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葛利高里     
葛利高里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典型。历来对他有各种评价:四五十年代,流行过这样一些说法:“按社会地位上说,葛利高里是中农,是中农在大革命中的反映,”“他站在十字路口上,动摇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脱离人民,滚向了反革命的泥坑。”到了八十年代,评论界的认识有所深化,“葛利高里正是在那些战争与革命的年代里反复动摇于革命和反革命之间,最后终于堕落成为反革命的独特的哥萨克中农的艺术象征”;“葛利高里是一个典型的中农代表”;“葛利高里是哥萨克部落制度的殉葬品,他的一生是哥萨克传统观念的俘虏。”笔者认为葛利高里是一个典型的“有弹性”的文学形象。归为一点的说法都欠妥,现提出自己的拙见,就教于学界同行。  相似文献   

2.
葛利高里的悲剧原因并非是他坚持走一条并不存在的第三条道路,社会革命中的错误决策、行为是造成他悲剧的主要原因;哥萨克暴动也是社会主义革命过火行为的直接结果,肖洛霍夫通过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与哥萨克所走过的艰难曲折道路,旨在对社会主义革命作出理智而深沉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陈云 《文教资料》2008,(24):25-26
从作品实际看,造成葛利高里悲剧命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主人公天性中存在的复杂性格是造成葛利高里悲剧的主要因素.葛利高里具有正直、仁爱、反抗的一面(追求人性) 可当外部压力与之发生冲突时,又表现出屈从、凶残、背叛的一面(失去人性).正是这种复杂矛盾的人性,决定了这样一个有着正确人性标准的哥萨克青年陷入了现实选择的痛苦泥潭中,导致最终走向了悲剧的深渊.  相似文献   

4.
《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葛利高里是文学史中争议颇多的复杂典型。本文从创作主体意识的角度,发掘这一形象内蕴及其对于肖洛霍夫创作发展的重要意义。葛利高里形象在作者创作史上是新的审美理想的体现,作者从表现“人的魅力”这一主旨出发,展示了主人公不断为自身设立矛盾、追求自我实现的伟大生命运动。在作者笔下,主人公性格中的动摇、迷惘并不是其悲剧命运中否定的因素,而是一种历史进程中真实而不可忽略的精神现象,是一种可贵的觉悟和进步。作者站在人类学美学的高度,肯定了葛利高里积极追求的精神和人格的崇高美,因为这种追求是人向命运的挑战,它体现了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显示出人的本质力量。 葛利高里形象的成功塑造也是作者深刻的悲剧意识的产物,他为肖洛霍夫创作开辟了一条以“表现人的魅力”为主旨的新的创作轨道,标志着作者创作主体意识的成熟和深化,表现出作者对人类历史命运进行哲学概括的价值论思想,为作者树立了一座悲剧史诗的丰碑。  相似文献   

5.
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中蕴含了深刻的悲剧性,即人物的悲剧、社会的悲剧等,人物的悲剧是作品的主要基调,小说的主人公葛利高里.麦列霍夫,他既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天使,也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魔,在他那充满矛盾冲突的性格中展现其深刻的悲剧命运。要了解主人公的悲剧性,主要就从葛利高里的本身的性格特征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其悲剧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静静的顿河》是一部举世公认的哥萨克悲剧史诗.肖洛霍夫曾明确宣布,他写此书的主旨,是描写“卷进1914年到1921年间发生的各种事件的激烈漩涡中的个别人的悲剧命运”.毋庸置疑《静静的顿河》巨大的美学价值,主要在于成功地塑造了摇摆不定的哥萨克中农葛利高里的悲剧形象.然而,仅仅是葛利高里一个人的悲剧命运,是编织不成顿河哥萨克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民族史诗的.美国评论家纳扎罗夫的话很中肯,他说:“《静静的顿河》不是通过一个即使是葛利高里·麦列霍夫这样的主要人物的性格来揭示自己的基本主题的,它的基本主题是通过许许多多人物性格的对照和相互对立的关系,通过这部长篇小说的整个形象体系,他的风格和语言,表现出来的.”这部作品的人物形象体系是异常广泛而丰富的,仅哥萨克的悲剧形象中,除葛利高里外,还有三个哥萨克妇女的悲剧形象也占有重要地位,那就是婀克西妮亚,娜塔莉亚和姐丽亚.这三个妇女与葛利高里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塑造这位悲剧主人翁的重要配角,而且她们还有着自身独立的美学价值.作品通过她们的悲剧反映了顿河哥萨克妇女的悲剧命运,成为这部哥萨克民族命运交响乐中不可或缺的精采乐章.如果没有这三个妇女形象,这部哥萨克的民族史诗是不完整的,它的美学价值也必定大为逊色的  相似文献   

