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卡森·麦卡勒斯的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所关注的是“我们在真实世界中明显视而不见的东西”,即始终萦绕现代社会的孤独形态。她认为,现代文明中“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卡森式的孤独主题之所以备受作者及现代人关注,这其中既有卡森个人创作及情感经历的影响,也有更为复杂的社会原因使然。  相似文献   

2.
卡森·麦卡勒斯(1917-1967)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作为一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麦卡勒斯高度关注人类生存境况。她的首部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1940)就突出地表现了这一主题。本文从萨特存在主义出发旨在探讨《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人物米克面临生存困境时的自由选择。在南方淑女为规范形象的社会压力下,米克的男性性情与女性身体之间的冲突使她备受折磨。最终她选择模仿传统妇女形象。通过描写米克的挣扎、痛苦,麦卡勒斯成功地激起大众对处于父权制文化下女性生存困境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凌霞 《考试周刊》2011,(9):20-21
卡森·麦卡勒斯是美国文学史上极具才华的女作家。她在二十三岁时创作并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便引起了国内外评论界的广泛关注。评论家从多种角度解读此部小说,包括它的多重主题、宗教色彩、创作技巧、社会意义等。对这部作品的女性主义研究也非常盛行。批评方法的多样性与切入角度的多元化凸显了小说自身的包容性。然而,大多数评论家意在强调对作品的内容的探讨而忽略了研究帮助表达作品意义的形式,譬如叙事技巧。本文利用热奈特和里门—柯南的叙事理论对《心是孤独的猎手》进行了重新解读,试图向读者揭示作者如何从叙事视角这方面来深化文章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袁群  卢怡 《考试周刊》2009,(25):25-26
卡森·麦卡勒斯由于其特殊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个性,一生都处在生死边缘和孤独纠缠之中。一方面,孤独的意念挥之不去,另一方面,她又与这种意念不懈地抗争。其成名作《心是孤独的猎手》通过透视心灵来反映社会是作品最大的亮色。对精神隔绝心理和孤独心理的思考成为该作品的重要主题。同时作者也力图通过创作探寻到其存在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小说的三个主要人物辛格、米克和比夫的分析入手,解读麦卡勒斯式的孤独。哑巴辛格的瓤独源自于他走不出年少时的阴影,最终选择自杀;而男孩子气的女孩米克的孤独在于其对青春期成长过程的不适应:咖啡馆的比夫与孤独斗争的方式是努力实现自我与身份的一致。  相似文献   

6.
<心是孤独的猎手>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主要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成名作,正如其标题所示,小说充分揭露了现代人所面临的精神危机 - 孤独.孤独几乎是任何时代作家都曾不遗余力描写的主题,但是卡森·麦卡勒斯的描写却独树一帜,更为深刻.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融合了音乐中的概念,整个故事的结构安排犹如一支文字谱写的赋格曲,这种独特的赋格曲式的叙述结构更进一步深化了孤独这一主题,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小说的成功.  相似文献   

7.
《太原大学学报》2017,(5):67-71
在新历史主义视角下对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进行解读,探究小说中体现的"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揭示话语之间的"颠覆"和"遏制"权力模式。"假小子"的反抗,是对"南方淑女"传统的颠覆和挑战,"假小子"的回归,是颠覆性元素被社会主流话语收编的过程。麦卡勒斯通过少女米克的经历,以"性别模糊"对摆脱南方淑女传统进行尝试,既是强烈指责美国南方霸权文化对个体自由扼杀,也体现出作家对南方女性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高秀 《海外英语》2020,(7):178-179
犹太人在《心是孤独的猎手》不时被涉及.主人公,即聋哑人辛格的犹太人身份借在白人社会身为被压迫者的黑人医生科普兰之口在最后被专门点明;这一安排并非麦卡勒斯随意为之,而是对现实中的作者自身经历的文学反映,是以辛格为代表的种族悲歌,通过边缘视角揭示以辛格受压迫者的形象是如何被常人对辛格的崇拜这一假象掩盖的来揭露受欧洲影响、蔓延至美国的反犹主义及美国种族平等虚伪面纱下的种族歧视.  相似文献   

9.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美国重要的南方作家之一,处女作《心是孤独的猎手》(1947)一发表就立即震惊美国文坛。双性同体的性格是她笔下人物的一个最突出的共同点。但是现有的双性同体解读容易最后落入探寻作者生平和性格特点的窠臼中,故而忽视了麦卡勒斯文学创作的初衷。如果运用哈贝马斯的性别交往理论来解读麦卡勒斯的双性同体,就不难发现麦式双性同体的创造性:它是矛盾的,不确定的,流动的,富有变化的。  相似文献   

