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浅谈媒介定位策略——以知音传媒集团三大刊群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 《新闻爱好者》2011,(21):36-37
知音传媒集团下属10份期刊2份报纸,其中有3份百万报刊(月发行量超过100万份的报刊):《知音》月发行量达600余万份,《知音漫客》和《新周报》月发行量均超过240万份,而且知音传媒集团下属所有报刊均实现盈利。知音传媒集团的媒介定位策略对期刊界有哪些启示,本文进行了初略分析。  相似文献   

2.
所谓“无备”,是指编辑案头需要而缺的稿;所谓“不意”,是指作者们都没有想到写的题材。为了写出编辑所需而案头却无的“抢手货”,我采取了以下四条措施:一是研究报社印发的《编通往来》、《编采通讯》或《××报通讯》等资料,摸编辑“胃口”,了解他们喜欢什么样的稿件。二是利用走访亲友和外出旅游等机会,挤出时间“跑”报刊编辑部,直接请教编辑,征求意见,交流观点。三是购置了《全国报刊便览》、《全国报刊地址和邮码集》、《当代中国报纸大全》、《报刊邮资总付登记证证号汇编》等工具书,力求摸清办刊宗旨和栏目  相似文献   

3.
致报刊编辑     
《致读者》在我们的报纸、杂志上是屡见不鲜的。去年的《江西医药》第五期也刊登了一篇《致读者》,写道:“承蒙踊跃投稿,我刊甚为感谢,但请自留底稿,来稿一般不退,超过三个月未接到刊登的通知时可自行处理。”阅后感触万千,特写此《致报刊编辑》如下。“编辑同志:为什么我们的报纸、杂志多实行不退稿制度?是由于编辑部的人手少忙不  相似文献   

4.
由读者向编辑倾诉个人的情感故事,吐露心中的喜悦与烦恼,再由编辑“实话实录”,整理成文,发表在报纸上,这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报道形式,笔者称之为“情感实录”。在丰富多彩的报刊栏目中,我们常能看到情感实录的踪影。如《北京青年报》的“情感·口述实录”、《深圳晚报》的“周末·市民访谈”、《周末》的“原声”、《服务导报》的“十分隐私”、  相似文献   

5.
由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组织的“全国重点期刊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于2002年9月15日至16日在长沙召开。《读者》、《知音》、《故事会》、《家庭》、《中国青年》等期刊社以及有关单位的社长、总编辑参加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6.
时下,不少报纸都有自称“萃”的版面,如《周末精萃》、《报刊文萃》、《读者文萃》等。这类“萃”版编辑的着眼点大都侧重于可读性上,所以一些“萃”版的文章大多是很好看的。  相似文献   

7.
今年3~5月.重庆市新闻出版局组织开展了报刊年检工作.全面完成了44种报纸、134种期刊的年检任务.并及时按要求向新闻出版总署报送了年检工作报告和各种年检数据。7月22日.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在《报刊管理工作情况》第7期上刊发了《重庆市新闻出版局按时全面完成报刊年检工作》的专题通报.对我市报刊年检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将我局报纸年度核验情况报告和期刊年度核验工作情况报告全文转发.供全国各地报刊管理部门借鉴。  相似文献   

8.
报刊大战在襄樊如火如茶。《襄樊晚报》在大战中处于什么地位?在报刊市场上占多大份额?卖点在哪里?读者、市民有什么意见和要求?襄樊晚报编辑部决定把全体编辑记者“撒”出去,卖一期晚报,搞一次“火力侦察”,边卖报边征求意见。 为了让这期报纸多些卖点,各版编辑精选精编稿件,都当试验版办。1999年 11月 19日下午2:30.为了亲自品尝当“老报童”的滋味,我也和大家一样,领了20份报纸,到襄樊两城五个卖报点边巡视边叫卖。 恭听“上帝”“指点江山” 下午3点左右,我到襄城鼓楼商场门前叫卖。因没5分钱找,我只收…  相似文献   

9.
《传媒》2002,(12)
本刊讯 由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组织的“全国重点期刊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于 9月 15日~16日在长沙举行。《读者》、《知音》、《故事会》、《家庭》、《中国青年》、《海外星云》、  相似文献   

10.
我常为报纸刊物写稿,也不断有章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出来:于是,有好心的同事问我:“你认识编辑吗?”我回答说:“不认识:”又问:“听说不认识编辑,稿子不好登吧?”我说:“登我章的那些报刊的编辑我都不认识:”比如年初,我写了一篇《拒绝的艺术》的章寄给了《演讲与口才》编辑部。  相似文献   

11.
在近几年的中国期刊市场中,增长速度最快的莫过于将高收入、高消费人群作为目标受众的时尚类杂志了。它们在编辑形式上力求新潮前卫,在印刷上极尽豪华精美,是广告商的“宠儿”。时尚类期刊的冲击的确不容小觑,但是它们读者定位较为狭窄,因而在普通民众中的影响不很大。倒是一些传统的期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于发挥了品牌优势,成为期刊界的强者,比如《读者》、《知音》、《家庭》、《故事会》等。这些期刊是读者公认的“品牌期刊”。期刊“品牌”是怎么形成的呢,笔者选取了《家庭》杂志为考察对象。《家庭》的品牌塑造——贵在一贯继承的…  相似文献   