7.
黎明的顿河     
第一遍鸡叫以后,葛利高里才从游戏场上回来。一股发了酸的蛇麻草气味,夹杂着一股香喷喷的干百里香气味,从门洞里扑进了他的鼻子。他踮起脚尖走进内室去,脱了衣服,小心地把缝着裤绦的礼服裤  相似文献   

8.
《静静的顿河》充分体现了肖洛霍夫作品悲剧史诗的艺术风格。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中,与葛利高里命运相连的几个女性命运,以其性别特征,围绕着爱和死的永恒主题,构成整部作品悲剧美最为精彩的内容。可以说整部作品,从卷首的开篇到巨著的结尾,都是女性个体命运的悲剧紧紧地包围着主人公葛利高里,使整部作品达到了至悲至美的极境。  相似文献   

9.
《静静的顿河》的中心主人公葛利高里,从美学上说,是苏联文学史上最光彩照人的形象.这是一个极其丰满、复杂的人物形象.有多少个评论家,就有多少个葛利高里,正象有多少个评论家,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一样,多少评论家都道不尽这一形象的丰富内涵.有说他是哥萨克中农的典型形象的,有说他是反叛者的典型形象的,有说他是历史迷误者的形象的,有说他是真理探索者的形象的,……他们都只说到这一形象内涵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但都不是全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庐山如此,活生生的人与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更是如此.凡是文学史上复杂而矛盾的、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不同的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看,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形象是一个统一整体,单凭某一个评论家的视角与视力,虽然也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但往往很难将其看透看全面.这里需要众多评论家的集体智慧与集体努力.才能逐渐接近全面,接近真理.典型人物形象越复杂,其性格越多向、多层次,越充满矛盾,其认识价值与美学价值就越高.葛利高里就是这样一个多向的、多层次的、充满矛盾的、美学价值极高的典型人物形象,一个动人心魄的悲剧形象.  相似文献   

10.
《静静的顿河》是一部具有史诗气概的伟大悲剧。本文通过对主人公葛利高里的人生悲剧和爱情悲剧的分析,挖掘出其悲剧意识的深刻根源。  相似文献   

11.
格雷戈里撰述《法兰克人史》时有二个理念,那就是迷信基督教和扬善惩恶,扬善惩恶成为《法兰克人史》的特色。从宗教思维出发,格雷戈里表现出一方面好善乐施,另方面又疾恶如仇的心态。从而在《法兰克人史》书中存在大量的扬善惩恶文字。爱恨既出自于个人因素,也深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格雷戈里的爱憎既来自于他对宗教的虔诚心理,又融汇于当时社会的时代思维,时代思维决定了格雷戈里的思维内容与定势,格雷戈里扬善惩恶思想是信仰上帝的正义审判时代思维在《法兰克人史》史书的回响与应映。信仰上帝的正义审判时代思维正是法兰克王国新生产力与社会文明的反映,这个时代思维有一定的进步性。尽管《法兰克人史》有宗教的唯心性,但扬善惩恶史学思想有积极意义,不啻为是书的亮点。教会史学是世界历史学的组成部分,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为人类文化事业做出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格瑞高利·艾伦·戴维斯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他举办的70华诞生日庆祝会上的讲话,由马文璞教授翻译整理而成。文章在充分肯定中国地质学在政府的支持下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对中国地学教育、科研状况提出中肯的批评和友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essay Gregory Bynum seeks to show that Immanuel Kant's thought, which was conceived in an eighteenth‐century context of new, and newly widespread, pressures for nationally institutionalized human rights–based regimes (the American and French revolutions being the most prominent examples), can help us think in new and appreciative ways about how to approach human rights education more effectively in our own time. Kant's discussion of moral experience features prominently in Bynum's analysis, which emphasizes the following: Kant's conception of a Categorical Imperative to treat humanity as an end in itself; his conscious avoidance of, and his discussion of the necessity of avoiding, the limitations of empiricist and rationalist extremes of thought; and his discussion of moral experience in interrelated individual, community, and global aspects. Bynum demonstrates the usefulness of Kant's approach by using it as a lens through which to appreciatively examine a Japanese‐born university professor's account of her ultimately successful effort to teach American students about U.S.‐instigated human rights violations abroad.  相似文献   

