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巫·舞·兮     
《楚辞》中大量出现的“兮”字,并不是屈原的创造,而是楚国巫风歌舞促成了“兮”字在《楚辞》中的频繁使用。固定地用“兮”作歌辞中的衬声字,并且运用得那样普遍,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特有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这首家喻户晓、传诵千古的《静夜思》,曾经惹动多少游子的思乡恋情,曾经让人在如霜的月色中兴起多少对团圆的渴望与思乡的缱绻。而他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歌》)又牵动多少征人思妇的离情别绪,在月夜捣衣声中传递出多少绵绵不绝的情思。翻开唐诗,类似李白这样借月抒写乡恋别情的咏叹,不绝于缕,绵延成一道月夜迷蒙的风景线。借月抒写人的情感意绪,源于《诗经》:“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  相似文献   

3.
“坎坎”在《诗经》里是模拟鼓声、伐木声的迭音象声词。《诗·小雅·伐木》“坎坎鼓我,蹲蹲舞我。”郑笺:为我击鼓坎坎然,为我兴舞蹲蹲然。又,《诗·陈风·宛丘》“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毛传:坎坎,击鼓声。此外,《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毛传:坎坎,伐檀声。但是“坎”这个字现在普通话读为“k(?)n”(注音按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下同),这与鼓声、伐檀声相差较远,象声词不象其声了。那末造成二者脱节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物的声响古今不同吗?  相似文献   

4.
歌声·历史     
音乐延续了人的生命,歌声使历史的画面也深深地烙进了人的记忆中。曹操横槊赋诗,吟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那是何等的慷慨豁达;霸王别姬时“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呜咽之声又是何等的缠绵凄凉;荆轲易水河畔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令  相似文献   

5.
谈“兮”字     
“兮”字,许慎《说文解字》注:“语所稽(停留)也.”杨树达《论诠》:“语末助词,无义.”《现代汉语词典》:“助词,跟现代汉语的(啊)相似.”现在,试看《诗经·齐·东方之日》:东方之日兮.披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全诗就此两章,大意是摹状“姝”入我“室”时小心翼翼,免得弄出响动,惊动他人而被发觉.第二章写离开“闼”时状况,大意同一章.这诗是否走婚不得而知,但生怕他人知觉而告知对方,如果按“啊”字来译“兮”,那么悄悄状的诗意就荡然无存了.因为这首诗的内容规定了“兮”字在此可不属于那种大呼小叫可以张扬的色彩类的语气词,很显然与下面这首诗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6.
在苏轼的《赤壁赋》中,主客望着朦胧、淡雅的江月,举杯吟咏《诗经·陈风·月出》时,在他们的眼里,月亮是一位冰清玉洁的女子,款款而深情,主客因之而欢愉;沉浸在烟波浩渺之中,扣船而歌:“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月亮却是如此的可望而不可即,主客因之而生悲情。可见,牵动主客情愫的便是这多情的“美人”,“美人”承载了作者苏轼复杂的情感。“美人”意象最早见于《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这首诗记载了一个男子…  相似文献   

7.
《九歌》“兮”字并没有也不可能“代替许多职责分明的虚字”,它仍是一个有声无义的“泛声”。“兮”字具有使声气舒扬的作用,它在诗中有规律地出现,可造成鲜明的节奏感。《楚辞》正是利用“兮”字与诗句的巧妙组合,创造出各种不同效果的“兮字句”节奏,以满足诗篇对节奏各自不同的要求。《九歌》一律采用将“兮”字置于句中的甲型兮字句,则是出于歌诗“应律合节”的特殊要求——使诗歌自身的节奏与音乐舞蹈的旋律节奏相谐和。  相似文献   

8.
怎样写对话     
对话,是文章中人物的谈话。写记叙文常依靠对话来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题。我们应该怎样写好对话呢?一、使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有一个故事说某秀才随妻回家,途经一片竹林,秀才见竹生情,诗兴大发,摇头晃脑地吟道:“竹,葱郁兮乃醉吾心兮/林,重叠兮夺吾之魂魄兮/彼绿林兮令吾乐不思蜀兮……”秀才妻子在一旁,听得不耐烦便打断秀才吟诗,说:“嗳,你在念什么倒头经啊?”秀才诗兴未了,笑眯眯地问妻子:“啊,娘子,我在吟诗,看这郁郁葱葱、重重叠叠一大片竹林,你有何感想呀?”秀才娘子是个文盲,听丈夫问,便脱口而答:“啊,官人,我想弄两根竹子回家去晒衣服。”  相似文献   

9.
(四) 双关 ①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 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对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湘君》) ②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湘夫人》) 以上二例中的“玦” “袂”为“音、义双关语”,“佩”为“谐音双关语”,“褋”“杜若”为“借义双关语”。 这两节诗里的“捐玦”“遗佩”“捐袂”“遗褋”“采杜若”“搴杜若”等,究竟应当如何解释,古今众说竞起,如治丝益棼。其实王逸注释“玦”字时,虽拘泥于君臣关系,但  相似文献   