12.
田勇 《新闻实践》2011,(11):72-76
编者按:本刊今年第9期刊发《美四大机构五项调查:谁在使用ipad?》一文后,引起读者的广泛兴趣,并关注国内报纸怎样在ipad上呈现的问题。据悉,苹果平台期刊服务商“中文报刊”2010年7月初上线后,目前通过其上架的报纸近60份,其中有南都报业、解放报业、宁波报业等推出的ipad报。业界普遍关心的两个问题是:“ipad报”能否承继报纸版面语言特有的魅力,让有读报情结的人保持原有的阅读体验?ipad报何时不再是免费午餐,传统报纸能否藉此走出收费阅读的瓶颈?本刊特约请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中国宁波网总编辑田勇撰写此文,以ipad版《宁波播报》为例,对上述问题作了分析和解答。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1999,(1)
图书有书评。文学艺术有文学批评。那么,报纸、期刊有没有报刊批评学?实际上,几年前就有人提出应该构建报刊批评学的理论体系。现在是付诸实践的时候了。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报刊评论工作。早在1951年3月21日,新闻总署、出版总署就发出过《关于全国报纸期刊建立书报评论工作的指示》,指出:“在报纸、期刊上经常发表对各种出版物(包括书籍、期刊、报纸、美术出版物、挂图等)的批评,介绍和有评论性的消息,是有重要政治意义的工作。”指示认为,人民群众的学习热情日渐增涨,出版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书籍报刊出版的数量与日俱增。但是在大多数的报纸、期刊上还没有经常发表出版的评论。许多好的出版物,好的报刊文字,好的编辑出版方法,不能得到推荐。也有许多不好的出版物,不好的报刊文字,不好的编辑出版方法,没有受到适当的批评,以致其中或大或小的错误没有引起作者、编辑者、出版者、发行者和读者的注意。这就使读者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也使出版工作失去了应有的监督。针对上述情况,文件对全国报纸期刊加强书报评论工作作出了具体规定。其中的规定精神在今天仍有现实的指导作用。本刊从今年起设置“报刊批评学”专栏,倡导探索报刊批评学的理论体系,希望读者广泛参与。来稿一经  相似文献   

14.
挑选好照片的原则:“你要让我吃惊” 曾:中国报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有摄影记者,少有图片编辑。近几年情况有所改变,一些重视摄影报道的报纸开始高薪聘请图片编辑,还有些新兴的报刊聘请专职的图片编辑,使用摄影自由撰稿人。中国新闻摄影界目前也十分关注图片编辑的工作方式。《解放报》的图片编辑是怎样工作的?一张照片从选择到最终印刷,大致流程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15.
贝骁 《军事记者》2007,(6):30-31
刊发于《解放军报》2007年1月3日《现场短新闻》专栏的《元旦,我们在边防踏雪巡逻》一稿,因其选取节假日某边防连官兵踏雪巡逻的真实感人故事,彰显了广大边防一线官兵不畏艰险,保卫国家安全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博大情怀,受到社领导和部队基层官兵的一致好评。近年来,军报和全军各军兵种报纸,刊登了许多原汁原味反映官兵生活和精神风貌的“原生态新闻”,大大增强了报纸的贴近性和可读性。“原生态新闻”成为吸引读者眼球的一个重要新闻品种;编辑“原生态新闻”,业已成为编辑探讨的一个话题。如何编发“原生态新闻”,从而使我们的报纸宣传更加生动感人?相信这篇编辑体会,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楼中阁”、“斋名大王”,何许人也?早在1988年,在上海的几家报纸 副刊上,我就不时地读到关于“名人书斋”的文章,后来,在外省市的报刊上也读到“楼中阁”的“名人书斋”。这“名人书斋“犹如开遍全国好多报纸副刊的一朵鲜花。 从寻找作者到成为同事 说真的,我也很喜欢这“名人书斋”的文章。小小的书斋,经“楼中阁”那么一介绍,倒是挺有味道的。它典雅而蕴含书卷气,清丽而不失激情,给报纸副刊拓宽了题材,增添了色彩,让读者从中受到熏陶。于是,只要读到“楼中阁”的“名人书斋”,我就剪贴保存,汲取营养。于是,我也想…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生是报纸未来的读者群,培育这支新读者队伍,是媒体的职责。余姚日报开设《小荷尖尖》专刊已有10年,一直以刊发学生习作为主;2000年末开始筹备、组建小记者队伍,并建立总站。2002年底《小荷尖尖》辟出部分版面,专门刊发小记者来稿。至2004年底,我们共刊出《小荷尖尖》62期,推出“小记者专辑”60期,刊发文章近800篇。下面我谈谈编辑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8.
赵国妮 《青年记者》2010,(12):54-55
《现代汉语词典》对标题的定义为:“标明文章、作品内容的简单语句。”这也是我最初对标题的认识,后来从事编辑工作才渐渐清楚,这只是最基本的。《知音》杂志副总编雷一大在接受采访时说:“文章的标题是一张报纸、一本杂志甚至是一本书留给读者的一个决定性‘印象’。读者选择报刊书籍,通常是‘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  相似文献   

19.
《今传媒》1996,(1)
我的“函授大学”文周竞编者按:周竟是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故事大王”,童工出身,由读“函授大学”——报纸期刊而步入文学创作。他是一个有心人,一个见了知识如饥似渴的人。一个作家成名之后,仍然念念不忘当初给他“每信必复”的报刊编辑(也可称之为“函授大学”...  相似文献   

20.
《读者》:净化心灵 升华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川 《报刊之友》2002,(1):32-32
全国8000多种期刊中,《读者》早已是屈指可数的名刊了。就月发行量来说,她紧随《知音》、《半月谈》之后,名列第三。过去忙于公务,需要审读的报刊也看不过来,自然无暇领略《读者》的风采。退出“一线”,人闲了,身轻了,心静了,赶忙订了一份《读者》,以品一品这个名刊的滋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