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广琪 《上海教育》2008,(23):48-49
2007年,整个上海已经开始试行小学学习准备期的教育,让幼儿园小朋友在进入小学后,至少有两周的过渡时间进行准备。今年,全市近300个幼儿园大班又开始试行为期两个月的入学预备期教育,采取措施,让小朋友逐步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预备期”和“准备期”的设置,目的就是缓解入学孩子身心压力,按照一年级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2.
家长在幼儿园和小学衔接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前教育的最后阶段,为了帮助幼儿尽快转变“角色”,培养入学意识,幼儿园应积极为幼儿做好入学的准备工作。同时,家长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组织“家长会”、“专题讲座”。许多家长对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不是十分了解,感到不以为然,甚至有些家长经常这样教育孩子:“不让你念幼儿园了,早点把你送入小学……”,这就造成孩子对上小学的恐惧心理。如何转变家长的观念,使之正确认识幼小衔接的意义?首先,可以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详细介绍幼儿园的培养目标和大班的学期工作计划,介绍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具体措施,如:带幼…  相似文献   

3.
幼儿园大班孩子的家长会上,老师从养成孩子学习习惯角度谈及孩子入学准备问题,家长们忧心忡忡,有的家长觉得自己孩子的生日小,上学吃亏想再蹲一年幼儿园;有的家长觉得早上学没问题,“我当年就是提前上的学”。其实上学年龄只是参考,关键看孩子是否已经达到“入学成熟水平”。所谓儿童“入学成熟水平”指的是从视知觉、听知觉、运动能力、数学准备、神经协调发展水平判断孩子是否达到作为小学新生应该达到的要求。一、视知觉的技能测试视知觉的技能主要有空间关系、视觉辨别、图形—背景辨别、视觉填充、物体再认等几个方面。——空间关系是…  相似文献   

4.
王芳 《幼儿教育》2003,(4):29-29
孩子上了幼儿园大班,意味着马上就要上小学了。从幼儿园到小学能否顺利过渡,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我们都应十分重视,在孩子进入大班后期时,幼儿园和家庭都应做一些幼、小衔接的工作。笔从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我们应帮助孩子在入学前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  相似文献   

5.
时言平 《教育》2011,(12):5
4月11日《扬子晚报》报道:2011年的小学入学招生工作很快就要启动,南京不少家长因为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纷纷将孩子送入各种各样的"幼小衔接班",恶补小学知识。因此,南京培训机构面向幼儿园大班孩子推出专门应对重点小学面试的"包过班",12节课11000元。  相似文献   

6.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入学前,也就是说幼儿园大班的教育,应安排各种入学准备教育活动,比如给孩子留作业等,实行“小学化”的准备。我认为,把入学准备的重点放在教幼儿学习汉语拼音,读写汉字,做数学题,让幼儿提前学会一年级课本的一部分内容,这种把准备入学变成提前入学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7.
孩子到了幼儿园大班末期 ,许多家长开始关注孩子入学准备的事了。作为从事幼儿教育十几年的我对大班 90名孩子的家长做过问卷调查 ,2 0 %的家长认为孩子就要入小学了 ,不能再贪玩 ,玩具要收起来 ,电视也要少看 ;70 %的家长认为 ,既然小学一年级主要学习语文和数学两门课 ,那么孩子入学准备教育就是让孩子识字、学拼音、做算术 ;10 %的家长认为 ,幼儿园会对孩子进行入学准备教育的 ,因此无需家长多费精力。以上结果表明 ,许多家长对孩子入学准备教育的认识存在片面性 ,做法也是不妥的。做好孩子的入学准备教育 ,首先要了解孩子入学面临的主要…  相似文献   

8.
据悉,今后五年内,北京市各区县小学将取消所开设的学前班,同时禁止小学出租房屋给社会培训机构开办学前班。到2010年,北京将逐步取消全市近900个小学学前班。据了解,目前不少学前班和小学招生挂钩,利用家长想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知识的心理,招引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提前离园接受小学教育,干扰了学前教育的正常秩序。有些小学和校外培训机构还“合作”开设学前班,作为学校“创收”的手段。北京第一幼儿园冯惠燕园长说,一些家长受急功近利的观念误导,让5岁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知识,这事实上缩短了孩子幼小衔接的过渡期,将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习惯的…  相似文献   

9.
幼儿园应把“入学准备”作为明确的任务贯穿在全部教养工作之中,这是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上所一致强调的。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在学习、生活等诸方面都有个适应的过程,如何尽量缩短这个过程,使幼儿离开幼儿园升入小学后各方面都能较快地适应新的生活,应是我们幼儿教师,尤其是大班教师经常研究的问题。这里想就此谈谈自己的工  相似文献   

