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张斌 《现代语文》2006,(3):51-52
生和死是生命形态的一体两面,对死亡的不同理解,形成不同的生命观念。而生命观念的不同又决定了对不同死亡方式的选择,所以自死窥生、就死论生更能洞察生命的蕴奥,本正是在这个层面上以郭沫若学创作中的死亡意识为切入点,探究他对生命价值和理想生命形态的探索与愿望。从郭沫若早期的诗歌《寻死》、《夜哭》、《死的诱惑》等作品开始,一直到三、四十年代的历史剧,死亡作为一种神秘的意象被反复吟咏。这种现象绝非偶然,它反映了作家的一种审美选择:即在对死亡的审美观照中表达作家对生命蕴奥的探索以及对理想生命形态的构想与追求。本拟以“五四”时期的诗歌与三、四十年代的历史剧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他对死亡由直觉感悟到哲学思考的发展过程及其化蕴涵。  相似文献   

2.
劳伦斯作为20世纪英国出色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传世之诗。诗人一生致力于原始生命之源的觅寻、人的自然本性的回归、非理性的直觉、本能的肯定和对死亡的赞扬,这与深层生态学强调的自然万物有着存在的内在价值的思想不谋而合。与传统诗歌用绿色传达生态思想不同,劳伦斯从独特的视角,运用他钟情的黑色来表征其诗歌中蕴含的丰富的、深厚的、具有前瞻性的自然生态思想。文章从万物本源、自然生命意识和生态死亡三个方面对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进行分析,以期改变和重塑世人对自然黑色的传统看法,引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为数不多的几篇表现男女性爱,关注生命现象的生命小说,将自身作为生命“标本”予以剖析,现身说法,展示生命本真面目,透视生命奥秘,从中不仅表现了这位“五四”先行的坦荡胸怀,开放心态及科学求真精神,而且还显示了郭沫若对男女性爱与人类明的关注与思考。此外,由于郭沫若最先在中国小说中从自然人性角度探讨男女性爱和生命现象,从而使其生命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还具有开风气的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在其早期诗歌中对死亡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在一部分诗歌中,她希望死亡能使童年的幸福生活凝固而成为永恒;而在另一部分诗歌中她则希望通过死亡来摆脱尘世的痛苦与烦恼,从而获得永久的平静.无论她对死亡持接受还是对抗的态度,都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爱与珍视.  相似文献   

5.
人们的生命观念,最原始的来自对生命本身的性质的认识,尤其在生命应有价值的理解与判断上。人们对于生命的思想、态度更多地呈现出自然、本能的色彩。中国古代诗歌中有少量诗歌表现了这种原始的对生命本根的追求,而多数诗歌展现了由自然启示而来的宇宙生命或生命的价值。人们透过自然生命的形色,寻求高于本根的价值所在,而使精神有所安顿。关于生命意蕴的思索,由自然生命之情的本根意蕴,上升到精神价值之理的理性思考,最后人们得出实践生命意蕴的超越之情。  相似文献   

6.
艾米莉·狄金森是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她一生归隐幽居,却为后人留下了近1800首别具一格、内容丰富的诗歌。文章通过分析狄金森的代表性诗歌,考察她对生活、友爱、自然、上帝、死亡和永恒等问题的深刻思考,以期窥视这位女诗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阐明了她是一个勇敢执着、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  相似文献   

