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高中毕业证书考试和大学招生录取两个部分组成的澳大利亚大学招生考试制度,具有"多元而又统一"的特征。其中,"统一"是指各州大学考招制度的总体框架与运作机制相似;"多元"是指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各州的考试评量方式复杂,大学录取途径多元。澳大利亚的大学招生考试制度可以在"考招分离"、学生学业成绩评量、大学招生社会化管理、考试招生制度与中、高等教育制度之间的联系等方面,为我们带来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制度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自主招生与招生考试专业化、常规化是高校入学制度选择的重要趋势。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其自主招生考试模式上的差异,是大学招生与考试形式不同组合的结果。复旦和上海交大的自主招生考试改革试点,有助于推动我国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进程。  相似文献   

3.
史峰 《生活教育》2013,(6):42-43
一年一度的自主招生考试又开始了。因为是自主招生,所以许多高校的出题内容显得非常"自主"———试卷上出现了诸多"神题"其实,考试"神题"并非是国人独创,美国许多大学招生考试流行"神题"已经许久了。比如世界著名的布鲁金斯教育学会受大学委托,曾经出过这样一道著名的"神题"考查学生能力:如何把一把斧头成功卖给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布鲁金  相似文献   

4.
荷兰应用技术大学招生对象涵盖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分为普通中等教育毕业证书考试和中等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招生录取包括限额专业录取和非限额专业录取。本文从招生对象、招生考试及招生录取三个方面分析荷兰应用技术大学的招生制度,可以为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招生制度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中枢神经",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对各级各类教育都有重要影响。大学自主招生是现代大学的共同特征,也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核心点。日本与我国同处亚洲,同属儒文化圈,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轫期曾深受日本影响。二战结束以来,日本最终形成以"大学自主考试招生,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提供服务,审议会引领社会参与"为特点的现代考试招生制度,较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从高考的"独木桥"逐步改建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立交桥"。在公平选材的前提下,大学自主招生权与学生自主择校权扩大的趋势将使大学和学生都能得到更理想的匹配结果,本文依据美国大学公布的招生录取数据,从大学配备的招生人员结构与能力素质、大学招生遴选的高昂花费、学生申请多所大学的低廉费用,以及高中为指导学生升学的必要投入等方面测算双向自主选择体系的运行成本。结果显示,美国的招生体制泡沫与繁荣相依相伴,对选材更讲究的一流大学主动为这种基于自由选择的繁荣承担了主要的成本。  相似文献   

7.
改革我国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是关乎全国千万家庭的大事,在改革中仁者见仁,联合招生、自主招生、推荐保送、多次考试等形式各显灵通。作为新一轮改革的重要内容,它将走向何方?通过诊断我国大学的组织运行模式。剖析思考我国大学招生考试的多种形式并以此探讨大学招生考试改革的走向。  相似文献   

8.
大学自主招生改革的成效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试点到逐步推行,我国大学自主招生制度历经了10年改革历程。参与自主招生的大学在招生宣传、组织报名、命题、组织考试、笔试、面试、招生、考试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在建立多元化考试招生方式、利用招生自主权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获得了初步的改革成效。而促进考试公平、进一步提高考试科学性,建立稳定、系统的考试制度是大学自主招生改革的努力方向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从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审视我国现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的普遍诉求,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维护高等教育公平的必要手段,而目前我国的大学招生考试中存在着一元化的考试模式,考生填报志愿没有充分的选择权,招生录取中还存在着"摘尖"等弊端。上述三大弊端的症结在于全国统一考试,若要解决以上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全面实施高校自主招生制度,这应该是高考改革的方向与选择。  相似文献   

10.
雷顾 《学习之友》2009,(8):14-15
近年来,对于中国的高考制度,要求变。统考”、“统招”为大学自主考试、招生的呼声越来越高,其中一个重要的论据是,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实行的是大学自主考试招生制,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也是大学自主考试招生制,因此,现在的中国应该而且可以实行这种考试招生制度。  相似文献   

