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成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出现了一股教师流动的热潮,特别是一些骨干教师的流失,使学校教学质量明显滑坡,进而引起学生大量涌向县城,其中以学习成绩好或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居多。学校里只剩下所谓“不好”的老师和“不好”的学生,教师没有教学的热情,学生也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信心。在这种恶性循环的过程中,失学人数不断增加,学校面临着生存危机。由此看来,教师的流动,已不仅仅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因此,研究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原因,寻求解决的良策,不仅是学校生存的需要,也是保障农村人口基本素质,落实国家九年…  相似文献   

2.
在学校,学生对教师的“不敬”事件时有发生,包括当面顶撞老师,背后谩骂老师,严重者甚至对老师动手。班主任是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敬”。这种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小则对学生、家长、班主任本人造成不良的后果,大则影响学校的声誉以及社会的安定。因此,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不敬”时,应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一务”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最具体、最直接的体现还是学生的评价与家长的评价。这种评价实际上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的评价上,教师“好”则学校“好”;教师“不好”则学校“不好”。我多次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强调:一个教师好不好,不是我校长说了算,也不是其他教师说了算。学生说好,家长说好,才是真正好。当然,  相似文献   

4.
章春根 《中学教育》2006,(11):51-52
在一些学校,尤其是我们这样位于乡村的普通中学,学生对教师的“不敬”时有发生。包括当面顶撞老师、背后谩骂老师,严重甚至与老师动手。班主任作为学生最直接的管理,更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敬”。这种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小则对学生、家长、班主任本人造成不良的后果,大则影响学校的声誉以及社会的安定。因此,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不敬”时,应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5.
仲小敏 《天津教育》2014,(19):85-85
众所周知,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轮岗”政策是解决当前教育资源均衡问题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农村校、薄弱校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相对较少,这不仅是这类学校自身发展的问题,同时也与农村校、薄弱校的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存在向城镇校和优质校“单向流动”有关。所以,实行政府统筹下的“教师轮岗”政策就是要引导城镇校、优质校的骨干教师、优秀教师流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包括“刚性流动”和“柔性流动”两种,天津以保留轮岗教师人事关系在原学校不变的“柔性流动”为主)。  相似文献   

6.
庞雯雯 《南昌教育》2004,(10):21-22
在一些学校,学生对教师的“不敬”时有发生,包括当面顶撞老师、背后谩骂老师,严重者甚至与老师动手。班主任作为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敬”。这种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小则对学生、家长、班主任本人造成不良的后果.大则影响学校的声誉以及社会的安定。因此,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不敬”时.应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7.
核心提示:“知识不足可以补上,身体不好会耽搁学生的一生。”在党寨中学,每一位老师都记得校长彭肃说的这句话。 “农村孩子也是孩子,农村教育也需要优秀教师,我是不会走的……”十多名教师被抽调至城区学校,彭肃校长流着泪这样说。  相似文献   

8.
目前,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明显处于劣势,尤其是农村综合高中。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起步较晚,师资及一些设施配置不足,缺少学习英语的“氛围”。又由于初升高时,由重点中学筛选下来的这些学生大多数英语成绩不好,再加上农村学生的家长对英语不重视,因此根本谈不上体现语言学习实践,即使成绩稍好一点的学生,学的也是“哑巴英语”。在初中阶段,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领导和各科任教师拼命地“压”学生,“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那些对英语本来就没有多大兴趣的学生只好放弃学习英语,最终出现“短腿”现象。  相似文献   

9.
时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成了一句很动听的口号。它的下句便是:“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言下之意是,学生要是学不好或出了什么问题,责任不在学生,而在学校和教师。此话确实很煽情,不仅能让家长们非常乐意地把孩子送进学校来,而且能有力地鞭策教师去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但是,口号再煽情,它也只能是口号。现实情况是,学校无论怎么去抓,教师无论怎么努力,也不能保证一定就能把所有学生都教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根本就做不到。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好学生”的标准难定,不可能人人都成绩好。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呢?德、智、体全面…  相似文献   

