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选录 一、导入 甜甜的一杯春酒,既是节日的珍品,又是母亲的骄傲,更是美好生活的回忆,让我们一起走近<春酒>,来品尝琦君为我们酿造的美文吧. 二、检查预习 师: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在大屏幕上出示作者简介).  相似文献   

2.
[教材分析]<春酒>一课所在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皆反映了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春酒>一文,文字浅显,但意蕴深厚.作者用纯真细腻的笔触,回顾了故乡浓郁的风土人情,营造了一种温馨的节日氛围,充满了对童年、母亲、故乡真挚而深厚的怀念.  相似文献   

3.
台湾作家琦君的《春酒》,追述农村既往的年俗、回忆儿时新年的趣事、遥想故乡已逝的欢乐——抒写一种消逝了的风俗、曾经有过的童趣、不会再来的幸福——陈年的“春酒”,如今已然变得苦涩。编者说: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这是不错的。又说: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今天来饮这杯“春酒”,其实是“陶醉”不起来的了。如今已是年俗不再、趣事已往、欢乐不来!——“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的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年俗、趣事、欢乐,其实都…  相似文献   

4.
<正>《春酒》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9课的内容,此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所作,作者虽然移居台湾,但念念不忘的是家乡的风土人情,是家乡的新年、喝春酒、吃会酒,作者以"春酒"为主线,回忆了自己童年在故乡的种种美好经历。她曾经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怀旧"不仅仅是怀念旧人、旧事、旧景,更是怀念故乡,以此来抒发自己远离故土的浓浓的乡愁。因此,将本文的主题定位于"思乡"是解读和教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民俗文化,自古有之,早在两千多年前儒家著作<礼记·淄衣>中就有民俗的记载:"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的宝库.所以,对农村初中思品课教学而言,民俗文化教育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始终与民族文化相伴随。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民俗,实际上是指该民族或该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任何发达的或发展中的民族或群体,都毫无例外地生活在一定的民俗中。学习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可以加深对我们民族的了解和感情。本单元以介绍民风民俗为主题,选编了五篇文章:《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吆喝》《春酒》《俗世奇人》。这些文章,内容各不相同,但  相似文献   

7.
<正>备课:走向文本的全息阅读《春酒》是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散文。作者琦君。课文讲述了跟春酒有关的一系列故事,表达了作者浓浓的乡愁。当像普通读者一样反复阅读文本时,我至少有三个发现:一、春酒的结构:毫无征兆的时空轮转  相似文献   

8.
教学选录 一、导入 甜甜的一杯春酒,既是节日的珍品,又是母亲的骄傲,更是美好生活的回忆,让我们一起走近《春酒》,来品尝琦君为我们酿造的美文吧。  相似文献   

9.
异化民俗下的人性悲歌--解读《边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文化的描写在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沈从文的<边城>不仅仅被看作是一曲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爱情颂歌,它更是湘西本土"巫鬼文化"在外来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一曲异化民俗下的人性悲歌.  相似文献   

10.
李宏娟 《现代语文》2005,(12):99-99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在这首现代诗的教学中,我没有按照单元教学的重点"领会诗中的情感"来处理教材,因为这首诗明白易懂,情感鲜明.于是我进行了别具-格的教学:"同学们都知道西方文学的源头是<圣经>,而我国文学的源头是<诗经>.那么<雨巷>与<诗经>有没有联系呢?大家好好回忆过去学习的课文,再来回答."我在黑板上写下"继承与创新"五个大字,要求学生在诵读诗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的感触体会.  相似文献   

11.
民俗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存在,文学是表现人类生活的一种方式.<小鲍庄>中通过对社会组织民俗、物质生产民俗、婚丧习俗等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描写让人们对处于特定历史时期人的生存状态有了深入的了解,从而对人性产生更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一、教材分析 <我们长大了>是北师大版第二册第十五单元语文天地中的一项口语交际练习.本项练习是在第十五单元的主题"长大"的基础上设立的.这项练习重在让学生回忆、总结自己的进步,结合生活实际,体会"长大"的真正含义是变得"懂事"了,即能够体谅人、关心人.综合对教材的理解分析,以及<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本节课教学目标可定为:  相似文献   

