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于德国浪漫哲学来说,绝对解体而进入有限世界这一前提表现为对有限现实世界的反讽。反讽是基于有限和无限之间的矛盾的无限调节性运动和自由创造活动。浪漫主义的反讽由此表现为对近代哲学主体性原则的批判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代大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的主体。为此,大学是提升人的创造理性之源。从外部看,大学是自治之地;从内部看,大学是学术之地。大学教学的性质决定了大学教师是学者,作为个体的学者,其创造理性表现在与自然、社会、精神的分化中;作为群体的学者,其创造理性表现在群体的独立与自由中。为了培养出主体性的人,大学教学内容是"纯科学",大学教学方法是"教学与研究的统一"。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近代大学,以创造理性为其教学规定性,创造了近代大学的辉煌。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通过对韦伯思想的考察,阐明了现代性对宗教神学的"祛魅"和西方理性主义的内在联系.但是哈贝马斯认为无论是韦伯将理性理解为目的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还是近代主体性哲学对自我意识的过分强调,都是片面的.哈贝马斯同时批判后现代哲学转向非理性主义.他从席勒美学中受到启发,希望通过理性的进一步启蒙和交往理性的构建来拯救现代性.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主体性哲学美学成为反思历史、重塑个体的强大文化思潮;文学与美学也在不断地与政治分化的过程中,实现了个体的自由和审美的理想,呈现出从集体话语、个体彰显,再到诗化哲学、审美自由和审美文化的历史转型。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和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便成为"美学热"中从哲学到审美、从群体到自我、从机械反映论到主体实践论的理论动力,人道主义也不仅仅是思想解放的热情,更是以"主体性"的面貌成为系统化的理论表述和具有学科意识的理性思索。而此种回归人性、倡导自由和文化启蒙的美学思潮也将持续而深入地影响历史。  相似文献   

5.
冯契的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理论还包括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制约因素,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阶段构成,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表现和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缺失.中国近代哲学革命既受到"中国向何处去"这个近代社会中心问题的影响,又受到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中国近代哲学革命包括前驱阶段,进化论阶段,新旧思潮之激战和哲学革命进入唯物辩证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专业哲学家的贡献阶段.中国近代哲学革命表现为一是传统的范畴获得了新的内容,二是西方传来的新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三是近代哲学的独特创造.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缺失表现为一是忽视了哲学的理论思维的科学性质以及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二是在处理"古"与"今"、"中"与"西"的关系上的缺失,三是在方法论上的缺失,四是在人的自由问题上的缺失.  相似文献   

6.
突破整体主义价值体系的束缚,确立以个体的独立、自由和权力为基础的新型价值体系,是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必然要遭遇的问题。中国近代启蒙哲学上承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以对人的存在个性的重新发现为突破口,对理学为代表的本质主义倾向及其相关联的权威主义、专制主义展开了冲击。对“自我”的推崇和论证,对“独”与“群”关系的思辨讨论以及对非理性主义的同情和首肯,都表现了近代思想家在哲学层面上对人的个体存在及其自由的关注。近代启蒙哲学揭示出:在群已关系中由以自由原则取代整体主义,既要去除内在的奴性人格,又要突破外在的制度性压制。前主要表现为对个体人格的独立和个性自由的追求;后则主要表现为对政治自由与公民民主权利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过度评价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生态哲学特性和把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生态问题归因到主体性的张扬是围绕主体性问题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存在的两种流行误解.我们应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理性地看待这两种观点,从而理性地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自由概念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居于“拱顶石”的地位,尤其是其实践哲学的起因和基础。并且,康德对于自由概念的阐释非常独特,既独立于康德哲学的体系之上,又内摄了作为“人的哲学”的康德哲学的核心。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和《实践理性批判》中集中地论述了实践哲学的自由概念,尤以后者更为纯熟圆满,故在此拟以《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为主要蓝本,试探悉康德式自由概念的发生、演绎、范围及作用。  相似文献   