10.
任秀君 《班主任》2002,(11):15-16
在学校里,学生对教师“不敬”事件时有发生,包括当面顶撞老师、背后谩骂老师,严重者甚至与老师动手。班主任作为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敬”。这种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小则对学生、家长、班主任本人造成不良的后果,大则影响学校的声誉以及社  相似文献   

11.
任秀君 《云南教育》2003,(8):6-6,16
在一些学校,尤其是我们这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普通中学,学生对教师的“不敬”时有发生。包括当面顶撞老师、背后谩骂老师,严重者甚至对老师动手。班主任作为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敬”。这种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小则对学生、家长、班主任本人造成不良的后果,大则影响学校的声誉以及社会的安定。因此,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不敬”时,应慎之又慎。在班主任的工作实践中,我体会,要处理好学生的“不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在事件发生时,宜冷不宜热。当学生的“不敬”发生时,不激动、不发火,是不可思议的,但…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与教师的相处时,时常可以听到教师这样的感叹:“现在学生是越来越难教了,怎么教也教不好……”听后颇有同感,但反过来想一想,却又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学生为什么难教?学生为什么教不好?”思考再三,原因就是,学生单靠“教”是教不好的。  相似文献   

13.
《南昌教育》2006,(9):1-1
新学期一开学,沈阳市城区254所中小学的1977名教师将完成沈阳教育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流动”;超编学校教师向缺编学校流动;优质学校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如此“折腾”,目标只有一个:通过3年至6年的优质师资“大流动”,基本实现中小学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杜绝择校现象。  相似文献   

14.
张古鹏 《广西教育》2006,(7A):73-73
新课程改革是师生互动、全员参与的重过程的教学活动,强调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立足于“活”于“动”。然而,在偏远的农村学校,因教育资源及现代教育信息传递等因素的制约,教师、学生接触外界较少,缺乏获取新信息的有效途径,教师的教学方式虽有一定的转变,但学生学习的方式却转变较慢,普遍存在着学生不愿动口、动手、动脑的情况,还停留在“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被动的教学环境中。如何改变农村学校特别是偏远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状况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教师博览》2003,(5):4-5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之后,被老师们广泛引用,而且出现了一些与这句话类似的说法:“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等等,表达的都是同一意思,就是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句教育界的“名言”在被广泛引用的同时,也引起了众多的争议。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几年前,听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时,顿觉惭愧和震撼。惭愧的是,原来那些几乎个个都可以成材的学生到了我手里,并没有达到这个目标…  相似文献   

16.
贾成 《宁夏教育》2005,(12):31-31
我在多年的班务工作中遇到不少学生的“逆反”行为,主要包括当面顶撞教师、背后谩骂教师,严重者甚至与教师动手。这些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小则对学生、家长、班主任本人造成不良的后果,大则影响学校的声誉以及社会的安定,因此,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逆反”行为时,应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17.
鞭子举得好     
为了增强教师的紧迫感、危机感,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一些地方领导张口“下岗”,闭口“下岗”,把下岗当作启动学校内部活力的灵丹妙药。有的教育主管部门甚至规定并分配有关学校下岗指标。于是,学校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工作重心也就偏移了:学校领导投票决定教师是否上岗,教师考试决定聘任与否,教师完不成招生任务就下岗,学生成绩考得不好,末位淘汰……好像教师工作积极性通过聘任制或下岗的“整肃”就能调动起来似的。  相似文献   

18.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思是说经常运动的东西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教师亦如此,在一个学校呆得久了,容易滋生惰性,教师合理的交流,有利于提高教师防“腐”的免疫力。目前,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优秀教师交流到薄弱校,这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在一定范围内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惩罚性质的流动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对洋思人提出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一响亮口号,曾有不少人提出质疑。在薄弱学校里认为洋思这种提法“过于绝对”、“夸大了教育的功能”的声音尤多。然而我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应当成为每位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的自励、自强之歌,并理直气壮地唱响之。  相似文献   

20.
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它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