益相关者的道德行为,更应积极探寻具有实际意义的应对策略:建构科学的教师流动运作模式,制定严格的教师流动操作流程、有效的监督机制、切实的利益补偿机制以及完善的配套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和发展方向。在"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均衡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教育质量,而合理的教师流动可以有效缩小学校间师资差距,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教师流动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包括制度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以及个人因素,提出应建立全员参与教师流动机制,加大教育投入、建立利益补偿与约束机制,实施有效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  相似文献   

17.
《教育情报参考》2010,(9):35-35
日本教师的定期流动制是在二战后开始实施的,时至今日,公认相当完善和成熟。日本的《国家公务员法》、《教育公务员特例法》规定,中小学教师为公务员,中小学教师的定期流动属于公务员的人事流动范畴。同时又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教师流动的年限、流动的待遇等等做出规定,各级政府在相关政策和制度上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8.
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中小学教师向城镇流动的现状加剧了城乡校际间的教师资源不均衡,扩大了教育的不公平和不均衡发展,城乡教师交流制度不仅能缩小城乡校际间的教师配置不均衡的差距,还可提高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教师流动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为了解拉萨市中小学教师流动现状,我们对拉萨市336名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拉萨市中小学教师流动主要中青年教师为主,流动频率低;流动的形式主要是招考、支教两种;流动呈现由农村到城市、由条件较差学校到条件较好学校的逆向趋势;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城市条件较好、夫妻两地分居、方便子女读书等。建议:首先,继续完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使之常态化;其次,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及流动津贴、补贴等待遇,发挥补偿和激励作用;第三,建立农村教师进修制度,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20.
教师流动机制的内在阻抗因素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眼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当前,促进优质教师的逆向流动是制度建构的重点。由于优质教师的逆向流动会触动已有的利益格局,相关利益主体会基于自利动机对变革心生阻抗。因此,就现实性而言,超越自利,消解内在阻抗,不能仅依靠利益相关者的道德行为,更应积极探寻具有实际意义的应对策略:建构科学的教师流动运作模式,制定严格的教师流动操作流程、有效的监督机制、切实的利益补偿机制以及完善的配套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