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清硕 《软科学》1989,(2):71-72
<正> 传统的土壤硬科学以土壤实体为研究对象,把自己的活动安排在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微生物等学科单元里,不断追求本专业学科的逻辑和测定技术的完善,结果使学科彼此进一步分离,知识的专门化和割裂在增加,从而使得传统的土壤硬科学研究难以为社会发展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现代系统论思潮影响下,土壤软科学应运而生。土壤软科学是一类部门软科学,它以土壤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以人为中心的土壤系统和人类社会之间协  相似文献   

2.
曾昭华 《西藏科技》2004,(10):16-22
论述了西藏自治区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优质高产与土壤环境中化学元素N、P、K、S、Fe、Mn、Cu、Zn、B、Mo、V、Sr、Ti、Mg、La、Ce、Pr、Nd、Sm、Eu、Y、Gd、Tb、Dy、Ho、Er、Tm、Yb、Lu、Ca、Co、Ni、F、Tl、Si、Na、Cr、Pb、Cd、Hg、Se、Ba、Te、Ta有密切的关系。提出了生态农业的土壤保护和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4.
根据实验室现有条件和多年在实验室工作的体会和探索,对森林环境课中常开的"土壤碱解氮的测定"、"土壤速效磷、钾的测定"的3个实验的传统方法作了一些改进,并在教学实验、实训过程中使用,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我国北亚热带白浆化土壤氧化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傅桦  丁瑞兴 《科技通报》1995,11(6):370-374
研究了白浆化土壤氧化铁的含量、氧化铁矿物类型及其形成条件,论述了白浆化土壤成土年龄相对较,疽形成过程受现代成土条件制约,成土母质可能具有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6.
不同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研究了林芝地区农田土壤不同土层、不同时期、不同作物根际微生物数量、种类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施用微肥对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对施用微肥的麦田土壤微生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施用微肥后,各处理麦田土壤微生物仍均呈细菌>放线菌>真菌>纤维素分解菌和固氮菌,这与土壤微生物分布数量的一般情况相吻合;施用不同种类、数量的微肥对不同类群微生物的影响不一,施用0.025%的铜肥可促进细菌、放线菌的生长,施用0.025%钼、硼肥可分别促进真菌、纤维素分解菌的生长,随着施用浓度的提高则抑制微生物生长,而施用0.05%的锰肥固氮菌数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土壤矿物是土壤母岩经过不断的风化在沉积过程中遗留在土壤中,它广泛存在于土壤中且它的组成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其特有的矿物结构使其具有独特的特性以及其造价低的特性使其成为了环境防治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9.
植物蒸腾与土壤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蒸腾是植物吸收和输导水分的主要动力,水分作为盐分的溶剂,植物的水分运动和盐分运动与分布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蒸腾直接影响土壤的盐分状况。文章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植物蒸腾对土壤盐分动态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指出了树木蒸腾对土壤盐分影响的有关问题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分析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壤资源管理中的研究进展及其对土壤资源管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然资源综合观测视角下的土壤肥力评价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裴小龙  韩小龙  钱建利  陈文  秦天  李翾 《资源科学》2020,42(10):1953-1964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实现自然资源综合观测和统一管理的重要支撑,然而,目前仍然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本文基于文献计量的方法,对CNKI库中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了国内学者对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所选用的主要指标,并分别从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和土壤生物学3个不同性质方面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等是土壤化学性状的重要指标,容重、土壤含水率和质地等是土壤物理性状的重要指标,脲酶、转化酶和代谢熵等是土壤生物学性状的重要指标。在此基础上,以全国自然资源综合观测和统一管理的需求为导向,遵循综合性、稳定性、独立性和获取性的指标选用原则,提出了土壤肥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方案,旨在为开展土壤资源长期定位观测和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辽宁省瓦房店市作为研究对象,以GIS软件作为平台,以两期的土壤化验分析数据作为数据源,并结合瓦房店市的土壤图利用GIS的空间叠加分析模块进行比较,运用SPSS软件对所计算出的两期土壤碳密度与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瓦房店市地区表现为中北部丘陵平原地区土壤碳密度要低于东部山地丘陵区和西南部低山丘陵区,2009年土壤有机碳密度在空间上无明显变化,并且1981年与2009年相比,3个地貌类型区的土壤有机质碳密度均随时间推移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安全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土壤资源丰富多样, 空间分异明显, 但宜耕地面积小, 总体质量不高;受人为活动强烈影响, 土地垦殖率高, 耕地后备资源有限。总体上, 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均属严重制约型, 人地、人粮矛盾突出, 特别是近20 年来, 由于利用管理缺乏合理的布局和规划, 建设占用耕地使优质耕地减少过快;生态脆弱带土地退化势头没有遏止, 土壤污染有加剧趋势, 土壤安全形势日趋严峻。我国土壤资源基础调查工作基础薄弱, 土壤资源现状不清, 缺乏科学有效的土地资源评价方法和标准, 土壤资源管理相对粗放。需要加强土壤资源科学的基础研究, 深化土壤功能与安全的内涵, 更新我国土壤资源清单, 为多目标土地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模型和决策。  相似文献   

14.