10.
兮今音“奚”(xi,平声),是延续《广韵》“胡鸡”切之读音,王力先生将其归入上古声纽的“匣”母,上古韵部的“支”部。《说文》:“兮,语所稽也。”左安民说:“‘稽’本为‘停留’的意思,这里是指声音延续义。”据《汉语大字典》,“兮”是“语气词,多用于韵文,相当于‘啊’”。但《说文》未给出“兮”字读音的线索。“兮”作为语气词用来表示“停顿或舒缓,往往带有抒发感情的作用”,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如《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但广泛而频繁地使用“兮”,则是在楚辞中。根据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相似文献   

11.
兮今音“奚”(xi,平声),是延续《广韵》“胡鸡”切之读音,王力先生将其归人上古声纽的“匣”母,上古韵部的“支”部。《说文》:“兮,语所稽也。”左安民说:“‘稽’本为‘停留’的意思,这里是指声音延续义。”据《汉语大字典》,“兮”是“语气词,多用于韵文,相当于‘啊'”。但《说文》未给出“兮”字读音的线索。  相似文献   

12.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被围时的慷慨悲歌。项羽说他力大能拔起一座山来,那是夸张,项羽充其量力能扛(gang)鼎。  相似文献   

13.
“兮”在《楚辞》中的句法位置有多种。句法位置不同,“兮”所表达的语气是有区别的。“兮”位于句中时,常常造成其后虚词的省略。  相似文献   

14.
《楚辞》中的“兮”字,原是楚国的方言。郭沫若《楚辞·离骚》注译:“‘兮’,古音读‘啊’”。孔广森《诗声类》云:“‘兮’,古音当音‘啊’”。自此以后,十多年来各类古典文学选本对“兮”字的注解,都依照他们两人的说法,注云:读“啊”或“呵”。如新近出版的程嘉哲《九歌新注》云:“把其中(指《九歌》)的‘兮,字都按古音念成  相似文献   

15.
荆楚民歌     
荆州是楚国郢都的所在地.是楚文化的中心。“郢人善歌”闻名于世。据载,约在“唐虞之世”就产生“楚歌”的雏形了。相传帝舜南游时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歌中唱道:“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相似文献   

16.
雪的断代史     
历史就像镜子,折射出是是非非;历史就像小说,演绎千百年的故事;历史就像乐章,奏出铿锵的音符……——题记秦书这是一个雪夜,我从空中悠悠落下……我的下面是一片空旷的原野,除了偶尔传来的几声狼嚎,空气中一片寂静。忽然,一阵马蹄声划过夜空,紧接着传来一阵高亢的乐音:“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说是乐声已是夸张,其实和说书没什么两样,只不过细细辨  相似文献   

17.
曹丽囡 《新读写》2010,(4):12-12
这是一个悲剧的开始,也是一个历史的遗憾。我不能想象你作《怀沙赋》时的心情,“玄文幽处兮,朦瞍谓之不章;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这是你在长啸命运的不公吗?这是你在咆啸奸臣的肆虐、楚君的昏庸吗?我只是在猜测,猜测你那“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的心志!  相似文献   

18.
我国先秦时代,《诗经》、《楚辞》中曾大量使用语气词“兮”。关于“兮”字的意义,作用,历代学者都有不少专题研究。闻一多先生在研究楚辞时,通过比较法,认为“兮”字在句中具有各种虚字的作用(如其、于、与、而、夫、之、以等的作用均兼有),甚至可以说是一切虚字的总替身(见《神话与诗》,第二○八页);至于它在古音上的秘密,则是清代音韵学家孔广森首先发现的,认为其古读音和“啊”字差不多。这一说法,郭老亦加以肯定和采用[见《沫若文集》(一七),一四四页]。现今出版的《辞海》、《辞源》,对“兮”  相似文献   

19.
五年制中学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在《代檀》的注释中,把“胡取禾三百廛兮?”“胡取禾三百亿兮?”“胡取禾三百国兮?”三句中的“廛”、“亿”、“囷”注为通假字?闯啤扳芡ú?“亿通繶”,“囷通禾囷”,都解释为“束”。这是沿用了清人俞樾的说法。这个解释是不妥的。首先,它与传统的正确注释不合。  相似文献   

20.
乐府是汉代建立的国家管理音乐事业的机构。汉高祖刘邦喜爱楚声,他路过沛地时,依楚声而作《大风歌》,歌词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让故乡的年青人一起唱这首歌。此后,每逢宗庙祭祀,就由乐府唱这首歌。高祖死后,孝惠、孝文、孝景三帝都保持了这一传统。汉代初年、由于多年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