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十年     
1989年到1999年,整整十年。这十年,是20世纪最后的十年;是中国改革开放收获硕果的十年;是新中国50年历程中挑战与机遇突出并存的十年。1989年,多事之秋,风波跌宕,江泽民受命于危急,从大上海入主中南海。中国进入中共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交接过渡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2.
到少儿社任社长,转眼一年。这一年边学习,边工作,边思考,有过困惑,有过感悟,有过兴奋,更多是有着追求的热望。初涉事,即感到“减负”、“课改”,对发  相似文献   

3.
4.
或许有人将我们悲哀地看作小白鼠,但人生的每一步,何尝不是实验?而所有的经历,最终都会化成宝贵的人生财富,如果要明确指出,南科大所给予我的财富是什么,我想,是一种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所付出的信念,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以及在挫折中保持乐观和希望的勇气多年以后,当我白发苍苍,追忆青春岁月时,2011年一定会最先出现在我的脑海。这年3月,我的同窗们还在高中最后一学期里为那个即将到来的国考咬牙奋斗时,我选择了放弃高考,选择了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南方城市,选择了一条没人走过的道路。我选择了南科大。  相似文献   

5.
《我看林业这十年》是1988年中央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出的一篇通讯,在全国优秀广播节目评选会上获得特别奖。这篇通讯讲了十年造林,讲了十年毁林,表明了我们的觉醒,催人奋起,堪称一篇深刻的国情报告。这或许是这篇报道最成功之处。据了解,这篇通讯播出以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国务院林业部部长高德占专门致函中央台表示感谢,还组织了正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代表集中收听。听众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常驻俄罗斯的记者,翻阅与精读俄当地每日报刊是每天必做的功课,其中《独立报》《导报》《生意人报》《共青团真理报》《俄罗斯报》和《消息报》等属于必读之列.而总结过去10年间两次在俄工作体会,尤其对俄报刊在当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变化留有深刻印象,即在过去超过10年时间里,俄罗斯媒体基本完成了从社会转型开始时的"助推器"角色到信息载体角色的转换.受众亦从原本通过媒体感受社会转型带来的思想对立与心理不安,转为大量获取有益于参与社会进步的各类信息.  相似文献   

7.
兰台这十年     
<正>自2006年换届到江油市档案局(馆)主持工作至今已十个年头。十年,对于一个人的工作经历来讲并不算长,但这十年,我与兰台却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十年,一串数据折射出江油档案事业所发生的可喜变化。江油市国家档案馆面积由十年前的近1000平方米扩大为4598平方米,新馆功能更趋完善,智能化程度更高;馆藏档案数量由十年前的63303卷,8324件增加到96941卷,159726件。其中206个全宗,89507卷,  相似文献   

8.
传媒这十年     
周志懿 《传媒》2011,(1):6-7
策划人语盘点十年传媒史,是我们早就有的想法。新世纪的头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很短,但于中国传媒业,却称得上剧烈变革的十年。  相似文献   

9.
1979年至今10多年来,我撰写了1200篇以“绿色”为主线的新闻、述评、人物专访、见闻、特写、来信、建议与呼声及副刊上的有关环保、生态、植物、园艺等知识小品、征文、小言论直到大块科普作品,在上海的许多报刊以及电台、电视台上发表。我现在是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科技报、上海  相似文献   

10.
我这八年     
1987~1994年这八年,是我人生最宝贵的八年,也是我实现自己人生价值重要的八年。回顾过去,几多甘苦在其中,展望未来,又使我感到肩上担子更重。 1982年我从事教学工作时,对编辑这一行的认识几乎是零,我以为我的一生是与中国的铁道电气化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从事了五年的教学工作后,大学出版社在祖国大地上相继兴起。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成立一年之际,我就因需要计算机方面的编辑干起了这一行。从课堂讲课到书桌上加工稿件,一  相似文献   

11.
正2013,守与变的平衡2013这一年,对传统出版从业者来讲,依然没有太多利好。经济大势不起、大众图书消费减少、电子出版物对纸书的冲击、传统销售渠道的萎缩、网络销售利润空间的缩小、一些印刷装订企业的停业倒闭……如此年景,想来个大翻身,恐怕有些难。作为一家小型民营出版机构,我们的2013,基本定位于探索求变与坚守阵地的平衡中。  相似文献   

