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严仲连 《教育科学》2007,23(1):36-40
基于事件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儿童参与的事件,这种课程观点强调课程实施过程中个体相互间的情感、不可重复与过程性。事件不是对活动的悖离而是对活动的深化与超越,事件课程观以现象学、后现代理论以及解放理性作为理论基础,它关注儿童的生活,强调教师与儿童的主体性参与。  相似文献   

2.
幼儿园课程就是不同的事件。课程事件是幼儿园课程的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课程事件能整合所有的要求,能让幼儿得到“幼儿教育所追求的价值”,它是一种整合课程,它具有与儿童生活相联系的特点,它来自于儿童的生活,它同时是生活的课程。它具有预成与生成的特点。传统的课程观悖离了人的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幼儿园课程就是不同的事件。课程事件是幼儿园课程的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课程事件能整合所有的要求,能让幼儿得到“幼儿教育所追求的价值”,它是一种整合课程,它具有与儿童生活相联系的特点,它来自于儿童的生活。它同时是生活的课程。它具有预成与生成的特点。传统的课程观悖离了人的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方案课程是由教师引导、儿童围绕某个主题或任务展开探索性学习的课程形式,是过程模式课程的实践形态.过程模式课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批判泰勒目标模式弊端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体现了非线性、建构性的思维方式.它强调课程应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师生不断建构意义的生成过程;课程既依据一定的内容、计划而展开,具有相对的确定性,又关注在课堂情境中师生共同解说并开发新的教育内容,及时建构经验,使课程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疑问性、启发性和不确定性.方案课程以过程为中心,立足于儿童的生活和兴趣,倡导教育应当引导人去探索知识,变得更自由、更有创造力,应当培养个性与群性、知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5.
课程事件观认为,课程是指在某种具体情境下,让儿童作为主要参与者对人类生活进行的某种"复演"、表演。课程事件的进程起于情境、表现于过程解决、结束于反思与总结。课程事件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拓展了课程实施的资源,使多元的课程价值得到实现,使课程实施成为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师展现教学智慧的过程。课程事件同时也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课程,体现了“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理念,关注并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成长的需求。所以,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但就当前课堂教学出现的理念不明、体验不深、流程不畅等弊端,笔者对此提出了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品德懒惰生活课程是一门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课程.体现了“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理念。关注并利用儿童的生活绝对值,反映了儿童的需求,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征。针对当前品德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如重知识轻能力,重民主轻主体。重课上轻课下.重讲解轻体验等,现结合本人对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理解与实践.提出如下课程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8.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与具有统一编制教材的学科课程形态具有很大的不同。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抓住回归儿童生活的课程资源开发这一关键,积极进行尝试: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来源;引导小学生既做课程资源消费者,又当课程资源开发者;组织活动要使学生回归生活、了解与热爱生活;综合实践要关注过程、强化参与和体验。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综合性的显性德育课程。它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拓展和深化儿童生活经验为目的,具有强烈的生活性。课程基本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不局限于课堂,而是体现为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0.
电子游戏是课程资源之一,因为游戏是生活——客观生活、虚拟生活、主观生活,是文化艺术,它理当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它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对学习动因的引发、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及信息素养的培养都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体现在电子游戏与校本课程的整合中。实践可采用寓教于戏、寓学于戏、尝试于戏、交互于戏四种途径与方法来开发与整合,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应突出“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1.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是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也是儿童艺术学习的重要途径。儿童艺术课程不能脱离儿童的生活而独立存在,艺术课程必须生活化。新课程背景下儿童艺术课程生活化的途径是:建构源于儿童生活的艺术课程目标,采择贴近儿童生活的艺术课程内容,选择围绕儿童生活的人文主题组织艺术课程内容,实施引导儿童生活的艺术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12.
杜威课程观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课程开发的向度、课程形态观、课程评价的价值标准三方面对杜威的课程观进行论述,分析和借鉴杜威的课程观,将对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所启发:课程开发和设计应考虑儿童的主体性;课程内容应反映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目标应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需要,并建构可能生活。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基本事实与价值的把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可以定义为"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与活动等多种途径,陶冶儿童性灵,使之形成良好的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与品德及行为能力,成长为完整健康之人的教育过程".这种领域的教育具有常识性、道德性、生活性与人文性等课程性质,与其他教育领域相辅相成,并为其他领域提供方向与价值的指引.实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一样,都要求教育者建立整体教育、整合教育的观念.  相似文献   

14.
和预设课程相比较.生成课程由教师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设计,目标在活动中形成.课程内容也更富有弹性.课程评价也更趋向于多元化。生成课程需要教师适时的对孩子进行引导,提升孩子的思维.促进孩子的个性发展。在目前中国的教育实践中.对教师来说,该做的是如何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幼儿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决定了幼儿园课程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因此,幼儿园课程只有生活化,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我园在实施课程生活化的实践探索中,总结出了几点课程与生活有效整合的经验,即创设生活化的环境;重视幼儿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让幼儿在生活中自主探究发现;锻炼幼儿掌握生活技能;在社区中拓展生活视野;培养幼儿亲自然、亲社会的人文情感。  相似文献   

16.
审视知识学习和人的精神生命生长的关系,有利于我们勇于改革繁杂课程,实行“小立课程、大作功夫”,从而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实现课程的真正变革。“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可能性来源于儿童拥有学习的天性,潜能和先天的学习框架,以及所谓悟感。只要依靠了儿童的悟感机制,就可以借助不完善的信息,去把握事物本体。这不仅仅可以节省教育者的行为能量,更给了学生自己发展自己的空间,使教育省力高效。课程的庞大,其实是没有把课程同人的本体——一个无限丰富、不断生长和跃动的生命联系起来,没有把知识的获得和人格的完善视为人的精神生命的拓展。  相似文献   

17.
儿童生活观是对儿童生活的认识和态度。教育是在儿童生活中并且是为了儿童生活而展开的一种人类活动。教育者的儿童生活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在学校的生活状况。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生活意义,那么树立与之相适应的当代儿童生活观就十分必要了。儿童生活观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当代儿童生活观的主要内涵包括:对当代儿童生活的界定;当代儿童生活与儿童自身发展及教育的意义关系;儿童完整生活的内容;儿童生活的一般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课程观中,课程是一个静态、封闭的实体。它引发出课堂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重模仿轻创造、重接受轻发现、重统一轻差异等一系列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课程观,必须首先对其深层的哲学基础进行置换,也就是实现从认识论哲学向过程哲学的转向。在过程哲学视野中,课程是一种过程性的存在。强调课程目标的发展性与生成性、追求课程结构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倡导课程资源的“生活化”与“事件化”、坚持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是过程课程观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