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2.
3.
诗道性情是黄宗羲基本的诗学观念。黄宗羲充分肯定“情”在诗学中的价值,并进一步提出形而上的“性”,力求以性统情。黄宗羲的诗学性情论是其学术思想在文学理论批评领域的延伸,与其师承的刘宗周之学有着密切关系。黄宗羲主张“以孔子之性情为性情”,但“情”、“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4.
5.
华严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依《华严经》立宗,以其高度的哲学思辨、恢弘的气势、殊胜的境界历来备受僧俗青睐。法界缘起观是华严宗发挥《华严经》主旨,吸收其他宗派之理论,兼容并蓄、推陈出新的结晶,是华严宗教义之根基,有着深邃的哲学义理,诸如“三界唯心”、“体用不二”、“理事无碍”等,不仅是佛教哲理的精彩演绎,更是代表了当时中国哲学的最高水平,并直接开启了宋明理学。  相似文献   

6.
义利之辨作为中国哲学史与伦理史的重要议题,对后世影响甚大,但义利问题之架构的多维性和丰富性使得不同的时代和思想环境中对它的讨论与诠释不断发生衍变。就宋代儒学尤其是二程而言,对义利问题的把握与以往思想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方面以超越性的"天理"为终极价值尺度,在更高思维水平上反思和阐述了义利之间的内在关系和道德依据,另一方面,针对北宋政局所出现的一系列矛盾,以二程为代表的旧党以学术上的"义利之辨"作为评判历史的起点,对如何改造现实社会、实施变法与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在现实政治分歧中,原本学术道德与经世致用的政见之争,蜕变为不同政治阵营中无休止的党派倾轧,也由此引发了这一命题的政治化走向。  相似文献   

7.
美国学者孟旦对中国哲学中"人"之概念有着很深的研究,他以"人性"作为研究中西哲学的契合点,从中国文化中寻找那些西方文化中的"不可能性":"天人合一"、"物我不分"、"事实与价值相混淆"、"帝国式求索模式"的思维方式以及"意识簇"的认知方式等,从而说明中西文化之间的相互补充和交融性.  相似文献   

8.
逆觉体证是阳明心学美学审美工夫的显著特征。阳明心学美学的工夫是内求诸心的心上工夫,心体和工夫是辩证统一的。诚意、致知、格物作为道德实践工夫,是依良知而又指向心体的,“心”是工夫的内在依据和动力,同时也是工夫的目标。本然之心经由工夫过程超越实然达于应然,臻于境界。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义利之辨"分为先秦、中古、近世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义利关系在不同阶段受具体历史条件影响而呈现出富有时代特色的特点。通过分期的历史考察,一般说来,"义"是强调的重点,但有时"利"也会被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0.
11.
儒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学说及社会文化体系,不仅对我国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广为传播到整个中华文化圈中之各个国家,其中包括古琉球王国.儒学的传播对于琉球教育事业的起步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进而影响到琉球社会的各个层面.本文拟从儒学广被琉球之途径、琉球教育事业发展状况、琉球学校教育所受儒学之影响诸方面来探讨儒学与琉球教育事业发展的关系,以求有益于对古代中华文化外传一般状况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学术理论中的原创性匮乏是与人们由来以久的依附式的思维方式和人格实际密切相关的。所以,希望产生我们具有原创性的理论成果,需要重视独立人格的培育。而培育的途径主要是客观的环境营造和个体的自我塑造。  相似文献   

13.
再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本然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实中人们探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多是从理论哲学的角度切入的,但这种角度不仅不会统一教育理论与实践,反而导致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分裂。在实践哲学视野中,理论和实践、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是不可分的。因此,只有重新重视实践哲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才能复归统一。  相似文献   

14.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本然统一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宁虹  胡萨 《教育研究》2006,27(5):10-14
解释学是哲学,而且是实践哲学。在实践哲学视野下,理论不再被概念所固化为抽象的认识,理论总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和实现自身。在此意义上,理论可以生动、鲜活,与丰富的实践具有本然统一的联系。从教育之作为实践的本性出发,在一个相当根本的层面上,教育理论可以有这样一种探索和建构:它属于实践哲学的范畴,作为实践的理论形态,完成并实现于教育实践活动之中,它并不与教育实践相对立、相分离,而是具有不可分割的本然联系。  相似文献   

15.
原罪作为基督教的一个基本观念,是西方宗教的传统文化之一,它对人类始终进行着批判性的审视,作家铁凝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生花妙笔,在<大浴女>中深刻而细腻地刻画一个个鲜明的形象时,有意识地以原罪说对其进行观照,在小说人物塑造、人性恶的展示和主题建构等方面均表现出了其独具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6.
孟浩然诗歌具有很深的《诗经》情结,诗人对《诗经》精神的接受主要体现在“词汇多用”、“典故活用”、“比兴巧用”、“风格化用”等四个方面,故而形成了其诗歌清淡中蕴古朴、自然中涵雅致的审美风格与艺术境界.孟浩然钟情于《诗经》精神,一则由于其家庭素有“重儒风”、崇《诗》《礼》的优良传统;一则由于其时代重视《诗经》教育的因素.诗人如此钟情《诗经》,古为今用,故而造就出自己山水田园诗别具精神与风貌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7.
作者理论源自方法论诠释学,是阅读的基础理论。该理论主张恢复、重建作者原意,但又确认读者可以比作者自己更好地理解作者,无意间颠覆了原意说。阅读可以有多种、多重意义,其中文本的本义与读者拓展、创造的引申义,才是两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人性。而两者的人性论思想都蕴含丰富的德育价值,两者蕴含的德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又存在差异。两者都肯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分别提出由内而外与由外而内的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原意义的善--孟子性善论的理论旨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以实例指出人内具的价值根源,并指明人的德性是一个生生不已的修养过程;在充分考虑到环境和物欲对人的影响的前提下,孟子坚持主张性善,这是建立在人内在本具善的本原的基础上的,因而性善是“本善”而不是“向善”。  相似文献   

20.
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以及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为理解交际中的隐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但隐喻的真正理解还依赖语言接收者付出的认知努力程度。在关联理论视角下,拟探讨二语习得者理解隐喻时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并对其进行细化。探讨结果表明:在关联理论指导下,理解同一隐喻时,二语习得者的认知水平、语言水平以及反应灵敏度与付出的努力程度成反比。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探讨隐喻,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隐喻的本质,进而指导我们的交际与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