11.
大学自主招生的本质乃是消解政府对招生考试的过多干预,形成政府监管、高校自主、社会参与的多元考试治理结构。考试社会化的内涵就是要削弱政府对招生考试的过多干预,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疏通社会组织的参与渠道。因此可以说,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具有社会化属性,自主招生改革是考试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举措,考试社会化是自主招生改革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2.
现行的日本大学招生是指考生在参加过“全国共同第一次考试”后,依据本次考试成绩,再分别参加由各大学组织的单独招生考试。日本政府在大学招生中,赋予了各大学极大的自主权,各大学在单独招生中拥有选择考试科目和命题的权力,即便在“共同第一次考试”中,各大学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决定考生是否必须参加考试及如何利用该考试的成绩评定和录取学生。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考试经历了自主招考、统一招考、自主招考和大学联考并存等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国立大学一直秉持选拔国家精英、促进公平竞争的基本理念。影响大学考试招生理念形成的因素不仅有学校的办学宗旨,还包括大学管理者的人才观和考试观。民国时期国立大学的考试招生理念影响着学校的招考实践,对当前大学自主招考改革也留下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新西兰与澳大利亚(以维多利亚州为例)的高中课程体系与大学招生制度的调研,分析了两国大学招生制度中,学生高中课程修习与大学志愿专业的相关特点,并就完善我国大学招生制度提出若干建议:强调大学招生制度设计的基础教育立场,关注考试评价标准与高中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促使高校招生的功能从"学力选拔"转向"专业选择";统一制定高校大类专业的高中限定修习课程目录,加强大学专业与高中课程修习的相关性,建立沟通职业生涯发展的高中课程组合等。  相似文献   

15.
论文首先对日本入学制度的现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列举了"大学入学中心考试"和"各高校自主考试"相结合模式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其次,通过对日本入学制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对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在考试科目、统考制度、自主招生、推荐保送等方面改革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SAT和ACT是美国具有代表性的大学招生考试,其与学校教育存在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学校教育对SAT和ACT考试具有规定性:考试制度设计在于服务社会现代化人才选拔需要,考试目的和试题内容注重匹配学校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SAT、ACT考试对学校教育具有能动影响:考试改革促进中学课程改革,考试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考试成绩的合理使用提高大学招生效率。最后,大学招生考试与学校教育的良性互动是大学招生考试的本质追求,也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大学入学考试呈现以下特点:多种考试形式并存,但单独考试是主流;考试数量多、种类杂,多次数、多层次、多类型的考试并存。单独考试的"教育效益"高,统一考试的"社会效益"高,双方对立互补。多样性考试最大的优点是满足了考生和大学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其缺点是标准混乱、程度不齐,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民国时期大学入学考试方式赖以形成的根源是,大学拥有独立的招考权,大学招生按照市场机制运行。多样性、单独考试对当代高考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11年国内部分大学宣布建立自主招生联盟,联合考试,成绩共享。由此,历史上"最好看"的自主招生改革拉开序幕,围绕联考的讨论与激辩也是此起彼伏。联考究竟是自主招生改革的创新之举?还是迷失方向,进入改革误区?这就需要基于对大学自主招生联考进行理性的探讨。文章阐述了四大大学自主联考联盟的形成,讨论了大学自主联考存在的争议,分析了大学自主联考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任务,质量是大学的生命线,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大学的崇高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发展任务,并提出"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显然,大学招生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关键作用。如何选拔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是目前各高校较为关注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西安交通大学通过认真剖析挖掘创新潜质并建立人才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了多元选拔人才的招生模式。  相似文献   

20.
韩国大学招生经历了大学单独考试、大学入学预备考试、大学入学学力考查、大学修学能力考试、考试分数等级与中学手册等综合评定录取等一系列自主招生改革.在统一高考的基础上,由政府调控和监督,各大学采取灵活多样的自主招生录取办法.韩国大学自主招生制度经过多次改革更加科学完善,体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等特征,高等院校充分享有大学招生的自主权,十分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中学素质教育.大学自主招生改革正在为韩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也为中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