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主要结合澳洲土著作家的作品与经历,探讨美国黑人文学对澳洲土著文学的影响。澳洲土著人受到美国黑人最大的影响就是汲取了他们对压迫的战斗性抵抗精神。正是美国黑人在社会、政治和文化上取得的权力强烈地激励着澳洲土著人,影响着当代土著人的文学感悟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加拿大土著人传统教育形式日益被现代化、正规化的教育所取代,土著人面临着新的挑战,即如何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强势影响下,一方面保留和继承传统文化所赋予的智慧和生存能力,另一方面尽快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掌握各种现代化手段以融入主流社会生活得更好。为了进行土著教育改革,加拿大政府和土著人本身都进行了尝试和努力,共同探索适合土著人特点的教育模式和内容,以满足土著人掌控自己命运的愿望。  相似文献   

3.
通过面对现代社会的入侵,生活在偏僻地区的土著居民传统文化也受到了相应的损害,如何保护土著文化不仅有助于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同时也体现了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尊重.本文以最有代表性的三种土著居民为例,提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保护土著文化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考证了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起源、历史变迁及生存历程。土著人起源于史前时代,由东南亚迁徙而来,漫长的岁月中没有固定的家园和住所,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经济活动,有独特的宗教信仰和美妙的原始艺术。欧洲殖民地进入澳大利亚初期,曾对土著人实行野蛮屠杀。土著人的进化和他们同白人的同化与结合构成了现代文化与原始文化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合作。澳大利亚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有利于土著居民发展的福利和保护政策  相似文献   

5.
通过面对现代社会的入侵,生活在偏僻地区的土著居民传统文化也受到了相应的损害,如何保护土著文化不仅有助于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同时也体现了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尊重.本文以最有代表性的三种土著居民为例,提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保护土著文化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泰比》中,麦尔维尔将土著人、南海岛屿以及土著文化描述为与白人和白人文化对立的他者。通过分析《泰比》中的土著文化观照,揭示麦尔维尔对土著人及其文化偏见和否定的态度。由于深受白人优越的种族观念和文化观念的影响,《泰比》中麦尔维尔对于土著文化的书写是出于白人优于他者的心理写就的。  相似文献   

7.
数字技术在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尤其是很多弱势群体在获取数字资源和掌握数字技术过程中,被排斥在数字环境之外,引发了数字时代的数字鸿沟问题。土著人作为澳大利亚的少数族裔群体,他们中大多数人在数字接入、可负担力和数字能力三个维度存在严重的数字鸿沟。澳大利亚以数字包容为理念,将提高土著人数字技能作为弥合其数字鸿沟的重要抓手,旨在解决因数字鸿沟导致的土著人教育不公平、数字经济参与深度不够、被数字排斥等现实问题。在具体实施路径上,澳大利亚构建了连贯土著人生命周期的数字技能教育体系,即注重学校课程教育,提高土著中小学生的数字素养;发挥职业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土著数字技术技能人才;以社区为主导,为土著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需要的基础性数字技能。  相似文献   

8.
在北美印第安文化体系中,帕瓦节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现了土著人通过歌唱、舞蹈和击鼓等形式,表达和传承他们热爱生活、净化灵魂、渴望和平的良好愿望。经过演变与发展,如今的帕瓦节融合了传统与流行文化的元素,成为北美地区文化标志之一,对于继承和弘扬北美土著民族的传统与价值观念,提升土著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扩大与非土著人的联系和交往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加拿大1998年1月7日颁布的《汇聚力量:加拿大土著行动方案》顺应了加拿大土著民族的意愿与要求,在重建土著与政府之间的伙伴关系,强化土著管理能力,发展双方新型财务关系,支持建立强有力的社区、民族与经济等四个领域帮助加拿大土著人有效提高了自治能力。《汇聚力量》把建构能力作为权力转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加拿大土著人实现民族自治极具价值的重要步骤和正确抉择。  相似文献   

10.
殖民者以文明和进步的名义,为他们强占澳大利亚提供正当理由。在殖民主义文化霸权统治下,已有200多年的土著文化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和同化,土著居民的民族意识逐渐淡化。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的土著作家萨利·摩根在《我的位置》中揭露了帝国主义的虚假性,以及澳大利亚土著人的悲惨历史。土著人在长期沉默之后民族意识觉醒,开启寻根之旅。  相似文献   