10.
来文集粹     
教师的意见我曾经在两所幼儿园大班的家长中做过一项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您在幼儿入学前最大的忧虑是什么?”结果是48%的家长担心孩子没有学习兴趣和愿望;46%的家长担心孩子不会写拼音、汉字、做算术,上小学跟不上;40%的家长担心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及交往...  相似文献   

11.
吴建华 《家教世界》2022,(30):60-61
<正>幼儿园阶段是孩子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的重要阶段,也是为小学入学做好准备的关键阶段。所以帮助家长和幼儿科学地做好入学准备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实施小学入学准备教育中,教师需要结合园本课程,将幼小衔接内容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中。一、身心准备(一)向往入学的情感培养让幼儿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是重要的入学准备。“小学校园大揭秘”一直是幼儿园孩子最感兴趣的事。孩子们在参观小学的活动中用自己的眼睛仔细寻找,感受小学和幼儿园生活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6月,大班孩子家长一定在考虑为孩子选择学校上学的问题了。一些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尚小,要不要再晚一些时候上学,更多的家长则为孩子能否顺利实现幼小过渡而发愁。本期,我们特约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副教授、在职博士钱志亮老师给家长朋友谈一谈关于孩子要不要提前入学的问题。同时,我们还请来一直从事小学低年级教学与班主任工作的李静老师和家长朋友谈一谈入学准备的话题。希望本期的“特约谈话”能成为大班幼儿家长的“及时雨”。  相似文献   

13.
幼儿园应把“入学准备”作为明确的任务贯穿在全部教养工作之中,这是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上所一致强调的。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在学习、生活等诸方面都有个适应的过程,如何尽量缩短这个过程,使幼儿离开幼儿园升入小学后各方面都能较快地适应新的生活,应是我们幼儿教师,尤其是大班教师经常研究的问题。这里想就此谈谈自己的工作体会。  相似文献   

14.
即将走进校门的孩子将面对一种生活的转折——从幼儿世界的游戏生活转为似成人世界的规则生活。《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因为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在智力、体力的发展上没有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15.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件大事,生活中的重大转折。他们进入小学后,首先生活内容发生了极大变化。入小学是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入小学学习也是社会义务。孩子从幼儿园大班毕业后,有的家长认为入学前不需要为孩子准备...  相似文献   

16.
正孩子就要上学了,作为家长,肯定既兴奋期待又有点担心,这个你我都经历过的。但是,如何能够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笔者就幼小衔接谈几点细节的准备和养成。一、心理准备在孩子上幼儿园大班即将毕业的时候,和孩子玩耍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向孩子介绍小学的情况,包括美丽的校园、热闹的校园生活、学习知识的美好等等,幼儿园大班毕业以后,就要时不时地领着  相似文献   

17.
一、针对家长中的认识问题召开家长会和举办专题讲座有许多家长由于对幼儿园和学前班的具体情况不太了解,以为进学前班更有利于孩子上小学,因此,在孩子刚要升大班时,即让孩子转到学前班去。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及时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详细介绍幼儿园培养目标和大班的学期工作计划以及我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几项具体措施。同时,我们还多次举办专题讲座,请幼教专家来园讲课。讲座的主要内容有:家长应如何做好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家庭与幼儿园如何配合;学前班与幼儿园的情况对比等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幼儿升入大班,即将上小学,不少家长开始焦虑,纷纷找老师询问孩子要不要上学前班,甚至有的家长说:“幼儿园各方面都很好,但是不教孩子拼音、写字、算术,我担心小学会跟不上。”“我每天回家问孩子在幼儿园学了什么,孩子什么都说不出来。”“幼儿园什么都不教,孩子每天就是瞎玩。”  相似文献   

19.
魏颖 《天津教育》2022,(16):8-11
<正>韩女士的儿子现在上幼儿园大班,暑假之后就要上小学了,她最近特别焦虑:“这段时间家长们在微信群里天天都在聊要提前给孩子学习一些文化知识,以便适应小学生活。需要这么做吗?我拿不定主意,要是人家孩子都学了,我儿子不提前学,上小学会不会跟不上,到底怎么办才好?”随着小学一年级入学临近,像韩女士这样焦虑、纠结的家长不在少数。“幼小衔接”一直是教育热点问题,因为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次重要的转折,所以太多家长紧张、焦虑。在采访中,  相似文献   

20.
时值炎热的8月,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要入小学了。比孩子焦虑和兴奋的是家长,有些家长把孩子入学当作人生的起跑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为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所以也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