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葵花宝典     
这个世界上,有非常多的人以读书为至乐!他们把书当成智慧的宝库、成功的阶梯和幸福的明灯。有些人更把读书作为每天必修的功课,“三天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甚至还有书虫把书奉为艺术品,奉为天堂……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一生读什么书,往往是他生命轨迹和思想轨迹的反映。作家巴金的读书生活更是如此。巴金一生书,一生读书,而书是读书的丰硕的结果。对于他来说,读书的过程又是思索生活和认识生活的过程。读与思,让巴金的思想得以发展,情感得以升华。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  相似文献   

3.
读书之乐     
我读书向无计划,到书店里逛,要买什么书,亦是无主题,只碰到与当时心情合拍的,就买下。若心情还在,又有闲暇,就一卷在手,叼根烟.跷个二郎腿,把手指头一行行移着看下去。若心情不在,或者买来的书竟束之高阁亦未可料。有些书买来四五年,翻都未去翻的情形也不是没有的。总之,我是个由兴趣的鞭子抽着向前走的人,在读书这件事情上尤是如此。[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这首诗既写得清新自然,又略带禅机,富有哲理情趣。然而,有的论有感于这首被人们广为传诵,奉为经典佳作的诗篇,“作于何时何地,缘何而作,一直令人费解,学人言之不详,颇多歧见”,因而在“登游三清山,观瞻三清宫”之后,撰说是“对其有了新的发现”,认定“朱熹这首《读书有感》诗(《朱公集》卷二为《观书有感》,该数处皆为《读书有感》,不知据何版  相似文献   

5.
我自小酷爱读书,书是我成长的脚步。10岁之前,我买的最多的书是一本本连环画,《小兵张嘎》《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每当买回一本,我都视为珍宝,记不清读了多少遍。读后,又小心翼翼地把书放在一个纸盒里,精心收藏起来,直到现在,我还有50多本小画册呢!  相似文献   

6.
吕睿  小林 《现代语文》2005,(1):12-12
赴美国考察,有一件事至今令我感触至深。在洛杉矶,有一天我应邀去亲戚家作客。亲戚是位眼科医师,薪水不菲,一套临海处山巅约200多平方米的别墅是其花80多万美金购置的。进入别墅,参观大大小小的房间以后,我突然诧异万分:偌大的别墅怎么就不见一间像模像样的书窒呢?事后,我才了解到美国人与中国人有着不同的读书态度,美国人总是把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漫谈读书     
我们现代人读书真是幸福。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书是希罕而珍贵的东西。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简,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  相似文献   

8.
《四书集注》中说:“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因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很难想像一个有学问、有涵养的人是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林语堂讲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爱读书的人就是一个有品德的人。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领袖的读书无禁区没人能统计毛泽东一生读了多少书,包括他的图书报刊秘书逄先知。毛泽东的阅读范围,从历史、哲学到自然科学、军事,无所不包,更重要的是,他读书的方法"刁钻"甚至充满颠覆性。他把《水浒传》当政治书看,把《红楼梦》当历史书看。  相似文献   

10.
故事童年     
爸爸是乡村赤脚医生;也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在爸爸的房间里有好多书,但几乎全都是医药方面的书。有一部分是爸爸的爷爷留下来的古老线装药物书,散发出一股浓浓的书香味,感觉很好闻。  相似文献   

11.
徐启建 《中学教育》2005,(10):52-52
书是越来越多了。但我们对于图书的兴趣呢?可能从数量上,读书的人口在增加,但就读书的个人来说,有很多人读书的欲望却在不断减少。  相似文献   

12.
在一般人的眼中读书总是有好处的--人们不是常说"开卷有益"吗?并且把它奉为至理名言,用它来激励人奋发读书.但仔细推敲一下"开卷有益"这句话,觉得这种说法有点含混,似乎还有不妥之处.世界上真、善、美与假、恶、丑是并存的,书能例外吗?如果我们良莠不分,饥不择食地读各种书,那"开卷有益"一说就未必是正确的了.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时空》2010,(3):53-53
这套书被很多人奉为“人生首部科学启蒙读物”,自1961年首次出版以来,已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多数人看的是1980年版,黑底封面,设计朴素,分物理、化学、天文等14个分册。  相似文献   

14.
陈世滨 《教育文汇》2005,(7):48-48,47
高尔基曾言:“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读书本质上是人的精神灵魂与书的思想生命的一种不期而遇。这种人与书在生活这片绿地的“相遇”,呈现出不同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煮书》是一篇指导学生读书方法的应用性课,于老师创造性地组合教材,课前让学生自学《煮书》,课上让学生运用“煮书”的方法“煮”读《荷花》,还学生以真正的“读”地位,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把发现留给学生”,使其在创造性的阅读中展现个性。学生“煮”中见悟、  相似文献   

16.
《今日教育》2007,(10S):17-17
随着于丹和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在媒体和网络的流行,许多人开始喜欢《论语》《庄子》,国学以迅猛的速度走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并把于丹那句“每个人的心中都需要一个孔子“奉为经典。[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把书读活     
少年朋友,你们知道吗?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这个人顶多也就是个长着两只脚的书橱。应当说,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这样,读书才算读到家了。  相似文献   

18.
读书之乐     
我读书向无计划,到书店里逛,要买什么书,亦是无主题.只要碰到与当时心情合拍的,就买下。若心情还在,又有闲暇.就一卷在手,叼根烟,跷个二郎腿,把手指头一行行移着看下去。若心情不在,或者买来的书束之高阁亦未可料。有些书买来四五年.翻都未去翻的情形也不是没有的。总之。我是个由兴趣的鞭子抽着向前走的人,在读书这件事情上尤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有一套精选读书法。他在《基督山伯爵》一书中,塑造了一个博学多识的人物——法利亚长老,并通过长老之口谈了这样的读书方法:“在我罗马的书房里,我将近有5000本书,但把它们读了许多遍以后,我发觉,一个人只要有150本精选过的书,  相似文献   

20.
我童年最大的痛苦就是没有书读,而现在最大的痛苦就是书太多读不过来。我总结出一条经验:当书越多的时候,实际上人读书的热情就越淡薄;当书越少或者找不到书读的时候,人渴望读书的热情就会越高。在这里,主要讲一下我读书的经历以及阅读对于创作、对于人生的影响,希望同大家一起分享。在阅读中快乐地成长我是1955年出生于山东的一个农村,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