雷电激发的强烈电磁场脉冲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对变电站、输电线等电力设施危害性非常大。研究在整个开放空间激发的雷电电磁场的分布规律,能够帮助我们做好雷电防护,避免雷击事故的发生。应用Matlab编写单层土壤模型电阻率的雷电辐射场的计算程序,从而对不同土壤电阻率的雷电辐射场进行分析,总结影响规律。指出在辐射场强度达到峰值的过程中,雷电辐射磁场峰值和磁场波形的上升时间都受到电阻率的影响,其中对磁场波形上升时间的影响更为显著。随着单层土壤的电阻率的增大,雷电辐射场波形上升时间越大,并且土壤电阻率对雷电辐射磁场的影响随土壤电阻率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5.
土壤环境是人类生态环境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的目的,在于提高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并提出控制和减缓土壤环境不利变化的对策和措施。为了查明浙江省长兴地区土壤污染现状及对作物的影响,在区内系统对6种土壤金属元素进行了定量测定,并对该区的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估,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湟水流域农田土壤养分及肥力评价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湟水流域土壤选样测定统计数据,分析了农田土壤及蔬菜地土壤肥力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得出了湟水流域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持平衡、速效氮增加、速效磷增幅最大、速效钾含量最高,总体养分仍为中、低标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信息》2003,(21):26-26
日本前田建设工业、钱高组、日立造船、东洋建设等四公司,日前联手开发成功了可以低成本净化油污土壤的土壤洗净方法“混合土壤洗净法(MiXing Soil Washer)”。 “混合土壤洗净法”适用于很难用生物处理来净化的高浓度油污土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西藏河谷农区农田土壤生物环境的影响,在持续6年的定位试验(撒播、条播、少耕、免耕)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期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呼吸、土壤活性有机质、土壤脲酶、蔗糖酶等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青稞整个生育免耕方式土壤呼吸强度最高;(2)随土层深度增加,处理年限增加,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降低,免耕处理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3)20~40cm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显著低于0~20cm土壤;耕作方式处理年限对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条播方式土壤脲酶活性强,而免耕方式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高。由此得知,土壤生化性质指标能敏感地表征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的扰动差异引起土壤环境和生物活动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一个计算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碳密度的简单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大量实测的土壤碳密度资料并结合生产力模型,得到一组直接利用气候资料来计算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碳密度的公式,并同实测资料进行了对比.根据此模型的模拟结果,对最近基于观测资料而得出的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并不显著的结论提出了质疑.利用此模型还对全球潜在的土壤碳密度分布做了模拟,计算出全球土壤碳库为1152Pg.该模型成功地模拟了土壤碳密度随降水(或湿度)状况而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从土壤安全角度研究我国土壤保护战略问题, 对持续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 改善土壤环境质量, 保障农业生产与食物质量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文章在分析我国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我国土壤保护宏观战略研究中亟需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 即土壤保护的战略思想、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及战略重点, 保护战略的实施对策, 以及土壤安全工程创建思想, 为制定国家土壤安全战略规划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