14.
It is reasonable to assume that a subject of presumably universal appeal must rely on just one style. In spite of its universality, mathematics employs many styles. In particular, there are many styles of proof.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nd analyse a number of proofs of a property of the area under an hyperbola due to Gregory of Saint-Vincent, a mathematician of the first half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re is a baroque and prolific quality to the architecture of his proofs, and this quality points to a connection between a culture and the discovery of a mathematical theory.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shows that, in addition to many styles, the universality of mathematics implies a variety of procedures.This work was carried out during a period as guest professor at the Institut de physique théorique, Université de Louvain.  相似文献   

15.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文化水平落后,基督教会及修道院不仅肩负起教化蛮族的重任,还保存了古希腊罗马典籍。为了传播基督教,教皇格列高利派了两支修士队伍,一支远赴大不列颠岛,一支前往西欧大陆进行传教。八世纪时,英格兰本笃会教徒包尼法修斯面对大陆基督教会的腐化和不完善,试图改革法兰克教会,并得到了法兰克国王丕平的支持。其子查理曼在位时,为了提高教士们的知识水平,开办宫廷学校,恢复了"七艺",统一了《圣经》文本及拉丁文,史称"加洛林文艺复兴",为之后的两次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先秦道家推崇"道",把它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庄子将老子对外部世界"道"的关注,转移到对个体内在自由的要求.因此,有人把庄学实质说成是美学,是最恰当不过的.魏晋"玄学"实质上是道家思想的发展,并以庄学为中心的.玄学与佛学也是相通的.老庄哲学思想,尤其是庄子的审美精神,对中国古代绘画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任自然"的"逍遥"--嵇康人生美学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嵇康的人生美学藉顺任自然本性把逍遥转化为自己的现实生活,“任自然”贯注了庄学精神,具有坦露真情、表里澄澈、光洁浏亮的人格美。嵇康发挥了庄学自由的两重含义,“游心”是心灵超越万有进入精神的自由境界,也是自由的审美体验;弹琴咏诗和游山放水两方面则把整个现实人生审美化和诗意化。  相似文献   

18.
A cybernetic model of child abuse is presented as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etical literature on child abuse. The child's role in his or her own abuse is stressed; interaction between caretaker and child is emphasized. While the origins of abuse are discussed, the focus of the paper is on the maintenance and escalation of the pattern of abusive interaction. The author proposes to explain this pattern-maintenance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Gregory Bateson's concept of schismogenesis, or regenerative feedback, a concept derived from cybernetics and family systems theory. Suggestions for intervention in this process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clusion.  相似文献   

19.
格雷戈里夫人(Lady Gregory)所创作的《库楚雷恩》开启了19世纪末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她通过“跨性别”的叙述方式,以女性作者用男性作者的“声音”说话,对基督教话语的解构以及一种崭新叙述语言的创造,复活了库楚雷恩这个爱尔兰古代传奇英雄,恢复了殖民地人民的自信。同时,格雷戈里夫人本人也通过人物的塑造完成了她作为一个女性特权阶层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20.
外版教材在国内市场已经很多,但良莠不齐。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N.格里高利.曼昆(N.Gregory Mankiw)所著的《经济学原理》而言,该教材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在国内外广受欢迎,但使用时还应考虑国情及民族特色等因素。使用外版教材要努力做到有选择、有借鉴、有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