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崇祯十六年 (16 43年 )冬 ,张献忠入湘后遣军攻占了明故督师杨嗣昌的家乡湖广常德府武陵县。杨嗣昌崇祯十年任为明廷兵部尚书 ,制定和推行“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围剿农民起义的军事计划 ,使张献忠被迫于湖北谷城伪降 ;崇祯十二年 ,张献忠谷城再起 ,杨嗣昌又持尚方剑任督师专事追剿 ,必欲灭之而后已 ;至崇祯十四年张献忠兵袭襄阳杀襄王 ,方摆脱杨嗣昌之追蹑 ,杨嗣昌惧陷藩罪 ,自绝于湖北沙市。杨嗣昌生前 ,可谓张献忠农民军之死敌。故而 ,张献忠军占领武陵后 ,对杨嗣昌大官僚地主的家庭势力进行了严厉打击。当时张献忠军为此专门发布了一个榜…  相似文献   

2.
如何看待张献忠的谷城“受抚”事件,本来是一个学术问题。但是,林彪、“四人帮”为了影射攻击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居然也在这个事件上大作文章。他们任意捏造事实,颠倒黑白,给这位农民革命领袖扣上“投降派”和犯有“严重路线错误”的大帽子。流毒所及,有些有关明末农民起义的书籍,连张献忠的名字也不敢提了;有的人居然把张献忠的一些革命斗争事迹安到李自成头上。值得注意的是,直到打倒“四人帮”后的一九七七年三月,中华书局出版的《张献忠传注释》的“说明”中,还一口咬定张献忠“接受了明王朝的‘招抚’,犯过原则性的错误”,把显然对革命有利,在一定条件下的妥协与投降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3.
明末农民战争中,张献忠、李自成长期采用流动作战的方针,抗击明军的镇压,取得反围剿斗争的胜利。然而这种流动作战表现出明显的流寇主义作风,攻城略地,随占随弃,忽视建立根据地以发展和巩固革命战争成果。但至崇祯末年,农民军在中原、江汉痛歼明军主力,改变敌强我弱局面之后,张献忠也开始意识到克服流寇主义、建立农民政权的必要性,因而相继在武昌、湖南、四川试建农民政权。本文主要论述张献忠在湖南建立政权的问题。一张献忠于崇祯十六年(1643)夏,乘李自成略定荆襄,威震江汉,左良玉望风顺江东遁之机,自  相似文献   

4.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九月底,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进军江西,三个来月的时间横扫了江西西部和中部的广大地区,攻克了十几个府县,建立了地方性的农民政权。张献忠的这次行动沉重地打击了明王朝的统治,给江西历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背景链接 这里节选的故事背景是秦末天下纷乱,群雄争霸,最后项羽和刘邦展开了争夺天下的决战,长达四年,史称“楚汉相争”。韩信本来是项羽的部下,却得不到重用,后来经丞相萧何力荐,被刘邦封为大将。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通过破魏之战、井陉之战、淮水之战等著名战役取得了楚汉较量中的优势。他还参与指挥垓下决战,...  相似文献   

6.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是几与李自成齐名的历史人物。他于1644年初,率领一路军马由湘西进入四川,到该年年底占领了整个四川省,建立了“大西国”农民政权,改元为大顺,张献忠称为皇帝。1647年,张献忠兵败身亡,大西军在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诸将领率领下退出了四川,转战于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湖南各地。张献忠的这支农民起义军队,在占据四川三年多的时间里,对此“天府之国”所造成的变化及影响如何?本文拟就此问题略述己见。 明季有关张献忠兵据四川的很多史料,大都说大西军在四川军纪不好,杀人无度,百姓  相似文献   

7.
《殽之战》选自《左传》,题目是后人加的。《左传》是编年史,它以鲁国的纪年编次,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矛盾斗争。《彀之战》选自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下面就这篇文章谈几个问题。一、殽之战的前前后后。《殽之战》记述了秦郑之间、秦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前面说过,《殽之战》是从一部编年史  相似文献   

8.
在清王朝兴起和入据中原的过程中,有三次重大战役,第一次是1619年(明万历47年)的萨尔浒之战,第二次是1641年(崇祯14年)的松锦之战,第三次是1644年(清顺治元年)的山海关之战。萨尔浒之战后金汗努尔哈赤打败了明辽东经略杨镐四路大军的进攻,随后进入辽东,改变了整个东北的形势,在明清之际的历史进程中,成为清胜明衰之始,松锦之役清太宗  相似文献   

9.
《招生考试通讯》2008,(4):46-46
一位同学在参加一次模拟考试时,看到一道是非题“……德川家康先以大阪夏之战,之后又以冬之战消灭了丰臣家……”最初,他是打“×”的,但是再次检查时,突然产生疑问:“奇怪!季节的顺序是春夏秋冬,所以夏之战应先发生才对”,他越分析思绪越混乱。  相似文献   