10.
正故事梗概故事发生在2025年。西奥多·托姆布里是一位信件撰写人,心思细腻而深邃,能写出最感人肺腑的信件。他刚结束与妻子凯瑟琳的婚姻,还没走出心碎的阴影。一次偶然机会,让他接触到最新的人工智能系统OS1,它的化身萨曼莎拥有迷人的声线,温柔体贴而又幽默风趣。西奥多与萨曼莎很快发现他们如此的投缘,而且存在双向的需求与欲望,人机友谊最终发展成为一段不被世俗理解的奇异爱情……有些人轻飘飘地走进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相处却沉重得出乎意料,而离开却又是那么猝不及防,孤独的人往往爱得最深。《她》犹如一首浅吟低唱的情诗,温情脉脉却又不乏深刻。它向内挖掘,通过塑造一个敏感、孤独且自私的普通人,展现了都市人所面临的精神危机。实际上,从来不是科技改变人的生活,而是人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内心改变了世界与生活方式。爱,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1.
从对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的文本分析入手,通过对人物之间轮辐结构和上帝形象的分析,试图找出这种结构本身的虚空与人物的信仰危机之间的联系。讨论得出位于中轴位置的辛格,实际代表了沉默的上帝,并认为20世纪宗教信仰根基的动摇,轮辐最终只是虚空,不能带动人类历史车轮的转动,走向生活的和谐与安详。最后回归到作品题目所表达的追逐的徒劳。  相似文献   

12.
《心是孤独的猎者》是卡森.麦卡勒斯的名著之一。通过对一个有很多悲微小人物的小镇的描写,麦卡勒斯表现了现代社会中的人的精神孤独感。而其时缓时急、时快时慢的独特叙事方式节奏更体现出其小说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文坛上一位重要而卓越的南方作家,她的作品通过对南方小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描写,揭露了人和人之间无法平等交流的"精神隔绝",爱无法在爱者和被爱者之间循环流通,往往只是单向所指。基于此,孤独是人类无法逃避的命运。本文通过对《心是孤独的猎手》和《伤心咖啡馆之歌》的解读,分析麦卡勒斯作品中"精神隔绝"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任玲 《现代语文》2002,(9):6-7,33
诸多文章常常误把孤单倾吐成孤独,然而它不是。似乎只有久久地体验过孤单与孤独不同的人,才能深悟二者的真谛。孤单是个人独处的一种“生态”形式,就人而言,它是物质的即身体的,它的最高的精神活动,大抵止于思念。游子在外,远离故土,离别家人,其状态便是典型的孤单,有如离群的孤雁。想想当年告别都市,独在异乡的插队生涯,几乎每一个知青,都会有孤单的彻骨之感。原有的市井生活被隔断了,原来熟悉的一切消失了,身份改变了,环境陌生,语言陌生,生活习俗陌生,人也陌生,连自己也成了乡间的陌生的“异类”。理想在哪儿,抱负在哪儿,情调在哪儿,书籍在哪儿?于是孤单所固有的茫然感、无着落感、飘浮惑、凄凉感、寂寞惑,唐诗宋词里的落魄感、恐惧感、涉小感、虚无感便一一涌来,有如在黑夜中,举目无光。这是人远离同类、运离人群、无所依托的被抛弃被疏离被伤害的寒冷,从人性之根那儿升起的寒冷。而当我们说尼采孤独、鲁迅孤独、棱罗孤独,就已经不是孤单了。它们不同质。  相似文献   

15.
我今年9岁,个子高高的。我长着一双大大的眼睛.眼珠乌黑乌黑的.像两颗黑珍珠。  相似文献   

16.
心地澄明,不为物转。我们为什么那么热爱喧嚣,那么陶醉于瞬间的刺激?为什么那么喜欢咖啡的悠闲,那么迷恋与自然一体的旅游?明白了,我们的内心孤独。它藏得很深,左右我们的行为,又无法察觉。我们把孤独看做是我的对立,我们在逃避、在掩饰,用生活的喧嚣欺骗自己。其实孤独本来就是我们内心的一部分,接受自己,就要正视孤独,在孤独中享受久违的宁谧和安详,给心放个假,做一次最真实的自己。  相似文献   

17.
陈飞鹏 《考试周刊》2014,(66):15-15
《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巨著,虽然加西亚·马尔克斯已经永远离开我们,但他给我们留下了《百年孤独》,这部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是当代文学的瑰宝,是拉丁美洲人民的骄傲,还是马尔克斯对整个民族的思考。孤独是《百年孤独》的主题。本文着重研究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奥德里亚诺·布莱迪恩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孤独人物,从他们的经历看作者要表达的孤独情节。  相似文献   

18.
《黑暗的心》的象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征性是康拉德小说中的重要艺术特征。在他的代表作《黑暗的心》中,这种象征性主要体现在光线、环境和人物三个方面。这些象征与故事情节的巧妙结合,使小说的“追寻”主题呈现出一种诗意化的效果,并完成了殖民或“明”的自我审判,同时折射出康拉德对人类前途的迷茫和困惑。  相似文献   

19.
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部奇书。作品的孤独精神是拉美愚昧落后、与世隔绝的社会境况和精神状态的象征,它意味着停滞与倒退,放弃与消遁。文章旨在探讨“孤独”的深层含义及其对历史与现实的借鉴意义。人类要生存,国家民族要进步和发展,都必须战胜“孤独”,团结协作,广泛交流,增进了解,共同提高。在这方面,《百年孤独》以新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奇妙而独特的参照范本。  相似文献   

20.
V.S奈保尔是当代后殖民文学的重要作家。《孤独的人》是其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自由国度》中的一部短篇小说。作品通过主人公的叙述展示了印度移民以及非裔美国人在美国的生存状况,同时也反映了前殖民地人民与西方文化的格格不入,孤独的心境和边缘人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