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女作家艾·丽·伏尼契(1894—1960)的小说《牛虻》,是一部影响巨大的优秀作品,象奥斯特洛夫斯基、卓娅、奥列格这些无产阶级英雄都曾从中汲取教益和力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说过:“单就牛虻的本质,就他的强毅、他那种忍受考验的无限力量,以及那种能受苦而毫不诉苦的人的典型而言,我是赞成的。我赞成那种认为个人的事情丝毫不能与全体事业相比的革命者的典型。”1953年,《牛虻》中译本出版,发行达二百万册,成为我国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最喜爱的外国作品之一。可是,敌视人类文明的“四人帮”,却把《牛虻》列为禁书,不准人们阅读。粉碎“四人帮”,《牛虻》得解放,近年再版后,仍深深激动着千百万读者的心灵。下面就《牛虻》的思想和艺术成就等问题,谈点粗浅意见。  相似文献   

2.
真正的勇士     
“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合上小说《牛虻》,我已是泪水涟涟。我被这本外国名著深深打动着,回顾牛虻的一生,我的眼前仿佛是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江,它闯过浅滩和激流,浪花撞击在礁石上,奔腾着,跳跃着,又义无反顾地向大海奔去。  相似文献   

3.
“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合上小说《牛虻》,我已是泪水涟涟。我被这部外国名著深深打动了。回顾牛虻的一生,我的眼前仿佛是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江,它闯过浅滩和激流,浪花撞击在礁石上,奔腾着,跳跃着,又义无反顾地向大海奔去。从打开小说的第一页起,我就不由自主地被这浪涛所席卷,欲罢不能,我深深震撼于这创作于惊心动魄时代下的惊心动魄的故事。牛虻被他最信赖的人欺骗过,被最爱的人伤害过。然而,即使沦落到拖着残废的身躯在甘蔗园卖苦力,甚至当一名杂耍戏团的小丑,牛虻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我的耳边时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影响学、传播学的角度,深入探讨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及其在当代中国广受欢迎的革命成长小说《牛虻》。先后论及《牛虻》中文本的翻译与传播,作者与中国的因缘与交往,以及对小说人物和核心意象,即“牛虻”的原型解构。这无疑为红色经典的重新解读提供了一种合乎时代精神的途径与视角。  相似文献   

5.
《牛虻》     
《牛虻》是爱尔兰作家艾·丽莲·伏尼契的代表作。小说主人公牛虻,是上流社会的叛逆。年轻时经历过几番刻骨铭心的感情苦难,曾因无知而铸成大错。他最热爱的姑娘,给予他惨痛的心灵伤害;他最尊敬的生父,却是凶残的致敌。然而,为了所追求的真理,牛虻抛弃了爱情与生命。《牛虻》问世100年来,被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牛虻的形象,成了“坚强”的化身,成了一种精神的象征。牛虻身上体现出来的坚韧不拔、视死如归的精神,感动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这里所选取的,是牛虻临刑时的一段描写,牛虻坦然面对死亡,昂首走完人生最后路程的英雄气概,曾经令几代中国读者为之震动。  相似文献   

6.
“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这是牛虻的人生宣言,它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收获阳光还是遭遇风雨,都应坦然面对,快乐地享受生活的恩赐和磨难。  相似文献   

7.
《牛虻》,作为新中国翻译文学作品长廊中熠熠生辉的巨著,风行四十年,至今畅销不衰。曾经和正在从青年时代走过的数以亿计的中国读者,谈起《牛虻》,心中无不涌动着充满激情的回忆,耸立起牛虻那坚毅、无畏的形象。作为文学典型,牛虻,无疑是不朽的。然而,更加让人忆念不已的,是《牛虻》那尘封已久的出版档案,是一本书背后所蕴藏的曲折而感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老实说,我原先对牛虻是没有什么好感的。幼时在河汉里游泳,我最怕的莫过于牛虻了,幸也叮人可疼了,防不胜防,一针见血。所以,当初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见保尔·柯察金很敬佩牛虻这个人物,心里不免有点嘀咕:干吗要取这个名呢?这样的人物有什么好!还说是英雄惜英雄哩。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阅读世界》2013,(10):F0002-F0002
《牛虻》是爱尔兰作家伏尼契的作品。小说描述了意大利人民在反抗奥地利入侵以及为统一祖国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斗争故事,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牛虻。主人公具有突出的优点,但同样具有突出的缺点。小说自始至终都以主人公牛虻矢志不渝的革命追求,不可调和的仇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牛虻》和《牛虻世家》的连读,找寻到了牛虻抑郁气质发生的根源;通过对他幼年和少年期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的分析,解说了他人格形成过程中所受到的基督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笔者还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解释了牛虻的气质特点和宗教情怀为其心理和行为所浸染上的独特色彩,进而揭示了牛虻独具特色的、抑郁而悲观的英雄主义,它为读者重新解读牛虻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我喜欢读书     
我喜欢读书。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给我讲了《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西游记》等故事。稍大一点,她又教我一些唐诗宋词,什么“老夫聊发少年狂”,什么“黄河之水天上来”,什么“尘埃不见咸阳桥”等等,我现在还记忆犹新。也正是在那时,我立誓长大一定要读好多好多的书来丰富自己。岁月悄悄地流逝,我也渐渐地长大。长大的我喜欢读书,读邓皓的浪漫,读鲁迅的泼辣,读马克·吐温的幽默,读托尔斯泰的朴实。而且,我更喜欢读名家名著,什么《红楼梦》、《茶花女》啦,什么《红与黑》、《牛虻》啦,我着实读了不少,我从他们那里寻求着来自心…  相似文献   