12.
两年一届的韬奋出版奖出版人荣至所归。2008年已是第十届了。一如往常几届,当本届韬奋出版奖于9月9日揭晓后,20位获奖者再次引起业界关注。大家在分享其快乐、探讨其成功秘诀的同时,也很想知道他们这一路是如何走来的,他们对于图书出版有怎样的理解和期待。他们的不凡经历、切身体会,本来而且也应该是宝贵的社会资源。开采“富矿”我们责无旁贷。为此,我刊特邀获此殊荣者与同在这一舞台上的业界同仁做一次倾心相谈。述其思想,授其理念,在他们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凝成的感悟中,也许能看到你我明天的发展方向。部分获奖者由于联系方式所限,未能够采访到,他们的思想的精华权且留作明天的期待吧。获奖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相似文献   

13.
尹钢 《中国记者》2023,(12):123-125
<正>2023年7月28日晚,在气温高达38摄氏度的成都大运会开幕式现场,我在外场携带装满三脚架、高像素中画幅相机、高清摄像设备的三只摄影箱,拍摄开幕式主体育中心烟花璀璨的画面,同时也迎来自己60岁的生日。做为一名党报新闻摄影工作者,我在四川日报经历了30年风雨锻炼,在新闻摄影前辈帮扶下,用心用镜头记录了巴蜀大地的巨大变化。30年日夜的工作和生活中,  相似文献   

14.
我的自述     
王益 《出版史料》2004,(1):48-52
1933年,我没满16岁,在无锡县立初级中学读初三。那时离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已有14年,我们的语文课(那时叫国文课)还尽教些《古文观止》上的东西,引起了同学的不满。有些同学怂恿我向老师作些表示,让我在上课时提出质问:“什么是‘时代’?什么是‘潮流’?”我傻里傻气地照办了。老  相似文献   

15.
我的自述     
丁景唐,族名训尧,笔名洛黎扬、歌青春、丁英等。宁波市(原镇海)人。父亲丁方骏为成衣匠,母亲胡彩庭是农家女。因家贫,父母随母兄闯关东。我在1920年4月25日生于松花江边的吉林市。三岁,父亲失业,南返镇海乡下。六岁,丧父;十二岁,  相似文献   

16.
这一年     
2006年12月24日——也有人称它为“平安夜”,我却在电脑前耗费了整个夜晚。走出办公室的时候,几个浓妆艳抹的年轻女孩在我面前互相打闹而过,掀起的轻风里带着可乐和巧克力的味道。我想,这个城市今晚一定很热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云南档案》2011,(6):58
<正>一天深夜,一名男子走进一间牙医诊疗室,说:"对不起,您能帮帮我吗?我觉得我是一只飞蛾。"牙医:"你不该看牙医。你需要看精神病医生。"男子:"没错,我知道。"牙医:"那你为什么还上这儿来?"男子:"这边灯亮着。"  相似文献   

18.
说起30年,主流话语少不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等宏大叙事。那么,在这场号称“二次革命”的伟大变革中,扮演着探索者、鼓励者、记录者、言说者、参与者角色的中国出版业,究竞走过了一个怎样的历程、怎样参与其中、留下了怎样的遗产?这应该是一个有题可谈、有料可爆、有史可录的有趣话题。  相似文献   

19.
我从放映员到报道员,现又任打字员,工作几经调整,但始终痴心不改的是搞摄影报道。回想起几年来时断时续的新闻生活,心中像打碎的五味瓶一样,酸甜苦辣样样俱全;可看到那本厚厚的见稿剪贴本,心中又感到欣慰。新闻摄影可谓难,难的是角度要新,选题要准。文化底子比较浅的我,曾不知如何下手,正在焦虑之中,军报的新闻函授大门向我敞开了。通过一年的学习,在文字和图片上都有长足的长进。新闻敏感对搞新闻的很重要,在别人没留意的地方要多想多琢磨。就拿今年我拍摄的“寒冬餐桌热腾腾”一稿《刊登在今年1月24日解放军报三版》来说吧…  相似文献   

20.
十年来,作为记录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媒介文本的纪录片,紧紧围绕“国之大者”,越来越彰显其“时代影像志”的独特思想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传播价值。本文以2019年至2021年这一时段为例,综合分析纪录片在面对百年不遇的重大疫情时,在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交汇点,在北京冬奥会一起向未来的光荣与梦想中,中国纪录片发展紧扣时代脉搏,集中反映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精品频出,题材类型不断丰富,作品形态更加多元,呈现出新的发展格局的现象。十年来,纪录片在艺术表达上不断探索新的创作手法和叙事方式,以满足观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通过各种途径、方式让中国故事、中国精神更好地走向世界,一批国际合拍片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