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城乡教师教育背景和价值观的不同,有些年轻的乡村教师与乡村生活格格不入,这就使某些乡村教师和学生陷入“飘”的文化困境之中。唯有从教育环境和自身的思想转变上下功夫,年轻的乡村教师才能突围当前的文化困境,实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蜕变。  相似文献   

2.
在科教兴国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提出了要统筹城乡之间的发展,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而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中之重。晏阳初的乡村教育思想和奉献精神对我国如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因此,重温晏阳初的乡村教育思想,有助于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今日教育》2010,(9):54-55
张兴平,重庆市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下乡支教的普通教师,目睹乡村教育的艰苦和贫弱;感受到农村孩子渴望知识,热爱学习的纯真感情。他以一腔热血,将爱和汗水挥洒在这片爱的热土上,他让我们更加了解农村教育,激发起服务农村教育的信心和决心。  相似文献   

4.
乡土文化是乡村教育的素材来源,乡村学校教育是乡土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千百年来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互哺共生。但如今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结构下,乡村学校、乡村教师队伍以及乡村学生与学生家长偏颇的教育价值观使得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的关系渐渐疏离。基于对当前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传承危机的反思,乡村学校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开发优秀乡土文化课程;转变乡村教师离农化倾向,增强乡土文化自觉;转变乡村学生及家长的观念,深化乡土情感,以此改变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逐渐疏离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宜宾学院学报》2016,(11):104-110
城乡统筹是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教育和文化都是城乡统筹的重要内容,鉴于教育与文化的紧密关系,文化城乡统筹是教育城乡统筹的应有内涵。文化城乡统筹是教育城乡统筹的保障、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是其重要助推力。目前乡村文化状况堪忧,乡村文化主体急剧流失,传统乡村文化逐渐消解,城市文化逐渐侵占乡村文化家园,乡村教育缺乏乡土气息。基于此,我们只有发挥教育对文化的统筹作用,通过破解乡村文化主体困局,理性选择教育城乡统筹的文化内容,才能实现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融合和共生,最终实现教育对城乡文化的统筹。  相似文献   

6.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对于促进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城乡学校布局过程中存在片面注重规模效益、过度开展撤点并校的问题,加剧了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的衰落,动摇了乡村振兴的人才和文化根基。布局问题背后有主观的价值取向、决策机制和政策执行等问题,也有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和地区差异巨大等客观因素。当前应深刻认识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之间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紧密关系,牢固树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观,研究制定科学的布局标准,立足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城乡学校布局,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和内涵式发展,推动城乡教师队伍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教育要想获得较大的发展必须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而乡村教师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加快教育公平步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提升乡村教师素质势在必行。为了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促进全面进步,必须为乡村教师素质提升搭建良好平台,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8.
以"离农"为价值取向的乡村教育加速了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衰落,导致了乡村教师信念的失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发展提振了信心,也为乡村教师信念重塑提供了契机.从乡村教师信念重塑的背景来看,应该是国家民族发展题中应有之义,是乡村社会百姓的人文需求,是乡村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方面,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诉求.从乡村教师信念失落的现实考察可以发现,城乡二元的延续和异化导致回不去的乡村、从"同质化"到"城市化"的教育嬗变导致乡村教育的式微和乡村教师的失落.从乡村教师信念重塑的内涵来看,可分为三个层次:扎根乡村的理想信念,基于乡村、通过乡村、为了乡村的教育信念,立足乡土的教学信念.乡村教师信念重塑的路径有:自我激励和反思,在价值认同中铸牢信念之基;通过交流合作与研修培训,保持信念系统的生命力;注重乡土文化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凸显信念的现代性;教育管理部门转变角色定位,为乡村教师信念重塑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
重建乡村文化:追寻乡村教育的文化之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乡村少年的生活场域和精神家园,作为乡村教育独特个性形成的重要背景,乡村文化在当今乡村社会变迁中的凋敞必然会导致乡村教育与乡村少年生活经验的脱离,导致乡村教育的“城市化”取向。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乃是人们所持有的功用性、获得性的文化价值观,尽管这一文化价值现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我们可以超越它,重建一种以人的自然和谐自由发展为旨趣、而不仅仅是追逐物质生活享乐的文化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诸多具体途径,重建乡村社会浓郁的文化氛围。文章重申了乡村文化对于乡村教育的重要性,并针对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边缘化的问题及其给乡村教育带来的困境,提出重建乡村文化的使命。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师使命感就是指乡村教师能合理认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使命,并表现出对自身角色身份的认同和热爱,愿意为之无私付出,并从中获得价值感和意义感.乡村教师使命感是乡村教师工作的精神动力,体现出专业性与公共性、内在性与外显性、自我价值实现与利他奉献、稳定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特点,包括一般教育使命感和乡村社...  相似文献   