12.
我还记得,我当年听活的顺从了我的语文老师布置的暑假作业,在我初中的那个暑假,读了她向我推荐的《牛虻》,而不是《母亲》或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至今我都佩服她的品位与选择。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399年的一个黄昏,一位年届古稀的老人放弃了各种可以逃生的机会,从容而平静地选择了死亡.他就是苏格拉底。他自比是叮着雅典的牛虻:“我是神特意赐给本邦的一只牛虻.雅典像一匹硕大的骏马.日趋懒惫,需要刺激。神让我来这里履行牛虻的职责.整天到处叮着你们,激励、劝说、批评每一个人。”然而雅典这匹民主骏马.却以不敬神和教唆青年为罪名,和他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玩笑.把他杀害了。  相似文献   

14.
当别人考试得了100分的时候,当别人被评为“三好学生”的时候,当别人在某一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的时候,你可能会感叹:他真行!这是什么?这就是“羡慕”!“羡慕”,有些人可能觉得不值得称道。你若是羡慕别人,大人们会训斥你:“羡慕人家有什么用?没出息!”其实,羡慕别人有什么不对?“羡慕”,它的好处不少,不过不易被人察觉罢了。“羡慕”可以激发人的意志,给人以启发和鼓舞。《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十分羡慕《牛虻》中的革命者牛虻的斗争精神,这成为他投身革命,驰骋疆场,为广大劳苦大众而战斗的一种动力。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相似文献   

15.
作品简介:希腊神话中,天后赫拉嫉妒丈夫宙斯爱上了少女安娥,放出牛虻来日夜追逐已化为牛的安娥,使得她几乎发疯。后来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把自己比喻为牛虻,说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实行针砭,即使自己为此而死也在所不惜。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以“牛虻”作为新生亚瑟的名字。亚瑟是勃尔顿轮船公司老板年轻的妻子和传教士蒙泰里尼的私生子。他从小在娇生惯养中长大。后来他看穿了教会对他的欺骗,特别是经过13年南美洲的苦役磨练,他成了一个饱经忧患、意志坚强、机智勇敢的反教会统治的革命。牛虻对革命的无限忠诚激起读对他的崇敬之感,而作品结尾对牛虻慷慨就义的描写,则是特别精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6.
胡守文 《科技文萃》2001,1(1):129-131
《牛虻》,作为新中国翻译文学作品长廊中熠熠生辉的巨著,风行四十年,至今畅销不衰,曾经和正在从青年时代走过的数以亿计的中国读者,谈起《牛虻》,心中无不涌动着充满激情的回忆,耸立起牛虻那坚毅、无畏的形象。作为文学典型,牛虻,无疑是不朽的。  相似文献   

17.
看过《牛虻》,感触最深的就是蒙太尼里和牛虻那真挚感人的父子情。对于他们父子之间的这份感情,我觉得很多书上的评论有失公正。不少评论家说:蒙太尼里是一个披着慈善外衣的伪善者,是一个阴险狡诈、冷酷虚伪的反动统治阶级的鹰犬、帮凶,他对儿子的爱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8.
无论怎样的社会,它都需要一定数量的“牛虻”,来冲击麻木的思想,启发人们的思路,对僵硬的常规发起挑战。而什么是社会的牛虻?美国的一位联邦法官波斯纳在他的《公共知识分子:衰落研究》一书中告诉我们,公共知识分子就是社会的牛虻。他的看法是,公共知识分子要像苏格拉底那样对现状发问,公开提出令人窘迫的问题,对抗正统和教条。  相似文献   

19.
英国女作家伏尼契(1864—1960)的长篇小说《牛虻》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世界名著。1897年6月先在美国出版,9月又在英国出版,随后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流传。在我国,1953年由李俍民译成中文,发行一百多万册,受到广大青年读者的热烈欢迎。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中国青年出版社为了满足青少年的需要,根据1959年的版本,稍加修改,予以再版。小说名为《牛虻》,这是有作者的深刻用意的。牛虻专吸牛马的血,本是原野上常见的  相似文献   

20.
达纬 《科技文萃》2001,1(1):128
在网络上无意中看到《中华读书报》刊出的《能不忆〈牛虻〉》一文,不由地想起最近梵蒂冈“封圣”事件引起的风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