11.
"二战"后,加拿大土著民族改变了以往"边缘者"的角色,在环境政策制定中逐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地位的改变是由土著民族自身、国内法制变化和社会氛围、国际压力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土著人的利益已成为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制定环境和资源政策时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土著民族在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方面争取到了越来越多的参与权和自主权,但仍受到很大限制。而环境和自然资源也成为土著民族在加拿大政治舞台上争取福祉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小说《库娜图》讲述了白人牧场主与土著女性的情感纠葛及牧场兴衰的故事。本文从“土地”“女性”“语言”的维度阐释白人与土著之间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认为在殖民主义统治下,土著人不仅被剥夺土地丧失生存的根基,土著女性成为被利用的工具,而且他们的语言被毁灭。作为白人作家的普理查德对土著人及其语言文化给以足够的文学关注,在小说中既表现出对土著人的深切同情又流露出对他们的蔑视态度,反映出强烈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意识,也体现了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概况 在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和托伦斯海峡岛民是社会中的少数民族群体,共360万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从土著居民的卫生状况来看是极其不幸的,他们的平均期望寿命要比非土著居民低18岁,新生儿的死亡率要比全澳居民高4倍,因心血管病致死的人数要比全澳居民高3倍。实际上,在土著居民中很难找出一个同全澳居民相等同的卫生指标。 关于受教育的程度,土著居民和托伦斯海峡岛民同全国居民相比,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17岁以下少年能接受教育的机会只占31%,比非土著居民低一半。受过高等教育的土著居民学生要比非土著居民学…  相似文献   

14.
澳大利亚的文化是多种多样文化要素的融合。它把土著传统、英国殖民历史、来自世界各地移民的价值观社会的崇尚竞争和艺术的争鸣等融为一体。 一、土著传统 澳大利亚土著人的文化历史悠久,迄今一直充满活力。 毕加索曾对土著人观察和描述世界的能力作过评论,他极为赞赏伊若瓦拉的树皮画,伊若瓦拉是北部地区阿纳姆地冈温古部族集团的礼仪领  相似文献   

15.
摘要:萨丽·摩根的《我的位置》通过她的家庭三代人的回忆记录,向所有人,包括不了解情况的土著人后代和很多对此一无所知的白人,揭露了土著黑人令人震惊的真实过去,使之几乎成与白人虚构的历史相对抗的另一部历史。由此说明,只有在这样的重述历史、重构历史中。土著人(包括萨丽-摩根及其他叙述者们)才能找到他们的位置,重新修复他们的土著性这个被白人政府强行割断的文化身份。作者通过分析主人公悲剧的原因,试图揭示出压制土著人的复杂主流白人文化和父权制作用的真实一面。  相似文献   

16.
澳大利亚土著文化与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大利亚原居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澳洲的独特地理环境孕育了澳洲土著独特的文化和艺术。"梦幻"是土著人宗教和文化生活的灵魂。澳洲土著人认为"梦幻时代"是祖先的创世纪年代,他们祖先的精灵一直沉睡在这块大地上。因此,土著人借助图腾、神话、绘画、歌曲、舞蹈等艺术形式与祖先交流,使他们与大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他们的过去和现在、超自然和现实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70年代初澳大利亚推行多元文化政策前,虽然白人视土著人为野蛮的和未开化的这一歧视性看法没有发生本质性改变,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他们对待土著人的态度还是有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对其土著政策产生重要影响,由此形成了具有特定内容且带有鲜明阶段性特征的土著政策。但无论哪种形式的土著政策,都无法掩饰这些政策的非人道和歧视性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联邦是一个民族多样性显著,高度重视教育,土著人教育发展显著的国家。澳大利亚政府面对土著人发展的境况,以本国的历史为基础,以整个澳大利亚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为支撑,在尊重土著人与非土著人之间的差异的前提下,针对土著人教育发展而制定了一系列优惠的政策措施。澳大利亚土著人教育优惠政策彰显出了作为典型的多元文化国家的澳大利亚追求民主平等以及文化的多样性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土”“白”之争据地质学家、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研究,大约5万多年以前,来自印度尼西亚和新几内亚岛屿的原始人类驾着独木舟跨海来到澳大利亚,成为最早定居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土著居民肤色灰黑,以狩猎和采集野食为生。土著人以小游牧家族或部落的形式,散居北部。现今北领地科卡杜国家公园方圆数百公里的山洞中,还有大量被火烧过的彩色石头的发掘。十分遗憾的是,土著人的生活情景早已随着历史的烟云飘荡得渺无踪迹了。大约500年前,有一些漂洋过海的探险者从澳洲大陆北边浩瀚的波涛中跌跌撞撞地闯入澳大利亚。1688至1699年,英国人威廉·皮…  相似文献   

20.
土著(aborigines)群体既不种地也不放牧,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的群体,他们的生活来源于大自然所赋予的一切。何为"土著人"?目前国际上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土著人系指在外来的种族到来之前,那些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外来者后来通过征服、占领、殖民等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