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领域有古希腊的公共领域、代表型公共领域和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这三个发展阶段,它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公共空间,其主体是具有批判能力的公众,客体是公众关注的问题,而公众经过讨论形成的公共意见具有重要影响。当代媒体在这种意义上属于公共领域,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社会中,友爱常被理解为私人生活中的亲密关系,公共友爱易被遗忘。公共友爱是民众间的友爱,它在民众致力于公共之善的共同生活中形成;虽然它在对象范围上不同于私人友爱,但它也包含着彼此间的善意;在性质上,公共友爱兼具用益友爱和德性友爱的特点。公共友爱具有超越私利、促进团结和实现卓越的作用。培育公共友爱具有时代意义,但也面临时代挑战:私人生活的膨胀挤压了公共友爱培育的土壤;价值多元威胁了公共友爱基于价值共识的前提;民族国家的性质难以承担起公共友爱中德性成分的实现。面对挑战,学校可以通过学校友爱共同体的建构,引导学生超越私化友爱;通过忧惧启示法,培育学生远距离的友爱意愿;通过超越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建构公共友爱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啤酒馆是近代早期英国平民的聚集地,它对逐渐形成的平民私人领域的保护和尊重,使私人领域从公共权力领域的束缚中彻底解脱出来;更重要的是它为平民的这种自我意识的公众应用提供了一个公共空间,啤酒馆里清教教义和平等派思想的传播进一步推动了平民公共领域在英国革命中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公共艺术发生在公共领域,它反映了广大公众对公共领域、公共事务的参与意向。公交车站是城市公共领域非常明显的公共空间,它是一个城市的公民无法、也不可能回避的地方。公交车站的广告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与全球范围内出现的都市化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考虑到它的商业性质的同时,如何解决其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充分发展为公众服务,承担教育公众,为建设一个和谐的公共环境而发挥作用,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现代评论》不仅是承载政治、法律、文学等文化思想的历史文本,作为现代传播载体,它还是现代知识分子努力开创的“公共论坛”。它对“公共”的表达:公共论坛、思想的杂志,言说着作为知识分子的公共关怀,基本形成了一股独立于国家体制和商业资本外的力量,用话语形式展开其“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6.
试析公共产品的本质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产品是公共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也是一个按照属性来定义的概念.但是,它的两个消费属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并没能全面把握公共产品的本质.从而使得公共经济学在运用这个概念进行分析时,存在不少矛盾和模糊之处.本文对公共产品的本质属性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重点强调了不可逃避性和非排除性.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传统教育公共意识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意识是人们对社会公共领域的认识和行为的自觉性,它是社会秩序构建的基础。受中国传统家国观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教育缺失了公共意识。我们要辩证地分析传统教育,并通过公共意识的培育,促进传统教育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茶馆等室外公共场所可以说是城镇中备受瞩目和使用率较高的公共空间。文章以公共文化空间为视角考察了民国时期湖北的茶馆,认为它早已超越了单一的饮茶消渴功能,体现出社会角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成为体现本土文化的全方位、多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它既是民众日常生活的休闲娱乐空间、戏曲文化传播空间,还具有商业空间和政治空间的多重性质。  相似文献   

9.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不仅是学生学好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需要,也是学生在高技能道路上持续发展的需要,它承担着培养学生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重任.针对当前公共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文章从整体知识观出发,从整体上重构了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厘清了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目标和任务,以期对转变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功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准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对于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在理论上应采取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的原则.