13.
<嘹歌>是中国最长的民间抒情长歌,是壮族的民间文化瑰宝.文章探索了<嘹歌>的采录翻译史和研究史,评介了诸家的论点.与彝族、傈僳族、侗族的民间抒情长诗,壮族的<达稳之歌>、<特华之歌>等抒情长诗相比较,论证<嘹歌>的抒情长诗特点,批评了"叙事长诗说"、"史诗说"、"文人之作流入民间说".论证<嘹歌>之抢救与田野考察民间传唱<嘹歌>的民俗环境和民俗文化特点.探索壮语民歌汉译的"信、达、雅"和"达意传神"、"保持原民歌的诗意"等主张.  相似文献   

14.
<桂花雨>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家乡的怀念.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关于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这样的教学建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相似文献   

15.
教材分析: <屋内旅行记>是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文章.该单元的文化主题是"走进书的乐同":<晨读>描述了关于童年读书生活的深刻印象;<布勒门的音乐家>和<木偶奇遇记>是外国童话经典作品及节选;<空城计>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节选;而<屋内旅行记>则是苏联作家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的序言.在"阅读链接"中还涉及到了<三毛流浪记>等漫画作品.目的是引领学生喜欢读书,读好书,亲近经典作品,并初步了解一些相关的作家的信息,对作品及作家产生亲近感.  相似文献   

16.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的专题<荷>中选有"咏荷诗歌五首",其中有一首署名苏轼的诗<莲>:"城中担上卖莲房,未抵西湖泛野航.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笔者在编写"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助学手册"的书稿过程中,为了弄清楚该诗的确切意思,对它作了一番查究,发现这首诗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失误:一、诗的作者不是苏轼,原来的题目也不是<莲>;二、首句中的"卖"在原诗中作"买";三、对"抵"等词语的注释及诗句的理解是错误的;四、诗意的解说偏离了原诗的主旨.  相似文献   

17.
<正>与琦君邂逅,是在一杯醇香的春酒里。当我用双手捧起这杯酒,酒香氤氲,我醉了——醉在浓浓的母爱里,醉在醇醇的乡情里,醉在甜甜的童年里。母爱是杯陈年的酒每逢春节,空气里仿佛弥漫着淡淡的酒香与药香,翕入鼻翼,"让人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此时,母亲得意的神态、上扬的嘴角、慈爱的面容,总会和着这甜美的八宝酒香,  相似文献   

18.
彝族史诗<梅葛>是纪实性的创世史诗,是彝族毕摩口传的经典,它的展演和传承都与其特定的民俗文化密切相关.作为口传的纪实性创世史诗,它的活态性就表现在它始终与当地彝族的生产生活习俗融合在一起.它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地把彝族人民的知识经验累积其中,同时,又在各种重要的民俗活动场合来反复展演,以其神圣的权威性来强化习俗的规范性,从而维护族群共同的权益,使社会生活得以正常运行,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彝族史诗<梅葛>流传地区,无论其生产生活民俗还是岁时节日及民间信仰,都具有浓郁的原始宗教的氛围,都是<梅葛>不同内容的民俗文化场.  相似文献   

19.
<正>《春酒》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写喝春酒、喝会酒、自酿酒几件事,展现了故乡的风俗美、人情美,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现借《春酒》教学设计,谈谈我的课堂教学思路。一、情境导入,活色生香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必须在导入方式的设计上下功夫。本文是一个思乡名篇。在课前3分钟播放满文军的《望乡》,整个教室回荡着至诚的心灵呼唤。通过乐曲,可以调动情绪,激发情感,为学习奠定感情基调。  相似文献   

20.
<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说明为:"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美好的向往,也会有小小的烦恼。这个单元的文章,或记录作者成长的足迹,或展示他人成长的历程,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感情,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一、案例简介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本单元的所有课文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