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巩杰 《东南传播》2011,(7):82-84
影像技术已经成为纪录、保护和传播陇右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其最有成效的影像纪录方式就是摄制了大量关于陇右文化的甘肃地域文化纪录片,完成了对陇右文化生动鲜明的影像传播和形象逼真的视听再现。影像对陇右文化的表达和传播主要涉及到陇右远古文化遗存、中华人文始祖文化、陇右石窟文化艺术、陇右民族民俗文化和陇右三国古战场文化等领域。  相似文献   

2.
编辑与社会文化的传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飞 《编辑之友》2001,(4):45-46
应当指出,编辑不是文化唯一的传播者,但编辑同作者,同吟游说唱者一样,是文化最重要的传播者之一.而编辑更借现代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力、覆射力和渗透力,成为当今文化传播最耀眼的明星.文化人类学家莱斯利·A·怀特曾指出:"文化的重大特征之一在于,它可以通过非生物学的方法而获得传播.  相似文献   

3.
林霖  邵晓霞 《今传媒》2023,(11):122-127
随着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革命的不断推进,媒体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本文对融媒体视域下麦积山石窟文化传播现状调查情况、麦积山石窟文化融媒体传播效果进行了分析,提出融媒体时代麦积山石窟文化的传播策略,旨在促进麦积山石窟文化的有效传播,提升麦积山石窟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石窟的保护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4.
徐春玲 《新闻界》2012,(1):54-56
电影作为具有广泛传播效应的大众媒介,是跨国传播潜力最丰富也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成为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应该立足本国文化基础,尊重电影传播规律,柔性塑造国家形象.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增强电影塑造国家形象的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责任感,找到中国电影准确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陈玉 《科技与出版》2021,(7):116-121
长城是中华文化最显著的标志符号之一,也是构成中国国家文化形象最稳定的元素之一.优化长城文化出版传播效果的关键在于提升长城文化话语影响力.本文以长城文化的出版传播为观察对象,分析长城文化认知模糊问题,提出基于共同体意识的长城文化出版传播路径,以期提升中华文化认同度,推动中华文化的世界性传播.  相似文献   

6.
图书文献作为知识和信息的载体之一,是社会文化传播的最基本元素,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从图书文献的历史文化渊源与定位,分析了作为传承社会文化的图书文献的构成要素,概述了图书文献与社会文化传统的建构,分别从记录、积累和传播三方面来归纳分析了图书文献对社会文化传播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化作为人类的思维感知和生存模式,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日本借助动漫的文化感召力,潜移默化中加大日本文化的宣传力度,在外交手段上实施柔性化调整,以此影响他国的社会舆论,改变国内外民众的价值认同.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切入,在探究日本"动漫外交"的基础上,分析文化传播致效的特点,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进行理性地思索和归纳,提出舆论传播中文化致效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开启从传播学角度出发的汉语全球传播研究.目的是促进异文化之间的沟通、提升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研究对象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籍汉语学习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渠道、对中国的媒介接触与文化认同情况,进而提出汉语全球传播策略.研究发现:汉语在各种传播渠道中,人际传播效果远胜于大众传播;学汉语的外国人对中国的文化认同度高,但媒介接触频率低;生活中的美食与美景,是最吸引外国人的文化宝藏.  相似文献   

9.
如今,以电视、电影,报纸、书刊、互联网等为代表的大众媒体,特别是影像媒体,正在日益制造和传播着各种各样的视觉符号.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这更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转换.视觉传播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本质就是通过各种媒介,将特定的视觉信息最准确地、最快捷地传递给大众.在现代社会,这种全新的视觉文化在各个领域发展并运用.  相似文献   

10.
如何能够最有效地传播档案信息,实现档案信息的最优化效果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档案信息传播的概念、性质、内容分析,提出档案信息传播的文化功能构建新理念.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政治传播”视角,考察作为媒介的青铜器与周代政治文化的互动关系。周代青铜器主要有三大功能,即传诸子孙、沟通人神与社交功能。西周时期,青铜器三大功能在形塑与传播王朝政治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青铜器沟通宗族成员与祖先及子孙,使得西周意识形态中“王家”和各宗族的关系得以世代延续,故而确立了该时期以“族”为核心的政治文化面向。同时,青铜器的社交属性使得王朝政治文化下渗、传播至广大贵族圈。春秋以降,青铜器的社交功能不断凸显,其所承载的政治文化逐渐从统一王权及宗族的桎梏中挣脱出来。贵族的个人政治诉求借由青铜器这一传播媒介得到宣传。可以说,周代政治文化经历了从“族”到“人”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历史意义深远,为后世人们研究中原文化提供了宝贵史料依据,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分析河洛文化人文传播、商业传播、文娱传播的传统路径,探寻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河洛文化传播的局限性,从而探析河洛文化利用融媒体优势、强化跨文化传播的新路径,使河洛文化传播更具时代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任孟山  王琳 《传媒》2021,(19):71-73
中医药是古代中国人的伟大创造,也是最能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符号之一;中医药文化可以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但是,目前我国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面临着话语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困境.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注重对东亚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传播的具体建议,并指出了加强学术研究、加快翻译人才培养、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国际传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段燕 《传媒》2021,(20):73-75
新时代,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已经成为中国国际话语权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和重点方向.面对全新的信息传播生态,中国文化海外传播要想实现突破,就必须及时调整策略,在明确传播重心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传播路径,这是确保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时代性、常态性与长效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礼文化是中国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文化,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情感。从传播理论方面看,礼文化传播不仅是一套行为准则、一种文化模式、一套价值体系,更是一种传播理念,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播思想和传播价值,是中国传播思想及理论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深入研究礼文化,对确立中国传播研究主体意识、建设中国特色的传播理论起着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克服目前传播学研究中出现的视野狭窄、方法单一、思维片面等现象。  相似文献   

16.
郭萍 《传媒》2016,(24):77-78
传统文化是文化创作的源泉,是国家特色和民族凝聚力的象征,需要传承和弘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大众传媒成为当今社会最主要的文化传播形式,肩负着传统文化传播的使命和责任.大众传媒在传播传统文化时,需要在保证质量、扬长避短的基础上,充分掌握宣传艺术,达到雅俗共赏的宣传效果;也应打造精品文化品牌形象,塑造视觉效应,使其更加广泛和高效地传播,让更多的人接受和喜爱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档案这一最原生态的信息载体探讨了档案文化传播与区域文化软实力的关系问题;从政策、法律、文化和传播学要素等多个维度,论述了档案文化传播视域下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8.
作为乡村文化传播创新的乡村文化振兴,存在着传播主体流失等问题,以江苏省A古镇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培养乡土文化传承与传播人才,创新乡村文化的传播方式;利用新媒介拓展乡村文化传播空间,建立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充分发挥基层文化单位支持和引导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宣传工作;打造乡村特色文化传播;以及提高乡村日常工作的媒体入驻率等,作为乡村文化振兴路径的可行性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19.
袁菲 《采.写.编》2021,(5):113-114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促使网络文化传播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此背景下,网络文化传播主体需要及时调整自身传播策略,抓住全媒体时代为网络文化传播工作带来的机遇.本文在对网络文化及其传播特点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全媒体时代网络文化传播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期能够促使网络文化传播工作更好地适应全媒体时代,使网络文化传播成效得以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国内外蒙古族新闻传播与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作了综述。总体来看,蒙古族新闻传播史研究成果最多,其次是蒙古族新闻传播业务研究。大众传播与蒙古族社会变迁和文化传播研究起步比较晚,研究成果不太多,是这一研究领域最薄弱的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