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恨水是我国现代小说史上杰出的通俗言情小说作家,但由于时代历史的原因和意识形态因素,他的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本把张恨水研究分为两个时间阶段和四个方面,对张恨水的研究成果做一番简要的检阅。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张恨水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研究者的目光大都集中在张恨水小说上,对于其散文的研究则显得较为沉寂。新时期张恨水散文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小说研究与散文研究间的不平衡;散文能否进入现当代文学史问题;目前散文研究中显现出研究多宏观少微观、多思想少审美、《山窗小品》研究“热”与其他散文研究“冷”等现象。  相似文献   

3.
当代文学批评中的“张恨水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恨水是自古洎今罕见的高产通俗文学大家。他特立独行于现代文坛,却被冷落于现代文学批评。真正学术性的张恨水研究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大体经历了辩诬、定位、深化三个阶段。这一历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文学批评前进的轨迹与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4.
编纂一部全面详实的《张恨水年谱》,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研究的需要,更是新时期张恨水研究的必需。《张恨水年谱》的编纂在于创新,力求突破传统谱学著作那种习为单纯史料罗列的做法,以丰富的第一手客观史料为依托,审慎考订,图文并茂,融年谱、评传为一体,在探索谱主历史命运的同时,激活谱主的生命史。  相似文献   

5.
张恨水是一位有深远影响的小说家,更是一位资深报人。从报人视角对张恨水进行关注,不但具有丰富的内容可进行探讨、挖掘、研究、总结,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然而,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状况并不令人满意,亟待深入和加强。随着文化产业和交叉学科的发展,综合研究、跨学科研究、交叉研究已经成为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从报人角度和编辑视域关注张恨水、解读张恨水、研究张恨水将是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张恨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和《八十一梦》这四部小说的探析,阐述张恨水在这一时期思想和创作道路的发展变化,从而表明张恨水的恨而醒世创作主旨,肯定张恨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2014年7月17日至19日,纪念张恨水诞辰120周年暨“张恨水与文化自强”学术研讨会在张恨水的故乡安徽省潜山县召开。会议围绕张恨水生平及其作品,从张恨水通俗范本的文化正能量、张恨水抗战文学、张恨水作品的社会史价值与海外传播以及张恨水与地域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交流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张恨水的文学创作体现了新文学与旧文学,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现代精神与民族传统,以及时代潮流与作家的自主责任这一系列矛盾中的文化内涵。本文着眼于张恨水创作的通俗性,文学与文化的互动性,将张恨水置于更大的“文化现象”范畴之内,从而揭示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张恨水的个案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恨水作为报人小说家,其新闻观念与艺术追求之结合、其作品与新闻传媒的结缘,丰富了我国文学史与新闻史的研究;其作品对文学性与新闻性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契合和嫁接,确立了张恨水作品在新闻传媒中的身份;在二十世纪上半期的中国,无论是张恨水选择了新闻传媒,抑或是新闻传媒选择了张恨水,都是偶然中的一种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0.
目前对张恨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的几部长篇名作,《平沪通车》这样一部淹没于张恨水作品汪洋之海的中篇不为人所谈论也是不足为奇的.为此,试着从新的视角来对张恨水这一小说展开分析,以期能为研究这一作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张恨水作为著名报人作家,其艺术主张与新闻观念之结缘,其作品创作与传媒特性的契合,丰富了我国文学理论与新闻理论的研究,成为张恨水作品的新闻传媒表达模式的主要表征。在二十世纪上半期的中国,无论是张恨水选择了新闻传媒,抑或是新闻传媒选择了张恨水,都是偶然中的一种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2.
张恨水在通俗小说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得力于他成功地把握了现代报刊这一文学载体;现代报刊对张恨水在小说创作的叙事方式、叙事内容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也为报人身份的张恨水赢得了一个表达自己思想文化观念、抒发艺术才情的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13.
本探讨张恨水的小说与新学的关系。张恨水的小说与新学存在着疏离与对话的关系。疏离是对话的前提,疏离的目的是为了和新学平等地对话。  相似文献   

14.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奇观。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刚过,他却凭借写作章回体小说而掀起了轰动一时的“张恨水热”。在消闲与责任交织的文化心态下,张恨水的小说所呈现出“高雅化的通俗”的艺术品貌,进而寻求其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李泓 《凯里学院学报》2006,24(4):109-110
张恨水在通俗小说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得力于他成功地把握了现代报刊这一文学载体;现代报刊对张恨水在小说创作的叙事方式、叙事内容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也为报人身份的张恨水赢得了一个表达自己思想文化观念、抒发艺术才情的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通俗文学作家,张恨水更多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其柔情缠绵的一面,然而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他同样表现出爱国、忧国的铮铮铁骨。抗战时期,张恨水的民族意识被充分地激发出来。  相似文献   

17.
张恨水的小说不仅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而且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张恨水小说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作品中表现出"人"的意识的觉醒、大胆揭露社会黑暗、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等方面,同时,这些方面也是张恨水为推动中国现代社会变革、捍卫民族尊严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安徽潜山的乡土社会是张恨水在经历了复杂的空间旅行后发现的真实故乡。张恨水对故乡的观察采取了"乡下人"与"城市人"的双重视角,站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立场上来回忆、书写故乡,在呈现故乡优美田园风光的同时又能指出乡土社会的弊端,从而使张恨水的故乡记忆呈现出内在的矛盾性。张恨水的故乡书写真实地再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现代转型,抒写了转型时期乡村游子的特殊乡愁。  相似文献   

19.
现代报刊、稿费制度是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基础。张恨水的小说无论是在叙事体制还是叙事趣味上。都带有明显的报章小说的特点和影响。现代稿费制度为张恨水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作者接受的文学传统与环境影响、个人思想、气质、文体意识诸方面分析了张恨水小说文体形态生成的主观原因,又从读者接受心理分析了张恨水小说文体形态生成的读者方面的原因,并指出这双重原因对张恨水小说文体形态生成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