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几年,看了许多杂七杂八的书.其中有两本关于动物的书,使我经常想起一个问题:记者能当到什么程度?  相似文献   

2.
报载:浙江日报刊登启事,要求广大读者对该报记者工作表现进行监督,其内容是:记者联系群众好不好?记者的采访作风是不是艰苦深入?记者所写的报道有没有失真?记者有没有“以稿谋私”的行为和其他不正之风? 这则启事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认为:浙江日报的作法是明智的。一张报纸办得好不好,记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记者工作的好坏,在于他们有一个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从我所接触的几家新闻单位的记者来看,大多数记者的精神状态是好的,他们的采访精种都是  相似文献   

3.
驻外记者是我们的同行中特殊的一群,他们是怎样工作的?我们向国内外的八位驻外记者提出了这几个问题: 1、您是何时开始任驻外记者的?曾在哪些国家或地区工作过? 2、您用哪种语言进行采访?怎样获取信息与采访线索?在日常采访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应付的? 3、您在工作中通过什么渠道和方式同总部联系?平均每月发稿多少?采用的情况如何? 4、您参加过哪些国际重大事件或突发性事件的采访报道?您是怎样从争取时效、提高质量等方面同外国记者竞争的?您认为有哪些优势和欠缺? 5、您驻外时曾采访过哪些国家元首、政坛风云人物或当地新闻界知名人士? 6、您与驻在国的同行、其他外国记者以及国内其他新闻单位派驻的记者是否经常联系与合作?同当地别国驻外记者相比,您认为各自的短长何在(请举例说明一下您所认识的外国记者在敬业精神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第八个记者节过后,记者职业的"围城现象"成为新闻业界的热点话题之一.沸沸扬扬的讨论过后,笔者不禁开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围城"现象?当代记者的职业状况到底如何呢?抱着怎样的人生价值观和职业态度才能面对记者这个职业?本文将从行外和行内两个角度对记者的职业状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记者职业状况的相关办法.  相似文献   

5.
如今的记者还读不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选择书籍的想法和方式有何变化?随经济体制改革而来的汹涌的商潮,市场的喧闹,是否搅乱了记者书桌上的宁静?我们试图从几位中青年记者对以下问题的回复中寻找答案。 1、你最近在读什么书? 2、你选择所读书籍的标准是什么? 3、请你对最近所读书籍作一简要评述。 4、你是买书还是借书读? 5、你是否逛书摊儿、报摊儿? 6、你一般一个月进几次图书馆、阅览室? 7、当记者以来你读书偏重哪一类?为什么? 8、对你干好记者工作影响较大的书有哪些? 9、你订哪几种报刊?常读哪几种报刊? 10、请你对记者读书,如读什么书、怎样读等提几点建议与看法。  相似文献   

6.
回首2006,从悲剧频发的矿难现场到桑美台风侵袭的乡村,从战火纷飞的以色列海法到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卡塔尔多哈,从基层小巷的街道社区到艰苦的万里长征路,从股市的波动起伏到米面粮油的涨价,从为解救拐卖孩子明察暗访到趴在落水女孩身上口对口做人工呼吸,记者们一路艰辛走来……盘点过去,展望新的一年,记者、编辑们对自己的事业发展有怎样的规划和设计?怎样使自己有新的成长、提高?有什么大的采访和策划要做?怎样再多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好事?对新的一年有何期待? 本刊特约请一些一线记者、编辑交流自己在即将到来的2007年,有哪些愿望、抱负、计划、安排。  相似文献   

7.
记者是什么?     
记者是什么?人们都说是“无冕之王”。正是这顶桂冠一戴,一些记者就不知姓甚名谁了。把自己当成了救世主,包打天下者有之;天马行空,我行我素者有之;自命不凡,自誉名人者也有之。但是,结果往往主观与客观相反。 记者不是无冕之王了,那么,记者是什么呢? 有人说,记者是抹布。不是吗?哪儿脏了,被人捡起,抹干净了,往墙角一扔,等需要时涮净了再用。还不是用时想起你,不用时则忘了你?听说有一个记者,第二次去先前去过的一个单位,自认为人家认识,结果人家问他“君从何处来?”弄得很是尴尬。他不说自己自讨没趣。反而直骂人情冷落。 有人说,记者是棍子。一头安着耙,一头可以打  相似文献   

8.
在全国庞大的记者队伍中,做为“小弟弟”的地市报、台的记者有没有出息?能不能成才?能不能成为名牌记者?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但从现实总体上看,市地报、台记者与中央、省报台记者相比,成长速度要慢一些,成才率也明显偏低,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阻碍了市地报、台记者的成长,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上的环境、条件等因素,也有主观上的因素。我认为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主观上的。 首先,市地报台记者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普遍存在一种职业心理,把当记者只看成是谋取生活来源的  相似文献   

