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33年,纳粹政权颁布旨在促进"民族共同体"繁荣发展的《绝育法》,强制推行绝育政策。大量德国妇女,特别是女官员、女医生、女护士等职业妇女群体广泛参与强制绝育政策的实施,成为该政策的支持者。与此同时,近20万德国妇女遭到绝育,丧失生育权乃至生命,承受着长期的心理创伤,成为这一政策的受害者。德国妇女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是经济大危机、纳粹政权的鼓动性宣传和强制性举措三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侧面透视出极权社会中女性的极端从属地位。  相似文献   

2.
在纳粹"精英们"的意识形态理想中,妇女是作为"民族母亲"这一传统身份而存在的.但当面临夺取"生存空间"这一更为迫切的反现代主义的现实需求时,纳粹政权实施了战时妇女就业动员政策.虽然该政策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但那些就业妇女却具有了更多的现代性特征.纳粹政权正是利用这些现代性工具来实现其现代主义目标的.  相似文献   

3.
纳粹德国鼓励妇女结婚,多生育子女,支持非婚生育,制造更多的纯雅利安人口,为纳粹种族主义和侵略政策服务。广大的德国妇女则对此政策采取了沉默乃至支持的顺从态度。究其原因,主要是群众意识以及群体心理的影响,纳粹政府暂时解决了一些社会问题从而取得了她们的信任,婚育政策和法规的鼓励或者强迫,以及纳粹蛊惑人心的宣传等。  相似文献   

4.
德国纳粹运动的群众基础是德国青年。希特勒纳粹思想对德国青年一代的征服可视作青年的可导性与政治易操纵性被付诸实施的典型个案。纳粹思想既符合希特勒的战略目标 ,又满足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德国青年的自然冲动 ,终于衍化为湮灭世界的恶潮。  相似文献   

5.
毛姆小说大多以东西文明冲突下的爱情、婚姻以及殖民统治为题材,浸润着浓厚的种族主义思想。这种思想的形成与英民族和欧洲整体社会文化氛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毛姆小说大多以东西文明冲突下的爱情、婚姻以及殖民统治为题材,浸润着浓厚的种族主义思想。这种思想的形成与英民族和欧洲整体社会文化氛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孙燕 《文教资料》2008,(19):74-76
<德国反犹史>这本书清晰地向我们展示整个德国反犹历史的基本脉络,同时从因果关联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试图对大屠杀这一超乎想象的人类疯狂作出一个理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表达思想、传递感情,交换信息的交际工具,英语作为美国这个多民族和多种族的国家的主导语言,它肯定要为其社会的主导群体──白人服务,反映白人种族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本文就英语语言的种族主义表现模式进行如下探讨: 1.色彩词的象征意义 由于色彩词有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象征意义,因此各民族都有其偏爱和厌恶的色彩,这种偏爱和厌恶反映其社会的思想观念与政治态度。例如英语中“white”和“black”这两个色彩词,不仅是“白”与“黑”的颜色,还有更深层的象征意义。白色“white”…  相似文献   

9.
作为美国南方文学的灵魂人物,福克纳在多数作品中都表现了他对种族主义的关注和对黑人的同情。然而,因为受到南方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影响,福克纳的反种族主义立场表现出尖锐的两面性,它不仅造成作者笔下黑人形象的局限性,而且与其反种族主义立场形成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1863年林肯发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此奴隶获得了自由.然而林肯后来提出的南方重建计划非常保守,没有给黑人以选举权,也没实现“耕者有其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南方重建计划深受其种族主义思想的影响。虽然黑人获得了自由,但自由得不到保障,所谓的解放也只是名义上的解放。自由之后的黑人没有一块土地,没有参加选举、集会和受教育的权利。套在他们身上的有形枷锁被打碎了,但无形的枷锁----种族偏见依然存在,战后广大黑人群众为了消除这种歧视仍在进行不懈的斗争。  相似文献   

11.
张新宇 《成都师专学报》2005,24(6):64-66,92
导致英国对德绥靖政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历史因素的影响也极为重要。从历史渊源来看,绥靖政策很大程度上是英国与中欧国家合作以维持欧洲均势的传统政策的回归和继续。  相似文献   

12.
纳粹德国的奴隶劳动制度渊源于纳粹的“种族理论”。在二战爆发之前,这种制度就已初露端倪。至1942年初,随着战争规模的迅速扩大,德国劳动力的状况也日益恶化,奴隶劳动制度最终形成,并在德国本土及其占领区大规模地付诸实施。奴隶劳动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维持德国战时生产水平和削弱占领区人力资源潜力的双重目的,但同时也为纳粹德国的最终覆灭埋下了仇恨和反抗的“种子”。  相似文献   

13.
希特勒上台后,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在德国建立起以"领袖原则"为基石,以纳粹党独裁为核心,通过警察、特务统治和强制舆论,镇压德国人民这样一种法西斯一体化的政治体制,为其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夺取欧洲以至世界霸权,准备了主要的政治条件.  相似文献   

14.
1935—1936年,罗斯福派遣美国商人富勒两次前往柏林,尝试以向德国“租借”殖民地的方式来安抚德国,但没有取得任何结果。主要原因有三:美国计划与德国外交政策目标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德国对美国计划根本不予重视;美国对德政策与英国对德政策不协调。  相似文献   

15.
程文进 《历史教学》2006,2(8):40-44
1935-1936年,罗斯福派遣美国商人富勒两次前往柏林,尝试以向德国"租借"殖民地的方式来安抚德国,但没有取得任何结果.主要原因有三美国计划与德国外交政策目标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德国对美国计划根本不予重视;美国对德政策与英国对德政策不协调.  相似文献   

16.
17.
纳粹统治时期,德国的高等教育牢牢地掌控在当局手中,教育全面的纳粹化、法西斯化.在纳粹政府的高压控制下,大量教师被清洗、改造和利用,大学教师队伍发生了剧烈的分化,由此也造成德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对德国在一战后地位的认识,产生了心理上的亲近感;出于对德国的钦佩和法西斯的好感,使南京政府聘请了大量的德国顾问来训练中国军队,中德关系进入蜜月阶段;但是由于中德交往的矛盾性,德国最终选择日本作为它的政治盟友,中德关系最终走向破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