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正>【技法阐释】借题发挥原本只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借助某个题目来表达自己真正的意图;用于写作,则指从某一事情或者某一现象生发开去,涉及其他同类的事情或者现象,从而阐明某一道理的谋篇技法。记叙"某一事情"是引子,阐明"某一道理"则是主体;"某一事情"为"某一道理"的铺垫,"某一道理"为"某一事情"的生发,二者就这样相互  相似文献   

2.
所谓“抠图”,即把图像中的某一部分(如人像或者主体)从原图像中“剥离”去底的过程。“抠图”是图像处理中最常做的事情,灵活掌握并使用photoshop选区工具和命令来抠图,是Photoshop学习的一道难关。本文旨在对Photoshop7.0中常用的几种选区工具和命令以及它们的“抠图”技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付敢泽  刘敏波 《初中生》2014,(Z2):15-17
正【技法阐释】有两种现象历来被视为文章大忌:或者下笔如脱缰野马,漫无边际,远离主旨;或者行文似蜻蜓点水,面面俱到,不中要害。其实这也是我们中学生作文最容易患的毛病。怎样避免如此弊端?有一妙招叫"一词(句)立骨"。一词(句)立骨,顾名思义,即以一个词或一句话建立起文章的骨架。具体而言,它是一种以某  相似文献   

4.
<正>"理",通常指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也可理解为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等。事理学认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是否遵循事理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因素。教育教学作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活动,也应如此。是否顺应课堂教学之理来开展教学活动,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一、失"理":数学课堂的现实困境现如今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类似如下一些缺乏或者违背教学之理的现象,令我们的课堂  相似文献   

5.
1试题再现 2012年高考安徽理17题如下: 某单位招聘面试,每次从试题库随机调用一道试题,若调用的是A类型试题,则使用后该试题回库,并增补一道A类型试题和一道B类型试题入库,此次调题工作结束;若调用的是B类型试题,则使用后该试题回库,此次调题工作结束.  相似文献   

6.
<正>网络词语"给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红遍了大江南北,不仅入选了"2010年最流行词语",还登上了《人民日报》的标题。打开电视,很多节目更是以"给力"命名,湖南卫视就有"给力星期天""神马都给力"这样的栏目和板块。究竟何谓"给力"?有两个意思:一是作为形容词使用,形容事情做得很到位,或者形容某人或某现象使人为之振奋。人们经常用这个词  相似文献   

7.
先秦汉唐以"道"为中心的哲学,在宋明时代被转换为以"理"为中心的哲学,这就是"道的理化"现象。"道的理化"倾向在社会生活中造成了许多极为消极的后果。戴震对于宋儒这种将"道"抽象化、形而上学化,视"理"为天地万物存在之最终根据的思想倾向予以批驳。在戴震看来,"理"或"天理"生发于人伦日用之中,有"道"方有"理",即有情、有欲、有事、有物方才有理。  相似文献   

8.
先秦汉唐以"道"为中心的哲学,在宋明时代被转换为以"理"为中心的哲学,这就是"道的理化"现象。"道的理化"倾向在社会生活中造成了许多极为消极的后果。戴震对于宋儒这种将"道"抽象化、形而上学化,视"理"为天地万物存在之最终根据的思想倾向予以批驳。在戴震看来,"理"或"天理"生发于人伦日用之中,有"道"方有"理",即有情、有欲、有事、有物方才有理。  相似文献   

9.
<正>有条理地叙事是小学生写作的基本要求,引导小学生写好叙事类作文是语文教师的责任。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些事情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去宣扬,去提倡;有些事情则会给予我们一些启迪和教诲,有的让我们开心,有的让我们感动,有的让我们气馁,有的则会让我们深思。把事情的过程,或者是某一片段,甚至是某一刻的情绪波动如实地记录下来,就会形成一篇叙事类文章。据调查,很多小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过度注重写  相似文献   

10.
<正>有些幼儿平时很听话,但是在幼儿园,如果一个幼儿挑起了一件事或者做了一些行为,其他幼儿就会跟着一起做类似的事情,表现得异常兴奋,特别淘气,或者上蹿下跳、手舞足蹈,或者跑过来告状,或者搞恶作剧,做各种怪动作,发各种怪声音,就像发疯一样。若教师顺着他们,他们就会兴奋不已。这种行为有时弄得老师十分心烦,有些老师放任自由,有的进行一次"教育"。可这样并不奏效,他们屡教不改,依旧会时不时地发疯。俗称这一现象为"人来疯"。  相似文献   

11.
傅敢泽 《初中生》2006,(12):4-8
[技法阐释] 虚与实是一切文学艺术广为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虚,多指空灵超脱或引人生发联想的笔墨;实,则指真实具体的描绘文字.  相似文献   

12.
联想生发,以小见大这种写作技法在新闻写作中具有点石成金,化腐配为神奇的功效,运用此技法,把一些功小的新闻现象与重大的背景、趋势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使新闻超凡脱俗,身价倍增。  相似文献   

13.
朱国忠 《中国教师》2008,(19):23-24
<正>在人们的感觉中,好像对事情了解得越全面、越彻底,就越容易把事情做好。正所谓"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依旧信奉"晓之以透彻之理"的  相似文献   

14.
<正>写"虚"与记"实"是写作常用的艺术手段。从狭义方面讲,所谓"虚",是指作者主观具有的情和理;所谓"实",则指客观存在的人、事、物。它们本是对立转化的辩证统一体。作文构思既需通晓"化虚为实",也要深谙"化实为虚"。写作过程中,通过联想和想象,运用艺术描写把客观存在的人、事、物化为作者主观具有的情和理,此之谓化实为虚。这种技法  相似文献   

15.
名不正则理不顺。作为一名专业文学批评者,命名的冲动总是在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文本时习惯性生发。细读案前还散发着新著独有油墨香的散文集《花儿不只为春开》,回想之前对作者蒋勋功其它散文集的阅读体验累积,我认为,把蒋勋功近年创作的系列散文命名为"随笔"更为准确。一、关于"随笔"的文体之辩  相似文献   

16.
【技法点拨】以小见大是指作文立意时从一件很小的事情中挖掘出深刻的主题。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而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  相似文献   

17.
<正>写"虚"与记"实"是写作常用的艺术手段。所谓"虚",一般指作者主观具有的情和理;所谓"实",一般则指客观存在的人、事、物。它们本是对立转化的辩证统一体。作文构思既需通晓"化虚为实",也要深谙"化实为虚"。把客观存在的人、事、物,通过艺术描写,化为作者主观具有的情和理,此之谓化实为虚。这种技法往往摒弃客观存在的人、事、物的本来内涵,而是将作者主观上具有的情和  相似文献   

18.
(接上期)三、双关式生发写完某种(某些)事物、现象或者某种(某些)事件,结尾扣住前文中的词语或者句子,表现双关含义,从而生发哲理。  相似文献   

19.
[技法阐释]"蒙太奇"本为电影用语,即剪辑和组合的意思,是为表现某主题思想,把许多镜头组织连缀起来,构成一部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电影的艺术手段。用于写作中,则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发  相似文献   

20.
黎静 《江西教育》2012,(Z3):127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存在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学生越往高段就越表现出按部就班的状态,不敢大胆创造,甚至否定自己的作品,对美术课兴趣日渐趋淡。这到底为什么?反观当今小学高段美术教学中,部分教师还是把丰富儿童画的童趣作为教学重点;或者只重技法技能训练,忽视学生的个性体验;或者重视视觉冲击,而失去了教学重美术的本体;另外,家长与其他社会人士往往只重视作品是否画得"像"。看来,上述问题与高段美术教法不无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