近年来,准公共产品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其原因是我国公共产品定价中存在着成本约束机制缺乏信息不对称垄断资源浪费等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准公共产品的一般理论,指出了准公共产品在定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如采取不同定价方法,适当放开公共产品市场,加强公共产品价格的规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公共产品平准和吐纳制度,完善公共产品价格听证制度等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网络推手是存在于网络空间的重要现象,它参与了公共领域的重构,由此也引发出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借鉴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运用传播学、社会学等理论框架和研究成果,以文献实证和辩证分析为基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讨论了网络推手对网络公共领域的影响和重构,试图为网络公共领域在中国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本文认为研究网络推手对网络公共领域的重构,探讨网络公共领域的新模式,可以加快网络公共领域的监管,维护网络公共领域中人们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发展需要公共精神的养成。公共精神是随着社会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空间的扩大而形成的,具备法律、政治和伦理三层含义的现代公民是公共精神承担的主体,而公共领域的生成是公共精神发生的场域条件。公共精神是一种社会美德,它超越于个人私利,自觉承担社会公共责任和公共义务,公共意识是公共精神形成的首要条件。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公共意识是整个社会养成公共精神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公共历史学教育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历史教育形式.它以不同于传统历史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突出了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跨学科性.自此,公共历史学教育不仅培养了能满足客户需要和适应实际操作的公共历史学家,而且,这些公共历史学家更多地以自己的工作在学院和课堂外对社会公众进行潜移默化的历史教育.公共历史学教育为新时代的历史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公共历史学教育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历史教育形式.它以不同于传统历史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突出了历史教育的人民性、实用性和跨学科性.美国公共历史学教育不仅培养了能满足客户需要和适应实际操作的公共历史学家,而且,这些公共历史学家更多地以自己的工作在学院和课堂外对社会公众进行潜移默化的历史教育.公共历史学教育为新时代的历史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在他的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阐释了公共领域的起源、产生与日渐式微.在哈贝马斯看来,媒介既是公共领域的勃兴力量,后来它又亲手摧毁了这个领域.随着社会的演变,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传媒渐渐成为一种强势媒体,那么,网络空间能否营造公共领域,网络传媒的兴盛是否是公共领域重新振兴的契机呢?本文阐释了公共领域的存在基础和构成条件,并通过对网络传媒特征的分析回答了以上问题,指出网络传媒将重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6.
大学的公共危机是指由于内部或外部诱因而导致大学发起的对社会公共生活与社会秩序造成重大破坏或对社会主流价值观造成重大冲击的突发事件,因此,它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它的发育机制是一个有机的过程.从大学内部来看,公共危机产生于大学的教育功能的人为剥离和管理主客体双方逐渐弥漫的信任危机.从外部看,转型期社会的价值与秩序的混乱催生着大学公共危机的爆发,而大学利益诉求的非自利性又使大学的公共危机产生了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7.
公共参与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它突出了实践性、活动性的特征。如何准确认识公共参与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如何把握学科课程中公共参与的主要内容,如何在新课程实施中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的意识和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也是本文试图探讨和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公共管理学研究应该在借鉴各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研究,应该从中国的实践出发来思考中国公共管理问题.<中国公共管理>正是一本基于对中国问题思考基础上的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公共管理问题的基本视角和方法,按照中国国情和公共管理的理念来探讨中国公共管理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即协调党政关系,处理好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关系,提高私人部门的社会责任感及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许多学科都十分重视对本学科逻辑起点的探讨,但长期以来公共管理学却没有对此作充分的论证。本文认为,公共管理学的逻辑起点应为公共物品。作为“物品”,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一样对社会共同体是必不可少的,有一个生产、经营、管理、消费的问题;但由于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它又具备了“公共”性质,不能按照私人物品供给和管理的机制来实现,而必须由公共权力机构来统一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共”和“物品”之间的内在张力正是公共管理行为产生的内在根源。“公共”和“物品”之间的矛盾也决定了“公共”与“管理”的持续冲突,而后者又构成了公共管理和公共管理学演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20.
公共规制是所有公共规则和制度的总和,它可以是约定俗成的标准、法则或习惯,也可以是单方面的或经过有关利益人相互协议规定下来的共同遵守的条款、标准、法则或习惯。研究公共规制有必要理顺它与其起作用的载体的关系。在我国公共规制起作用的诸多载体中,市场经济、公共经济以及国有经济三个方面的研究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