10.
公元1279年崖山之战,元军取得胜利,陆秀夫背负幼帝投海而死。  相似文献   

11.
定陶在秦代属于东郡,是济水以南的重要城邑。公元前208年7月,秦将章邯统帅的秦军主力与楚将项梁在定陶及附近地区展开激烈征战,最终章邯击杀项梁,歼灭楚地义军主力。定陶之战楚军的战败,直接改变了当时反秦起义的格局,项梁的战死,导致了项氏家族起兵的核心力量,以江东八千子弟为主的江东势力受到重创,并对楚国的政局变化与随后发生的巨鹿之战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苍水之海上抗清,始于丙戌六月,江上师溃,公从驾(南明鲁王)象山石浦,随之又汛依肃虏伯(黄斌卿)于翁洲(舟山)。终于甲展七月,在“定海山中” (海中荒脊无居人之悬岙)被清兵所执。若加画江之役,前后共十九年。其间,曾四下闽海,四入长江。特别是与民族英雄郑成功联合发动的已亥长江之役,公由金陵之观音门向芜湖进军,得到沿江州县热烈响应,旬日之间,收复四府、三州、二十四县,以至于建立不久的清朝廷都为之震动。公最基本的海上抗清活动区域,是浙东海上的“十洲三岛”。“三岛”,指象山沿海三门湾的南田、高塘、花岙: “十洲”指今天的舟山众岛屿。公海上抗清最主要的军事政治中心,则是地处三门湾口花岙岛上的林门。已亥长江之役败后,郑成功与公战略上分道扬镳,从而郑氏获得历史所赐予的歪打正着的机遇。所以,公虽是郑氏海上抗清的主要联手,现实评价却处在不同层面。但对故国的忠贞美德,公与郑氏相比,实乃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13.
张苍水之海上抗清,始于丙戍六月,江上师渍,公从驾(南明鲁王)象山石浦.随之又汛依肃虏伯(黄斌卿)于翁洲(舟山)。终于甲辰七月,在“定海山中”(海中荒脊无居人之悬岙)被清兵所执。若加画江之役.前后共十九年。其间,曾四下闽海,四入长江。特别是与民族英雄郑成功联合发动的已亥长江之役.公由金陵之观音门向芜湖进军,得到沿江州县热烈响应,旬日之间,收复四府、三州、二十四县,以至于建立不久的清朝廷都为之震动。公最基本的海上抗清活动区域,是浙东海上的“十洲三岛”。“三岛”,指象山沿海三门湾的南田、高塘、花岙:“十洲”指今天的舟山众岛屿。公海上抗清最主要的军事政治中心,则是地处三门湾口花岙岛上的林门。已亥长江之役败后.郑成功与公战略上分道扬镳,从而郑氏获得历史所赐予的歪打正着的机遇。所以.公虽是郑氏海上抗清的主要联手,现实评价却处在不同层面。但对故国的忠贞美德.公与郑氏相比.实乃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14.
张苍水之海上抗清,始于丙戊六月,江上师溃,公从驾(南明鲁王)象山石浦,随之又汛依肃虏伯(黄斌卿)于翁洲(舟山)。终于甲辰七月,在“定海山中”(海中荒脊无居人之悬岙)被清兵所执。若加画江之役,前后共十九年。其间,曾四下闽海,四入长江。特别是与民族英雄郑成功联合发动的已亥长江之役,公由金陵之观音门向芜湖进军,得到沿江州县热烈响应,旬日之间,收复四府、三州、二十四县,以至于建立不久的清朝廷都为之震动。公最基本的海上抗清活动区域,是浙东海上的“十洲三岛”。“三岛”,指象山沿海三门湾的南田、高塘、花岙;“十洲”指今天的舟山众岛屿。公海上抗清最主要的军事政治中心.则是地处三门湾口花岙岛上的林门。已亥长江之役败后.郑成功与公战略上分道扬镳,从而郑氏获得历史所赐予的歪打正着的机遇。所以,公虽是郑氏海上抗清的主要联手,现实评价却处在不同层面。但对故国的忠贞美德,公与郑氏相比,实乃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15.
"巨鹿之战"为巨鹿文明增添了历史神韵,也影响了张耳和陈馀的人生。战前的张耳、陈馀志同道合,为理想积极谋划;巨鹿一战,朋友疑忌,反目成仇;战后的张耳、陈馀分道扬镳,皆欲杀对方而后快。张耳、陈馀的人生经历和友谊破裂引发后人对友谊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6.
战国后期的长平之战、秦汉之际的楚汉相争、西汉盛世的汉匈大决战,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写古代历史转折的三大战役。长平之战是在秦汉大一统政治取代夏、商、周三代分封建藩列国并立的政治这一历史变局拐点时期发生的大战役;楚汉相争本质是改朝换代历史变局时期发生的大战役;汉匈大决战是影响世界格局的文明冲突,即亚洲大陆板块南方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对决的大战役。文章探讨三大战役为何发生,司马迁怎样写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的历史经验教训有何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范立舟、曹家齐在《“乾道十三处战功”考辨》一文中认为,宋金大仪镇之战不应归到“乾道十三处战功”之内。考察大仪镇之战的规模、双方兵力、结果与影响等方面内容,上文的观点似有偏颇之处。大仪镇之战实是宋军主动出击、大胜金军的一次战役,列入“乾道十三处战功”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18.
周瑜出师时已严寒,建安十三年有闰十二月以致其十月季节早,赤壁战斗绝对不在十月。从鲁肃报捷之日可得出赤壁战斗的时间。孙权于闰十二月下旬从合肥撤围,夷陵战斗开始于闰十二月中旬,张喜骑兵于闰十二月上旬从云梦泽(巴丘)向合肥增援,孙权于十二月下旬进攻合肥,因此赤壁战斗结束之日在十二月上旬,其开始时间在十一月下旬。  相似文献   

19.
关于河东郡在汉魏之际的地位,曹操曾有“当今天下之要地”、“吾股肱郡,充实之所,足以制天下”这样的认识;可是这种认识却在史籍中很少能体味出来。文章通过考察王邑、卫固事件认为这是一件曹操攘夺军阀引发的抗拒事件,河东事件的顺利处理在当时起到了控制局面的关键作用。在后来的潼关之战中河东在经济和战略地利上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后河东的重要地位依然如故,征张鲁后更处于西通长安的交通枢纽上。可以说河东郡在汉魏之际的重要地位体现在战略要地、充实之所、交通枢纽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尹韵公先生曾发表《赤壁之战辨》,从参战兵力、时间以及孙权战后对立功将领的奖励很轻等方面来证明赤壁之战不是大战,此等种种说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