7.
李贺的诗歌中体现出了其对生命意义的积极的关照,以及面对死亡所产生的忧病畏死,向往仙界,追求享乐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8.
穆旦是中国现代诗最杰出的诗人 ,其诗的力度、深度与强度抵达了空前的水准 ,考察穆旦诗歌中呈现的对“死亡”的思考方式和心态嬗变 ,可以勾画出穆旦在面对“死亡”与“生命”、“战争”、“宗教”等重大命题时的复杂心灵地图 ,捕捉穆旦在诗歌中所开拓的广阔经验领域和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作为一代文学大师,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也发表了大量的诗论。他主张诗歌的本质专在抒情,诗歌要重视音乐性,新诗要打破一切形式束缚,新诗和旧诗应同时并存,写诗贵在自然流露以及写诗并不神秘等等。这些内容,构成了郭沫若诗歌美学的主干,在我国现代诗坛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诗歌日益边缘化的今天,诗人王钻清从江汉平原到南海之滨、从欧洲到美洲、从行者到思者、从出发到回归,以自身的生命体验坚守着诗歌这块阵地。对生命本质的诗性拷问、对自然发自内心的诗意热爱、对日常生活的个人诗思构成了王钻清的诗歌。而本文试图通过简析诗人创作诗歌的内在情感与思考,以此来探究"诗体游记"这种诗歌形式及诗学实践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诗歌日益边缘化的今天,诗人王钻清从江汉平原到南海之滨、从欧洲到美洲、从行者到思者、从出发到回归,以自身的生命体验坚守着诗歌这块阵地。对生命本质的诗性拷问、对自然发自内心的诗意热爱、对日常生活的个人诗思构成了王钻清的诗歌。而本文试图通过简析诗人创作诗歌的内在情感与思考,以此来探究"诗体游记"这种诗歌形式及诗学实践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夏季是美国诗人狄金森最为钟爱的季节,在其诗歌中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蕴含了作者对生命、死亡、爱情等主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初级中学实验课文第五册的《太阳礼赞》,选自郭沫若的著名诗集《女神》,这首诗最鲜明地体现了郭沫若前期诗歌的雄浑豪放的特色。这首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宏伟、壮丽、炽热。经过诗人的艺术创造,自然形象与诗人主体血肉交融,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  相似文献   

14.
张承源的诗歌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通过对边地民族从物态到精神的关的探寻与表现,体现出的是诗人对于自然、生命乃至全人类的思考,具有震撼心灵的穿透力与净化心灵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15.
建安诗人在社会现实的熏陶中,以诗歌的哀悯死亡打破了诗歌重生轻死的传统,却又以对生命的依恋表现出对诗歌乐生风格的继承。这种矛盾的现象体现了建安诗人生活与人格的两个方面,形成建安诗歌自具的文化品格。而诗人在其中或者以诗歌为情绪消解的方式,或者以诗歌为生存的方式,以前者调和心境,释放优郁情怀;以后者自尊自足,完成生命的自然运动  相似文献   

16.
廖新丽  陈燕 《海外英语》2011,(12):243-244
具有超前环保意识的劳伦斯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自己对人与非人类生物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其自然诗歌中体现了一切生命皆平等,一切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有时低级动物甚至具有比人类更高尚的品质。不管人类的好恶,人类无权剥夺其它物种的生存权利的生态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与海子分别是20世纪20、80年代中国诗歌创作中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通过对郭沫若与海子诗歌创作特色的比较,展示了浪漫主义在中国现当代的发展以及诗人对现当代诗歌繁荣的影响与推动。  相似文献   

18.
时间意识与生命意识在汉魏六朝诗歌中得到了相对集中的表现。人生如寄的悲哀、季节流易的敏感、历史变迁的观照,化作诗人们对提高生命浓度的渴望、对延长生命跨度的追求以及对生命与自然关系的参悟。这一切使得汉魏六朝诗歌具有了永恒的魅力并在诗歌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爱伦·坡的诗歌蕴含着对书写与死亡之关联的文化沉思,他将死亡的场景予以寓言化。这种哲学视界的解读呈现了隐含在爱伦·坡的诗歌中的一个深刻悖论,他一手呈现了令人恶心的死亡景观,另一手又指引着追寻虚灵真实的希望。他对生命的形而上思考,就升华在这个悖论所标示的两个世界之间。  相似文献   

20.
一、设计思想 学生对个体生命从出生、成长到死亡的自然历程认识不清,生命质量不高,生命无价值无意义,甚至自杀、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命的存在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因此,在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尤其是死亡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死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命历程的自然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同时,通过思考“死”来反观“生”,理解“生”与“死”的关系,从而实现海德格尔所说的“向死而生”,达到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