11.
乡村教育全面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保障,而教师是最关键要素。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教师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经历了救济式、输血式、精准、巩固拓展等四个阶段,其逻辑理路是:始终聚焦社会公平,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始终关照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乡村教师培养模式;始终聚焦乡村振兴,凸显教师教育主体职能;始终聚焦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强化教师作为乡村公共服务人才的职能。新时代,教师教育政策的制定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始终把乡村教师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人才支撑;立足高质量教育发展要求,进一步增强乡村教师扎根乡村教育情怀;坚持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优质均衡;坚持挖掘内生动力,增强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能力,为乡村振兴持续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2.
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受到国家重视,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此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目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教不好""招不满""留不住"的现实困境,不利于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此,需要通过有效措施强化乡村教师队伍、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诸如提升乡村教师综合待遇,优化职称评审制度;加强乡村教师培训和培养,坚持"国培计划"和"特岗计划";培养教师乡土情怀,增强乡村认同感;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强城乡教师队伍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梳理了我国系列农村教师补偿政策,聚焦我国某省乡村定向师范教师政策的执行过程,通过对定向师范生的报考动机的探究、对乡村定向教师在工作中多重角色的考察,以及定向教师对自身职业定位的自述,发现定向教师形成了特定的工作策略,构建了一种特殊的“有编制的打工人”身份和心态。要让定向教师真正“留得住”“教得好”,成为乡村教育的支柱,回应农村教师补偿政策在逐步演变过程中确定的务实目标,即形成县域教育的自生能力,乡村定向教师们在当下城乡二元格局和体制内外有别的背景下形成的观念和实践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从宏观上看,乡村教育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子工程”和“支撑点”,对于破解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夯实乡村人才振兴基础以及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塑造文明乡风、推进建设教育强国等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然而,值得反思的是,当前的乡村教育在价值追求、教育质量和教育内容等方面的一些突出问题和瓶颈已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障碍。因此,要进一步塑造尊师重教良好家风,提高乡村受教育水平;积极树立爱农强农观念,追求乡村振兴大目标;统筹协调城乡教育发展,推进教育一体化进程,从而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双向耦合、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乡村教育政策执行研究由关注政府行为的决策者作用转向强调执行者在政策执行中的适应性,再到关注执行者参与政策过程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基于四川省县域内乡村教育振兴的案例,发现乡村教育政策执行者作为有自身优势潜能的能动者,通过政府部门统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发展,加强乡村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衔接与有效合作,形成乡村教育政策协同育人机制,激发乡村教育振兴政策宣传的积极性、多层次协商规划乡村教育振兴活动、乡村需求与乡村教育政策实施协调搭配、扩大乡村教育政策实施效力,使乡村教育振兴初步呈现出积极效果,进一步突破政策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展望未来,乡村教育政策执行者能动参与乡村振兴的研究应立足我国乡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借鉴国外研究实践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6.
周丽君 《成才之路》2022,(10):58-60
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乡村教育变化的教师能力也应与时俱进.新时代乡村教师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乡土知识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及自我内生能力.乡村教师核心能力的培育需要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打牢教师职前基础,重视职业能力培训,加强为乡信念培植,扩充自身乡土知识,开展创新能力教育...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为实现民族自救,对乡村教育与建设进行深入探索。通过开展大范围的乡村教育实验,形成了其兼具时代性和个人特色的乡村教育理论,其中,他对乡村教师的从业要求与角色期望构成了他的乡村教师观,从教师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教学内容以及师生关系处理等三个方面提出要求或寄予期望。通过深入挖掘梁漱溟的乡村教师观,引导乡村教师增强乡村教育中的乡村文化认同、建设好自身师德修养、根据乡村学生发展特点而教、积极实现教师学习者身份的转变,能够为新时代我国建设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提供借鉴与指导,推动我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教师的可持续化发展能够大力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助力于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工作的推进和发展.回顾我国当前乡村教师发展的百年成长历程,探究新时代乡村教师建设是新时代乡村发展及乡村教育振兴的核心.尽管如此,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改进和完善,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具体分析,加快...  相似文献   

19.
城乡教育一体化对乡村学校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乡村学校要坚持教育的基础性,突出乡土文化特性和加强城乡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当前乡村学校文化存在着升学的意向追求与现实可能,片面教学与完整育人,移植城市现代文化与传承乡土传统价值,离乡脱农与留乡为农,发展普通教育与提供职业技能的困惑与纠结。乡村学校文化要基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统筹原则,明确新的价值取向:提高乡村学生基础素质与培养合格公民,培育乡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满足其多元发展需求,服务于城乡教育与文化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何茜  顾静 《教育研究》2022,43(2):44-56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直接影响着乡村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着乡村振兴的人才根基。中国共产党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发展的百年历程,经历了萌芽、探索、发展和深化四个阶段,始终保持教育与国家、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文化等因素协调统一的逻辑机理,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教师政策体系,创造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国经验。建党百年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历史演进和发展经验证明,只有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把教育政策贯穿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育人全过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念;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思想,立足乡村教育的现实国情,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乡村教育。展望新的起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要始终坚持党对乡村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目标,加快教育城乡协同发展,点燃乡村文化自信之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