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宪法修改程序是宪法修改制度的重要方面,对规范宪法修改、维护宪法的稳定性、保障宪法的权威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现今的宪法修改程序却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与我们的宪政精神也相去甚远。本文针对我国宪法修改程序的问题与不足,基于宪政的视角,结合宪政的法治、民主、人权这三大要义对其进行分析,进而作出宪政环境下我国宪法修改程序的思考设计。  相似文献   

2.
分析近代中国宪政失败的原因,并从中得出启示,对于我们今天的宪政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宪政理想的实现决不在于一部宪法的制定,而在于对宪政精神实质的准确把握,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宪政意识的增强和契约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宪法惯例是宪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国宪政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因符合宪政精神、实际操作需要及某些优良政治传统而被公众接受和认可,成为重要的不成文宪法规范,主要起着补充和完善成文宪法的作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中,研究和发展社会主义宪法惯例能促进宪政实践,及时适应时代变化,丰富和发展宪政内容,完善宪政运作机制,培育民众的宪政精神,对实现真正的中国宪政有着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二十世纪的联省自治运动中,福建继湖南、浙江等省之后颁布了省宪法.福建省宪法结构合理,内容全面,体现了相当高的制宪水平,也承载了宪法应有的妥协、中庸精神.省宪法以其本身的成熟推动了我国近代的法制进程,对我国的宪政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中国近代宪政运动的回顾和评论,对近代宪政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制需求、民众信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归纳出近代宪政失败的原因所在,以史为鉴,提出了建设当今民主宪政的措施和建议,从而树立宪法至上权威,使国家真正实现法治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在宪法层面,税收是一个关于国家和人民之间在财产权利方面的问题.国家直接从公民私有财产中抽取一部分作为国家财政的税收具有强制性,不得不加以宪法约束,近代资产阶级的宪政实践也是直接从税收立宪开始的.税收是宪政的经济动因,税收奠定了宪政的物质基础,而宪法为税收提供了合法依据,税收立法必须以宪法为指导,遵循宪法的人民主权精神.  相似文献   

7.
宪政文明是现代社会政治文明的精神要义,反映了政治文明的现代化程度。宪政文明的发展是一项浩大的社会综合工程,不仅仅停留在器物与制度这些外部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要依赖于宪政观念在全社会的普遍确立,养成一种当然的宪政思维习惯和意识风格。这种宪政思维不能从实在法的内部去寻找,而应当将眼光投向宪政文明的人性基础、伦理精神以及自然法则等领域,探寻宪法文明所蕴含的普遍安全、利益刚性、权利先在等理念。  相似文献   

8.
人们已经意识到发展法治、建设宪政国家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性。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中国宪法知识与西方宪法知识存在着不同,突出表现为宪法内涵和基本精神的不同。运用知识传递中的“语境”和“前见”理论,考察西方文化中的宪法知识在中国近代语境中是如何被传统文化解读并重构,这从一个侧面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是一个民族民主革命风云激荡的时代。作为中国革命的历史成果,1954年宪法是对近代中国宪法问题和宪政运动历史经验的总结,体现了对未来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发展思路,也是中国当代民主法制建设的良好开端。它标志着近代以来的中国宪法和宪政理论发生了重大转折,即以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为指导的当代宪法代替了在中国未能成长起来的西方移植性宪法。同时,1954年宪法在经济制度和政治基础两个方面所具有的过渡性特点也预示了这部宪法本身的不稳定性,昭示着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为确认和保护他们的利益,与其之前的各派军阀一样,又祭起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旗号,照例进行了一些点缀性的法制变革.<中华民国宪法>就是我国这一时期军阀文化精神的产物和集中体现.这些都从根本上阻碍了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发展,导致近代中国宪政运动一波三折.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宪政实践中,国家权力应在依宪运行的同时,切实体现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走向人本化的权力运作。  相似文献   

12.
如果以广角远景镜头观察中国历史,尽管传统中国并没有出现成文的宪法文件,但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当中并不缺乏宪政的因素,这些因素在中国古代的政治运行当中发挥着根本法性质的作用。根据文化遗传学的观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当中的宪政基因长期以潜在的形式传递而没能生长成宪政的制度,其根本症结在于恶劣的生态环境,而不是在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自身。  相似文献   

13.
西部开发是一项推进式的发展举措,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有法治作为保障,其中宪法的作用首当其冲,然而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宪法对西部开发的支持体现在三个方面:宪政基础引导和保障西部开发顺利进行;宪法的共和精神给西部开发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保障;西部开发所带来的利益格局的调整必须得到宪法的明确支持。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时期报刊对实业振兴和政治立宪的关系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主要存在着两派观点。一派认为,中国要建立宪政制度,先要振兴中国的实业,实业是建立宪政的基础。另一派则认为,宪政是中国振兴实业的前提条件。只有实行宪政,建立起国会,责任内阁,制订宪法,中国才能最终达到振兴实业的目的。振兴实业和政治立宪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发展经济与政治民主化的关系。争论实际上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两难处境。  相似文献   

15.
宪政建设的必要性要求我们对我国宪政建设的前提假设作一番检讨,研究宪政问题要以一种温和的、适度怀疑的、实用主义态度.我国百年宪政史的目的在于“富强”,从这种研究态度出发,那么我国目前宪政建设急需的就是宪法司法化.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说:“宪法,国家之构成法,亦即人民权利之保障书。”换言之,孙中山认为:宪法的内容和意义,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之构成法”;二是“人民权利之保障书”。本试图以“九权立宪”为题,分述孙中山九权立宪思想形成的过程,主要内容和价值探析等三个部分,阐述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的精神遗产,以便为我们今天的民主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深入,在宪法实施过程中迫切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宪法学有机结合的桥梁,以增强宪法学理论的科学性和彻底性;克服宪法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顽疾,摆脱有宪法而无宪政的困顿局面.至今我国尚未建立起宪法哲学学科体系,因此,建立该体系是实践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科学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拥有一部完备的宪法,并不意味着必然会实现宪政。宪法效力的阙如,是没有宪政的表征,同时也是宪政发展的障碍。中国宪政之所以难以实现的原因,主要包括文化背景和制度因素两个方面。促成文化观念上的转变和进行制度层面的构建,实现宪法司法化,使宪法走下神坛,是实现宪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以人权保障为旨归的宪政主义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普世性价值。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民宪政主义是对西方自由主义宪政的超越。让人民(社会中最大多数人)接近宪法——即通过创造制度条件让宪法进入广大民众的社会生活中去,是社会主义中国建构人民宪政主义的前提基础和实现路径,以实现形式宪政和实质宪政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