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愚公移山》一文一直被世人称道:愚公的“愚”其实是“大智若愚”,愚公敢于改造大自然是气魄伟大,毅力坚强.连毛泽东也从中提炼出鼓舞世人的警言:人定胜天,  相似文献   

2.
3.
恢弘的理论大厦需要坚实的范畴概念建基,需要严密诗性的判断黏合。“本事”则是本事迁移理论中的地基性范畴概念。“本事”迁移不仅包含“原发性、原态性的事件”的迁移,同时也含纳“本事”自身的迁移和流变。廓清历史视域,澄明“本事”流变概念,追寻到原典的诗性话语缘构关系,藉此我们才不惮于本事迁移理论大厦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2012,(Z1):36
正考试是个避不开的话题。现在高考吧,如果你是特长生,或有其他过人之处,就会有加分的机会。如果什么特长  相似文献   

5.
晓小 《家长》2002,(11)
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说到素质教育,我自然会想到已去世26年的父亲。那时并没有“素质教育”这个概念,但父亲对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2012,(10)
考试是个避不开的话题.现在高考吧,如果你是特长生,或有其他过人之处,就会有加分的机会.如果什么特长也没有,就不会有任何加分,必须完全靠实力.这样参加考试,我们称之为"裸考".由此看来,文化成绩需要相当过硬才能取得高分.所以很多人便有这种心态:靠加分算什么真本事,有本事就去"裸考"呀!  相似文献   

7.
《初中生》2012,(7)
考试是个避不开的话题。现在高考吧,如果你是特长生,或有其他过人之处,就会有加分的机会。如果什么特长也没有,就不会有任何加分,必须完全靠实力。  相似文献   

8.
“愚公移山”精神有实际意义吗传子《列子·场问》中“愚公移山”是一篇股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愚公作为具有顽强的毅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实干精神的典范.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称颂,愚公精神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人们永往直前.发奋图强。在毛泽东同志的倡导下,愚公移山实际...  相似文献   

9.
《春秋》三传皆释“河阳”为地名。《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历朝历代大都绘有“河阳”这一邑名,县名,府名。虽然“河阳”本义为“黄河北岸”,但春秋时早已凝固成专称性地名。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历史剧的创作过程中,杜牧这一历史形象被多次塑造,反复演绎,形成一种饶有趣味的文化现象。文章考证了五部杜牧题材古代历史剧的本事渊源,又从才学过人、志向旷远、潇洒疏狂、风流多情以及思想局限五个方面对古代历史剧中杜牧形象进行了文化剖析。  相似文献   

11.
镀金是一种以金饰物的工艺,即用薄层黄金加附在银铜诸器上。古代把考中进士称为“镀金”;如今,称出国留学为“镀金”;还有把在职带薪读书、拿文凭称为“镀金”的。读书为什么比喻成“镀金”呢?  相似文献   

12.
祝新福 《教师博览》2006,(10):53-53
“染指”一词出自《左传·宣公四年》。春秋时期,有一次郑国大夫子家与子公一同去晋见郑灵公。等待接见的时候,子公的食指突然轻轻颤动起来。于是,子公将手指伸出来给子家看,并且笑着说:“这可是个好兆头呀!”子家连忙问道:“这能预示什么呢?”“我有过这样的体验,以往食指一颤动就有口福,总能尝到好吃的东西,”子公得意地晃着脑袋说:“我估计今天也不会例外!”一会儿,郑灵公传话接见他们。当他们经过走廊时,瞥见隔壁房内有一位厨师正在案板上切甲鱼。这只甲鱼特别大,是一个楚国人进献给郑灵公的。郑灵公见这只甲鱼很大,便决定把它分赐给大…  相似文献   

13.
现在,仍有不少人把坐牢叫作“坐班房”。“班房”为什么会同牢狱(监牢)同义?“班房”是“三班六房”的简称,使用这一称呼始于明清,它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的专政机构。“三班”是皂班、壮班、快班的合称。它是古代州县衙门中一种差役组织的名称。皂班的“皂”,原为马牢之名,即马厩。古代,奴隶与马同牢,又因“皂”为黑色,古人用以借代穿黑衣的养马官,由此,引申为泛指州县衙门里的差役,又称皂隶;特指专司站堂行刑的衙役,即县官升堂审讯时,排列在公堂两边的公差——皂班。  相似文献   

14.
“足下”是古代用于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乐毅《报燕惠王书》:“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此处“足下”系下称上;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少卿足下……”此处“足下”  相似文献   

15.
近观电视剧《大脚马皇后》,不禁想起曾经读过的有关马皇后的一个故事。马皇后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原配妻子,曾辅佐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朱元璋宠爱。但  相似文献   

16.
在拉丁语中,“Civilis”(文明)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作为一定社会成员的公民所持有的素质和修养;二是指对公民有益的教育和影响。在西方,英国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于1651年写的《利维坦》一书,首先提出了“文明社会”的概念。他当时所说的“文明社会”,是指与战争状态相对立的和平状态。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把文明视为民主、自由和平等,与君主专制、等级特权对立起来。摩尔根的社会发展学说则将史前社会分为“蒙昧”、“野蛮”两个时期,与“文明”时期合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时期。人类从蒙昧、野蛮时期通过各种…  相似文献   

17.
“师”在古语中指“军队”。在西周初期,根基未稳,需要加强军队。于是,便在王公贵族的子弟中开办学校,加强培训,要求他们都成为英勇善战的勇士。他们在学校中主要学习射箭、刀法等军事技能,文化知识次之,所以这些学校中的教员大都由军队中的高级军官组成。这些军官担任教员的时候,他们的官职名称没有改变,人们便泛称他们为“师”、“师长”。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传授生产经验、生活经验的需要。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没有专门的学校和教师,教育的内容除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外,还包括军事、宗教、文艺等方面的内容。这种教育具有社会性,没有阶级性,还没有从社会生产、原始政治、宗教与艺术活动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专门的活动;由于文字尚未产生,口耳相传与行动的模仿,便成为原始教育的主要手段和方式。也就是在这种教育形式下,逐渐形成一些粗浅的、外在的行为习惯、行为规范和朦胧的师德意识。 我国师德教育的正式产生是在奴隶社会的春秋时期。…  相似文献   

19.
据汉朝《韩诗外传》记载,春秋时,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得势时,曾保荐过很多人。后丢官只身跑到北方,见到一个叫简子的人,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过去培养的人在危难时不肯帮助他。简子听后笑着对他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了夏天可在树阴下纳凉休息,秋天还可吃到可口的果实。可是,如果你春天种的是蒺藜,到夏天却不能利用它的叶子,而秋天它长出来的刺倒要扎伤人。你过去培养提拔的都是些不值得保荐的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就像种树一样,应先选好对象,然后再培植啊!简子用比喻批评子质培养人才不当。故后人就把培养人才叫做“树人”;把提拔培…  相似文献   

20.
提到“青楼”这个词,具有一定古代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它指的是古代的烟花风月之地,即妓院,是古代妓院的代称、雅称。它颇受古代一些文人墨客的青睐,以致在古诗词中频频“现身”,时时“亮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