9.
冯契“平民化自由人格”理论的现实意义、困境及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契"平民化自由人格"理论是对中国传统哲学人格理念及近代培育新人理念的继承与超越。在其理念中,"平民化"与"自由"的概念是极富时代意义而又内涵丰富的。文章强调在理想人格的塑造中把自由个性与历史必然性、社会责任和谐统一起来,这构成了构建和谐社会在人格塑造方面的一个重要的主体性条件。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生存中,主体以虚拟的形式,在无限空间中自由翱翔,自由创造,主体的自由、创造、独立性得到了极大的展示,主体性得到真正的回归和激烈的张扬。但是,由于网络主体的虚拟性、非现实性、超越性,使主体在无穷的空间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找不回真正的存在,导致了主体性的迷惘。主体性在资本逻辑中受到商品拜物教冲击而迷失转换为因网络虚拟形态而再次迷失,是对现实主体生存的又一次挑战。破解和回应这一挑战,构成当今发展哲学思考的又一主题。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学术界出现的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其背后潜存着一种强烈的挺立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在实质上又是近现代以来“救亡意识”的一种变奏。弥漫于学术界的“创新”思潮与这种“主体意识”的挺立是相互联系的。创新必基于不同思想文化之要素的整合,“整合性创新”体现为思想创新的普遍原理。冯友兰、胡适等人所做的工作,应在历史的意义上将其理解为关于中国哲学的“整合性创新”活动,并实际上改变了哲学与宗教的世界地图。“主体性”只能在“主体间”的交往之中才能显现出来,中国哲学也只有突破“地方性”的局限才可能真正独立于世界思想之林。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主体性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他的主体性思想贯穿在其哲学思想发展的全过程中,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毛泽东一生的实践历程与他对主体性的独特认识与发挥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Suhrawardi's epistemo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point of view in order to analyze and elicit its educational outcomes. His philosophy, which can be called eclectic philosophy (involving intellect and intuition), regularly proposes a different philosophical system with intuitionist outlook. It is the combination of two philosophical and mystical views, namely Aristotle's logical reasoning and Plato's mysticism. Suhrawardi has rather suggested this belief in the field of acquiring knowledge by humans that depends on three levels of knowledge, namely intuitive knowledge (using senses), knowledge via observation (mystical intuition), and illuminated knowledge. The third level of knowledge leads a human to the verity of knowledge. Therefore, this view about knowledge, and process of this knowledge acquisition, will hav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such as aims, principles, and teaching–learning methodology.  相似文献   

14.
颠覆与追问——新时期第一个十年的伦理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那奔腾呼啸、跌宕起伏着的伦理思潮,或许可以用“颠覆和追问”来加以概括。从“潘晓讨论”到“张华讨论”以至“蛇口风波”,这三次围绕着人生价值问题兴起的大讨论虽然具有不同的主题和不同的思想色彩,但都是在青年人中自发产生的怀疑、追索和思考,一方面仍然带有鲜明的理想性色彩,另一方面则表达着强烈的思想困惑和初步的理性自觉。1986年关于“道德主体性”的讨论和从1988年开始的“功利主义”讨论则力图在古今中西的思想理论遗产的基础上去回答那些时代性的问题,其历史贡献主要在于对时代问题的理性追问。  相似文献   

15.
Ong and Derrida are concerned with presence—for Ong the presence of the other; for Derrida the presence of the signified. These seemingly disparate epistemological meanings of ‘presence’ actually share some striking similarities, but differ about how reason should be figured, that is, what metaphors should be used to conceptualize reason. This disagreement is fundamentally about what Ong called ‘analogues for intellect.’ After describing the history of Ong's and Derrida's concept of presence, we indicate how the ethical and religious implications Ong and Derrida draw from ‘presence’ proceed logically from the analogues for intellect that each assumes. We will conclude, first, that these implications reveal a conflict of traditions—philosophy and rhetoric—but we also indicate how Ong's own rhetoric may permit dialogue between traditions  相似文献   

16.
把<论语>放在他者哲学的语境里分析,可以展示出一个不同于主体性哲学的解释学视角,挖掘出孔子儒学中另一重可能的意义域:即孔子儒学中存在着他者哲学的向度.狭义地说,<论语>中的他者有三类范型,即师友、父母和圣人,他们分别属于差异性的他者、无限性的他者和理想性的他者.从他者哲学的视域看,"我"与他者的关系是<论语>思想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主体性文艺学的相关理论提出之后,该理论引起了文学界广泛、热烈的讨论,有人予以肯定,有人予以否定,本文就当前理论界的现状谈了一些我个人的观点,并就主体性文艺学之现实与理论基础以及"文艺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等观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当前,师范类大学生哲学素质的现状与应达到的水平有较大差距。在某种意义上,这类问题的原因可归结到学生和教师对哲学的理解。以培养学生哲学素质为目标的哲学教学,应当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拓宽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改革考试模式,有效提升师范类大学生的哲学素质。  相似文献   

19.
论“西南联大诗人群“诗歌的知性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青怡 《文教资料》2006,2(36):54-56
知性美和诗化哲学构成了“西南联大诗人群”创作的独特魅力。联大诗人不仅在理论上构建了自己的“知性观”:如强调“知性与感性的平衡”,“思想知觉化”和机智、反讽、悖论等策略:更从创作实践上进行积极探索,在对现实人生、人类精神整体及个体生命意志的观照中,将一个个形而上的哲学命题处理得深刻透辟而诗意盎然。他们的创作代表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成熟和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20.
交往范畴和交往实践观研究之评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但我国哲学界长期以来仅把它当作生产关系的过渡性概念来理解.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实践和主体性问题讨论的逐步深入,学界才真正重视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交往范畴,并对其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对交往实践观的研究,大大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