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是我国民族院校和民族自治地区各大专、本科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近年来,高校针对该课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教学改革和探索。笔者结合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认为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该门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而对案例教学方法的研究则是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创新实践的总结,客观分析了宁夏大学该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了提高《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效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大症结就是理论基础的"移植"和"照搬"。因此可以说,我们缺乏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课程改革体现民族特殊性往往不够。应该说这两个问题有因果联系。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因而课程改革只能由某一个领导的讲话为依据或者由一定的政策法规来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4.
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我校立足学科建设、打造学校特色,几年来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已开发实施了弘扬与培养民族精神的校本课程系列,我们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办学宗旨及教师资源,侧重于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读书”为主题的学校特色下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而全面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民族文化自信的内涵和特点进行分析,以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目标进行探讨,认识到民族文化自信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和互动关系。民族文化自信能够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和内在动力,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认同、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文章旨在探讨民族文化自信对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本文还对如何加强民族文化自信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提出了建议,包括加强传统民族文化课程的开设和推广、利用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推动民族文化新时代的创新创业应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文创产业的融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与地域文化融合度等,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6.
"民族理论与政策"是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对培养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与文化观,对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加强民族团结意义重大。当前,高校"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教学仍存在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实践不足等问题,亟须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与提升实践水平。  相似文献   

7.
实践教学是《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大学生了解新疆历史、国家民族政策、宗教演变和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方式。利用新疆地方教育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对于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开展《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及基本路径进行了探索,以期为新疆社会的长治久安、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培养更多政治思想合格的各民族人才。  相似文献   

8.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育必须以生成文化自信为价值取向,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驱力。基于培育中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形式与本质的理论阐述,文章提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培育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三个实践路径:让学生感知到民族文化的历史性;让学生体会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让学生意识到民族文化的传承性。  相似文献   

9.
当前,与我国民族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整体水平相比,针对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数学与理科课程研究相对薄弱。因此,相对集中精力、加大力度开展民族地区数学与理科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是在国家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提高民族地区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抓手,是进一步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新的突破口。在提高民族地区数学和理科课程教学水平方面,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河池学院课程研究组基于当前形势下,反思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以人本主义理念为指导,结合民族地区本土文化背景,通过近5年时间的研究与实践,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体现"促进民族认同和民族团结、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两个核心目标,从"开发特色课程"、"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评价体系"、"拓展课外心育活动"、"完善课程配套体系"、"提出本土化实施方案"等六条实践路径,打造了特色鲜明的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模式,课程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理论与各学科相互融合的全新教学理念。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新工科"背景下,建筑工程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以传承民族精神为宗旨,以"中国建筑史"课程为对象,结合课程的专业特性,从映射途径、教学方法、预期效果三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对于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叶缤  杨群 《文教资料》2007,(27):124-126
长期以来,我们通过民族理论课程对学生进行马克思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和地方历史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正视民族发展与存在的问题,并在社会发展实践中应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各民族发展、进步和繁荣。为了使民族理论课程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对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运用瑶族传统文化资源具有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与亲和力、培养创新性人才、促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自信等重要作用。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有效运用瑶族传统文化资源的路径探索主要有:一是以供给侧改革思维,在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瑶族传统文化内容;二是以创新人才培养思维,在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中倡设探究学习课堂;三是以社会化教育思维,构建思政课运用瑶族传统文化的协同教育格局;四是以课程思政思维,构建富有瑶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形态。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是硕士研究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要作用。从教学要求、硕士生学习特点以及发挥教师优势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采用专题式教学具有显著的教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专题式教学的核心是设计高质量的教学专题,教学专题设计要坚持整体性要求和问题导向原则,及时吸收学术界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合理有效的教学组织实施是专题式教学的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5.
课程改革是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头戏.依据以个人实践性知识为基础和反思为核心的"反思性实践者"这一教师新形象提出的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和新的课程理念,对现有的课程目标(标准)、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进行变革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逻辑.根据教师素质要求及现存缺陷和对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问题的分析,南疆民族教师教育职前课程设置改革需要在凸显地域及民族特色的基础上,突出学习和学习者中心,增加课程总量、调适课程结构,强化实践体验及其与理论的融合,加强课程内外的整合.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以"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课堂中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索,以提高学生各项学习能力和成绩。"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是针对民族地区教学实际,融合了三大著名教学模式的精华,是破解民族地区课程改革瓶颈,适用于民族地区学校的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教学体系,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和形式。"大地测量学基础"作为测绘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学团队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案例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及其融入点、混合式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构建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面授、慕课、翻转课堂、分组讨论等有机结合起来,在混合式教学中实现了对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在课程实践中,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将文化自信、制度自信、艰苦奋斗精神、"工匠精神"等融入专业知识教学。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过程中,对"中药综合"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在理论课及实践课中整理、挖掘、提炼德育元素,将立德树人融入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职业操守,以期让专业课程"隐性思政"与思政课程"显性思政"同向同行.  相似文献   

19.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针对现代电气控制与PLC课程的需要较多动手实践的课程,探索采用"教、学、做"实践理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20.
对民族地区高校的伦理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不仅可以构建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民族伦理学体系,而且能够为民族和谐提供伦理的理论支持和道德实践。以河池学院为例,建议在调研与对话的基础上,在伦理学教学中增加民族传统、民族生态、民族政治、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内容,对构建适应民族地区高校的伦理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