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娟 《鸡西大学学报》2012,(10):143-144
中国商周时期青铜纹饰艺术精美而神秘,一直是古今中外艺术家研究和学习的宝贵典范。试从现代艺术构成的角度,通过对商周青铜纹饰的秩序与层次、纹饰的渐变以及纹饰的虚实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解读古代青铜纹饰里的空间表现。这不仅对青铜艺术有了更新的认识,而且对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开拓了无限空间。  相似文献   

2.
青铜乐器是夏商周三代音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重要的历史遗存。在洛阳地区发现的青铜乐器如铜铃、钲、铙、、编甬钟、编钮钟等 ,几乎包括了青铜乐器所有的种类 ,构成了一个基本完整的青铜乐器的系统。这不仅体现了洛阳先秦三代青铜乐器发展的脉络和重大成就 ,显示了洛阳地区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而且为青铜乐器的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3.
古滇王国和滇文化日益受到国际文化界的推赞。建国后以云南普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为代表的滇文化墓地逐一被发现,并考古发掘出两千多年前具有独特文化色彩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都可与中原商周青铜文化相媲美。同属青铜文化,滇国和商周王朝在青铜器的铸造和使用上,有许多共通之处。然而在青铜器型制和精神象征意义上,却出现较大差别。滇国礼器在于铜鼓和储贝器,而商周朝在于鼎。青铜礼器选取上的相异性,也反映出滇与商周王朝权利体系分配的不同,在生产方式与民族风情上也呈现出某种程度的区别。本文试图就此问题,对同持青铜礼器的不同王国文化差异做出浅析与梳理。  相似文献   

4.
关于青铜农具在商周时期是否被广泛使用,建国前三十年史学大家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讨论,但并未得出最终结论。参考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关的考古资料,对商周青铜农具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7,(76):174-176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商周文化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繁荣,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青铜时代,龙纹成为青铜装饰艺术的一大主题,反映出了当时的宗教信仰。甚至龙纹青铜器与政治统治有了联系。另外,龙纹的形态演变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审美意识转变。  相似文献   

6.
迄今为止,辽宁地区出土了近四十件商周有铭青铜器,它们不仅是辽宁地区青铜文明的物证,其铭文更是承载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这些铭文进行辑、解,既是语言文字学及古文字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又可以为揭示辽宁地区悠久的文明史提供更为可靠的文献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一、选择题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尺度。在中国古代社会,我们的先祖在与大自然斗争过程中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以其代表的生产力水平在很长的时期里都走在世界的前列。据此回答1~3题:1.商周时代主要的农具是A.木、石器B.木、骨器C.骨、蚌器D.石、铜器2.青铜铸造是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由此,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关于“青铜时代”的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司母戊鼎是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B.商周时代有大量青铜器农具C.商时出现大量青铜铭文D.广汉三星堆大型青铜铸像是该时代青铜…  相似文献   

8.
寒冬时节,各地火锅店生意兴隆。从考古发现来分析,早在三四千年前的商周时期,中国人已开始吃火锅了。 如果追究火锅的源头,当从商周时期的青铜鼎说起。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商周时期4件青铜犁铧的大小、形制和夏商周时期石犁的大小,形制,及其他有关材料,探讨我国古代耕作方式的演变和牛耕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商周时期的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青铜器作为青铜文明的载体,上面常饰有平雕的各种花纹和浮雕、半浮雕的各种装饰。这些花纹和装饰丰富多样、铸刻精美并随着时代变迁而经历了一个复杂多变的演化过程。究其原因,则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本文着重从天人关系的角度剖析其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1.
地处汉水上游的古原生部落庸方国,其历史渊源非常古老久远,其文明发展程度也非今人所能想象。其灿烂辉煌的文明可以表述为:它的子民是羲娲二皇的长子部落;它的地位是秦岭以南的群蛮领袖、讨伐商纣王的军事劲旅;它是最早最熟练掌握青铜铸炼技术、城市建筑技术和八卦系统思想的当时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它向北方的商周“河洛文化圈”输送了最博大精深而又体系严密的四灵、五行、十干、八卦的哲学与技术,又向南方楚国“江汉文化圈”注入巫术与青铜器等文化精髓,使得北方史官文化与南方巫官文化一源分二流,衍生出儒、道两家思想体系,架构为中华文化大系的两条主脉。  相似文献   

12.
商周青铜器纹饰研究在历史上虽取得很大成绩,但较之于器型、铭文、铸造的研究相对滞后,因此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对西周青铜器纹饰研究在历史上取得的实绩进行鸟瞰式的述要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说“莱”     
殷周金文中有*字,曩不识。根据甲骨文和金文的"鶆"字可知此字当是"莱"的象形初文,乃蔓华之象形,也被假借为"鶆"。殷周金文中均用为国族名,即莱国,不过这个"莱"和东夷的莱国无关,当是与殷商同姓的子姓莱(来)国,本是为商王负责捕鹰养鹰以辅助田猎的部族,其地当在今天的安阳附近。东夷的莱国当是鷞鸠氏,乃是以鶆为图腾的东夷部族,为少皞族之一支,它很可能也是嬴姓或偃姓。  相似文献   

14.
商周青铜器极好地做到了造型设计与装饰纹样的贯通勾连和交相辉映。不管是现实中真实的动物,还是想象中虚幻的神兽,往往都流传于神话传说当中,通过人们的理念构想反映于青铜器造型与纹样之中,反映出造物者相当浓厚的神话设计思想与理念色彩,从而使商周青铜器达成了从语言文字到视觉图像的文本转换。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沅水中上游地区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特点的分析,揭示了本地区现存主体少数民族(苗、瑶、土家、侗)分布格局早在商周时期就形成了。  相似文献   

16.
商、西周青铜器其纹饰种类繁多,但以玄鸟为祖先的商人为什么没能在商青铜器上大量铸有以凤鸟纹为主题的纹饰,而不是以玄鸟为祖先的西周人却极大地发展了以凤鸟纹为主题的纹饰。青铜礼器多是祭祀之器,商周人观念认为要沟通人神,必须要依靠民间有异能者,即巫觋,而巫觋通天地要依靠一定媒介,动物就成为最早的媒介。而商人以玄鸟为祖,其祖神合一的观念就决定了鸟不可能担当媒介物,故凤鸟纹为主题的纹饰不可能大量出现。而西周祖先起源上有鸟类的护佑,其祖先又不是玄鸟,故而在商人基础上大量出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商代青铜器种类繁多,组合多样,是商代礼制的重要物化体现。虽然商代礼制还不像后世礼制那样系统、有条理,但对于已经进入阶级社会,有着严格等级、阶层之分的商代来说,一些基本的社会礼仪制度,如等级制、宗法制、葬礼、祭礼、礼器使用制度等已经具备了初步形态,并在商代的社会生活中起到重要的规范作用。关于这些礼制的基本情况,在商代所出的青铜器中都能或多或少地得到一定体现。  相似文献   

18.
周代金文中的“肇”字,汉人作实词解释,定义为“始”或“敏”,但何以如此,语焉不详。近人杨树达氏则认为置于语首者为发声虚词。实则,“聿”与“始”义接近,由引申而有“始”义,两个义待会合,造成“肇”字,用以表示语言中始的意义。此字不见于殷虚甲骨刻辞,有可能是西周初期新生的字,有当时许多器铭为证。总之,“肇”字在金文中有其实义,并非语首虚词。了解其确切用法,有助于读懂许多具有重要社会史料性质的周金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