9.
1、您所在的报纸国际版编辑有多少人,是否有自己的驻外记者?分管多少版面?与国内记者、编辑相比比例是多少? 2、作为国际版编辑,您是否有驻外工作的经验?如果有,是否对您的编辑工作有帮助? 3、您平均每周的发稿量是多少?请举例说明所发排稿件的时效性和版面的安排。 4、作为国际版编辑,您如何与驻外记者或特约记者、撰稿人取得联系并预约稿件?您从哪几个方面将国际报道与国内新闻报道建立有机联系? 5、在运用好新华社通稿的同时,贵报怎样努力办出自己  相似文献   

10.
刚刚从事新闻事业的青年记者往往朝气有余,经验不足,他们经常有这样的苦恼:在学校里学了这么多东西,怎么一参加工作用上的这么少啊?社会上每天发生这么多事,到底哪些是新闻啊?一旦碰到新闻该从哪个角度切入?采访时遇到阻力怎么办?怎样才能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青年记者?……一个个问号整天在他们的脑子里打转.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在新闻作品与记者情感的关系这个问题上,一直有许多疑惑困扰着人们:新闻作品中能否倾注记者情感?作品中以怎样的方式去体现记者的情感?记者情感在新闻作品中应给予如何的定位?对此,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各执一词。我对这个命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联系我采写的被多家报刊转载的作品《没有硝烟的沂蒙山保卫战》来分析,更有着深切的体会。首先,我认为,优秀的新闻作品必须倾注记者的情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无数被视为经典名篇的新闻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记者的各种情感。从  相似文献   

12.
《新闻导刊》2007,(4):54-54
发现新闻尤其是有思想深度的新闻,需要记者的新闻敏感。而新闻敏感从哪里来?应该来自于记者的职业经验积累,更重要的是来  相似文献   

13.
从踢足球到写新闻--孙雯与一位资深体育新闻编辑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的中国女子足球骁将孙雯加盟新民晚报,当了一名体育记者。这在体育界和新闻界都是一个令人关注的新闻。当自己作为一个球星被采访时是怎么看待新闻记者的?那时喜欢什么样的记者,讨厌什么样的记者?而现在从被采访者转变为一个采访者,又是怎么看待记者这个角色的?准备怎么样当一个好记者?……我们特邀曾多年担任新民晚报体育版编辑的资深研究员白子超,对孙雯进行了一次访谈。白子超快人快语,孙雯实话实说,点出了一些真谛,道出了一些内幕,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这里我们发表的是这次访谈的实录。读一读,或许会让新闻界的同行有所感悟,有所反思。  相似文献   

14.
今年一月二日,浙江日报在头版刊登启事,要求广大读者对该报记者的工作表现进行监督。其内容是:一、记者联系群众好不好?二、记者的采访作风是不是艰苦深入?三、记者所写的报道有没有失真?四、记者有没有“以稿谋私”的行为和其它不正之风?  相似文献   

15.
华进 《编辑之友》2013,(4):45-47
媒介融合趋势改变了传播领域的生态环境,传统媒体的记者开始在商业网站的微博平台中亮相,然而,个人微博叙事是否也应遵守职业伦理?个人微博的私人属性、组织属性和公共属性到底如何区分?文章从记者、受众和媒介三个不同层面来解读。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亚运会的中外记者如何抢新闻?如何争时效?又如何废寝忘食?这里,记者写记者、拍记者的几个小镜头,可窥见其点滴。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记者韩阳)近日记者从接力出版社了解到,引进出版国内超级畅销童书"马小跳"系列的法国菲利普比基耶出版社,近日又签下著名动物小说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创作的《黑焰》,这是继"马小跳"版权输出后接力  相似文献   

18.
当今新闻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新闻技术、装备的水平,以及记者掌握技术、驾驭装备的水平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每遇世人瞩目、记者云集、瞬息万变的重大国际、洲际比赛表现尤为突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竞争必将愈趋激烈。为此我们请一些参与过重大体育比赛报道的记者朋友回答以下问题,但愿您能从中有所感悟。 1、您参加过哪些洲际、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的报道? 2、从您的亲身经历看,文字、摄影、广播、电视记者的装备在高效、轻便等方面有何改进?最好能比较具体地写出装备更新换代情况,当时在国际国内的先进程度。 3、您认为在洲际、国际大型赛事中自己与海内外同行在装备的拥有与运用上有何差异?优在哪里?差在哪里? 4、您认为新闻技术与装备的进一步现代化将对新闻采集、处理、传播流程和方式有什么影响?对记者报道洲际、国际重大活动有什么影响?对记者的工作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有什么重大影响? 5、为适应这样的变化,新闻工作者在素质上应做哪些努力和提高? 6、您是否设想过21世纪的新闻装备?它们对记者的要求以及记者的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19.
记者生涯中,遇到这样的尴尬不止一次:稿子发出后,记者认为都是事实,但有人说是失实新闻.出现这种情况,与读者和记者对失实新闻认识上的模糊有直接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是失实,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事实,一正一反的新闻认识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新闻语言有何特点?记者在写作上常会犯哪些毛病?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新闻采编实践,从一些具体的案例入手,对此加以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